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评估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规行急诊冠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动脉后,见闭塞病变近端均有大量血栓征象,先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确定是否行PCI,术后观察TIMI血流、心功能、缺血性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 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血栓抽吸治疗后造影显示恢复前向血流TIMI3级18例,前向血流TIMI2级4例,观察这组病人处理梗死相关动脉后未见无复流现象、无内膜撕裂、血管开通率100%、胸痛明显缓解,抬高的ST段术后基本回到等电位线,1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未发生严重心功能异常。结论 在AMI患者实施PCI术前采用ZEEK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可去除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组织的再灌注,对心功能的恢复,减少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真正提高PCI的实际成功率,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发病后给予洛伐他汀20mg 1次/d,持续6个月,对照组禾用洛伐他汀,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心血管死亡、再次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发生,减少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次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3例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患者,对照组56例采用溶栓治疗,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3%,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在灌注后引起的心率失常等并发症的损伤,是治疗心肌梗死和预防梗死后心率失常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内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拟诊为急性心梗,发病后6~12h内无溶栓和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在入院后20~30min内开始溶栓。结果全部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9%,其中溶栓距发病时间<4h组的再通率为71.4%显著高于4~6h组(63.3%)和6~12h组(33.3%),P<0.001,4周病死率为7.1%,显著低于4~6h组(13.3%)和6~12h组(16.6%),P<0.01;4~6h组的再通率显著高于6~12h组,P<0.01,但4周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梗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高,4周病死率最低。4~6h组溶栓的再通率高于6~12h组,但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实施系统性护理,然后对其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有效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5.00%,且护理并发症较少。结论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左室射血分数0.495±0.093。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发作时予胺碘酮静脉负荷量后并静脉与口服维持,7例联合口服β受体阻滞剂,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和心功能,从小剂量加量至最大可耐受剂量。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可迅速控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且无心力衰竭加重和血压下降,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的控制对常规药物无效的VT和(或)VF,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其并发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选择于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心电图表现特征,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典型心电图表现者42例,占52.5%;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者38例,占47.5%;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57例,占71.3%;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7例,占30.0%。ST段抬高性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的相关性,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方案。方法本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4月间所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了回溯式整理与研究分析。结果 56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再通45例,再通率为80.4%;患者中共计5例死亡,死亡率为8.9%,死因分别为由于室颤与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通过尿检镜发现血尿2例、牙龈与皮肤黏膜出血各3例,但临床未发现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具备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显著优点,可以在基层医院中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溶栓时间分为院前溶栓组和院后溶栓组。结果院前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院后溶栓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简化诊疗方法,实行院前溶栓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把握好AMI溶栓的时间,及时阻止心肌损伤的发展。方法 溶栓疗法。结果 症状缓解者达80%,有Q波的心肌梗死患者其总体疗效要比无Q波患者好的多。结论 溶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溶栓应尽量在发病12h内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资料,总结临床护理的经验。结果 本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无一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细心的观察与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正确的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化工之友》2008,(27)
目的探讨rt-PA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经rt-PA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对照组再通24例,再通率63.2%,胸痛缓解率81.2%,治疗组再通率74.2%,胸痛缓解率84.6%,两组间再通率和胸痛缓解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2例出现牙龈出血,3例皮下出血,4例出现低血压。治疗组4例出现牙龈出血,3例皮下出血,3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呕血,低血压患者经扩容式各样静滴多巴胺后迅速恢复正常。结论rt-PA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工作在溶栓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者经精心救护,溶栓成功76例,无效6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90.47%,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和心律失常。结论护理工作与溶栓治疗的成功密不可分,护理工作可有效防治溶栓后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神经肽Y(NPY)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MI患者胸痛发作时及治疗缓解3d后血浆中NPY浓度。结果AMI入院胸痛发作时血浆NP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69.5±100.7)ng/L,(270.8±99.7)ng/L对(155.6±37.8)ng/L,P<0.010],经治疗缓解后均下降到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172.4±100.9)ng/L,(176.8±60.5)ng/L对(155.6±37.8)ng/L,P>0.05]。急性心梗组入院时泵功能Ⅲ~Ⅳ级者(n=5)血浆NPY浓度明显高于Ⅰ~Ⅱ级者(n=5)[(333.7±79.4)ng/L对(167.9±36.9)ng/L,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时NPY增高可能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剧烈胸痛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小板释放NPY增多所致,而NPY增加进一步引起冠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