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馄饨     
说起馄饨,起源很早。南北朝时的《颜氏家训》就提到过馄饨,“形如弯月,天下通食之。”那么又为何叫馄饨呢?据南宋《演繁录》考证,是塞外浑氏沌氏为之,故名  相似文献   

2.
某县志记载清末时代“岁时”所列食物录下: 元旦:设肴馔馄饨,自幼至长称觞岁谱注曰馄饨,一名不托,即今扁食也。然今馄饨与扁食分二种,而馄饨之名则甚古,杨子方言饼谓之馄或谓之饨,是两汉时已有此称,盖馄饨及面皮包饀之总名,故今之水饺,古亦通谓馄