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廖京勇 《广东化工》2010,37(5):304-306
水体中的氮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而分析监测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控制水体中的氮污染物,对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概述了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和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就这两种方法在近十年来前人在测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方面做过的工作和进行过的探讨做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2.
王剑  徐美  张文育 《广州化工》2020,48(7):24-26,29
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能够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造成人体机能障碍,引发各种疾病。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主要检测技术和来源解析方法。今后研究中,应加强不同类型检测仪器测定结果的比对;操作简便、多元素同时测定、检测线性范围宽、时间分辨率高是未来检测仪器的发展趋势;应综合利用多种源解析技术,确定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蓝藻"水华"危害日趋严重,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对水体中MCs的检测和控制极其重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体中MCs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MCs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长城  姜旭峰  徐新 《广东化工》2016,(22):103-104
润滑脂具有粘附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油膜厚度大、换油周期长等优点,常被用于高温、高负荷、外露等苛刻条件下的润滑。文章简述了润滑脂的组分和组成结构,从物理状态、化学成分、防护性能及安定性四个方面对润滑脂的主要性能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大气颗粒物浓度是大气污染监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PM 10及其以下颗粒物浓度的监测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关注的问题。分析了常用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检测方法,对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大气颗粒物浓度是大气污染监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PM10及其以下颗粒物浓度的监测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关注的问题。分析了常用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检测方法,对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水体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允  解鑫 《净水技术》2013,32(5):5-10
由于水质安全不断受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威胁,常规的理化监测指标已不足以直接、全面地反映水污染状况,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顺应水质评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应用于水质应急和预警监测。该文从细菌类、藻类、鱼类、水蚤类、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和微生物传感器五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毒性检测方法、机理及其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常用生物毒性检测技术方法的特点,其中发光细菌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适应性强、无需专门的生物专业人员即可操作的特点,应用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8.
颗粒物再悬浮和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提出了颗粒物再悬浮和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指标至少应包括5方面:颗粒物浓度稳定性、浓度调节平衡时间与连续运行时间、浓度可调范围、颗粒物采样均匀度、粒径分布的一致性. 根据干粉气动再分散方法和气溶胶力学理论,集成了一款颗粒物再悬浮和检测系统,并按照指标评估了该系统. 结果表明,浓度可调范围为0.1~12000 mg/m3,连续运行时间至少可达1~7 d,浓度调节平衡时间≤1 min;浓度稳定性较好,各种运行状态对应的浓度相对标准偏差(RSD)的平均值≤10%;各采样点采样均匀度好,RSD≤1.5%;混合箱内颗粒物在空气动力学直径0~40 mm范围内的粒径分布与待测粉尘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在线检测装置对天然气管道内颗粒物进行了实验测定,该装置可在操作压力12 MPa下无需减压装置直接对高压天然气内的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检测. 在6.3 MPa压力下,对国内某天然气站管道内颗粒物的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影响在线测量结果的因素,以离线测量数据为基准,提出了修正方法,对在线测量所得粉尘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浓度进行了修正,在线检测所测粒径范围由0.65~9.5 mm修正为0.55~7.2 mm. 修正前在线测量浓度为4.04 mg/m3,离线测量浓度为2.76 mg/m3,二者偏差约为46%,修正后在线检测平均浓度约为2.83 mg/m3,与离线测量浓度的偏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0.
11.
刘冀  冯发达  刘振  黄逸凡  闫克平 《化工进展》2014,33(12):3387-3392,3398
柴油发动机尾气中存在大量颗粒物,它易被人体吸入,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其主要成分——碳烟及可溶性有机成分(SOF)等,可通过氧化燃烧的方法除去。本文从柴油机尾气颗粒物的治理出发,介绍了传统的颗粒物后处理技术,包括颗粒捕集器结合再生、微粒催化氧化转化(DOC)、静电捕集等技术。主要介绍了近年所发展起来的低温等离子体(NTP)辅助去除含碳固态混合物(PM)技术,包括等离子体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常见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及等离子体产生的放电类型。此外,根据等离子体反应器的安装位置不同,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等离子体PM处理方法——直接等离子体方法和间接(远程)等离子体方法,后者可避免高温对等离子体过程的不利影响。总结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特点,提出对等离子体辅助PM去除过程的研究可着眼等离子体技术本身,研究各种对气体放电产生影响的因素,为等离子体反应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氯准东煤中典型矿物元素对颗粒物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温沉降炉上,进行了高氯高碱准东煤、低氯低碱准东煤和由低氯准东煤处理制得的调质准东煤在含不同浓度HCl的模拟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利用DLPI进行了颗粒物的分级收集,对其质量粒径分布和矿物元素分布特性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高氯高碱准东煤的超细模态颗粒物生成量和峰值粒径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种煤,其主要成分为Na和Cl。Ca的迁移特性与其形态密切相关,原煤中的Ca主要以无机矿物形式存在,主要迁移进入粗颗粒物而对超细颗粒物生成贡献较小。气氛中加入不同浓度HCl气体后,低钠煤和调质煤产生细颗粒物中Cl含量均升高,但生成量无显著变化。表明HCl并未显著促进矿物的气化,但会促进NaCl形式矿物蒸气的形成,进而促进成核形成超细颗粒物。  相似文献   

13.
刘小伟  姚洪  蔡攸敏  于敦喜  周科  徐明厚 《化工学报》2007,58(10):2567-2572
通过浮选实验先将典型烟煤分成高、中、低3个密度段,然后对3种不同密度原煤在沉降炉内进行热解和燃烧实验,研究原煤密度对颗粒物形成机理和特性的影响。实验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把颗粒物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0 μm共分13级,分别采集燃烧后的可吸入颗粒物。实验结果显示:低密度原煤对颗粒物形成的贡献最大,中密度次之,高密度最小,低密度原煤所含矿物质粒度最小,形成的焦的膨胀率、总孔体积和BET表面积最大,高密度原煤所含矿物质粒度最大,形成的焦的膨胀率、总孔体积和BET表面积最小,中密度原煤介于两者之间,3种密度原煤燃烧后形成的PM10颗粒物元素构成的相同点是:对于亚微米颗粒物,元素S+碱金属元素+其他元素>难熔元素,对于超微米颗粒物,难熔元素占80%以上,远远大于其他三类元素。  相似文献   

14.
15.
给水中的浊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普霞 《净水技术》2004,23(5):22-23,41
文章介绍了水中浊度的来源,水环境中的浊度水平,供水水质与浊度的关系,浊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析方法,国际上供水水质浊度指标及我国供水水质浊度的现状及降低水浊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低压撞击器分别对某100 MW和50 MW燃煤机组锅炉的除尘器前后飞灰颗粒进行采样,研究了除尘器前后PM10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了颗粒物可能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两台锅炉产生PM10的质量粒径均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1 μm和4 μm左右.粒径小于0.377 μm的颗粒可能为气化-凝结机理形成,超微米颗粒则可能是通过亚微米颗粒凝聚、聚结和矿物质熔融、破碎、聚结形成.亚微米颗粒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或硫化物为其主要成分,而超微米颗粒中主要成分为难熔性氧化物.  相似文献   

17.
燃煤电厂排放的颗粒物分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过去,人们对CPM的关注较少,但其对环境与人体具有危害。本文综述了CPM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撞击冷凝法和稀释冷凝法,开发在线及小型便携设备是CPM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了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CPM占燃煤电厂排放总颗粒物的比重较高,经超低排放改造后,CPM占比进一步提升,各燃煤电厂排放的CPM的组分差异较大。根据CPM的特性,未来对CPM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冷凝、吸附、湿式电除尘等。最后基于当前CPM的研究现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对燃煤电厂等固定污染源排放的CPM的检测标准并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建立源排放清单,对新建、处于环境敏感地带以及排烟带有明显“有色烟羽”现象的燃煤电厂,合理管控其CPM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
可凝结颗粒物(CPM)在烟道环境下为气相,释放到大气环境中快速形成粒径<2.5μm的细颗粒物。长期以来,研究者对CPM的关注较少,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针对可过滤颗粒物(FPM)。许多国家未对CPM进行测试,导致了颗粒物排放水平的低估和排放清单的不完整。已有研究表明,大多固定污染源CPM的排放浓度不低于FPM,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目前,人们对CPM的认知依然较少。针对此情况,在有限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CPM的形成机理、测试方法、排放水平、理化特性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对CPM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CPM主要形成于“异相冷凝”和“均相成核”两种机理,测试方法主要有“冲击冷凝法”和“稀释冷凝法”。研究表明,CPM的排放受燃料含硫量、排烟温度、污染物控制设施及运行工况等影响,其中排烟温度影响最大。颗粒态CPM的形态为球形多孔表面结构。大多固定污染源排放的CPM主要成分为无机组分,其中主要金属元素为K、Na、Ca,主要水溶性离子为SO4 2-、NO3 -、Cl-、NH4 +。CPM在常规颗粒物控制设施中的脱除效果差于FPM。目前,CPM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未来CPM研究的重点应在测试方法的改进、不同固定污染源排放CPM的特性及CPM的控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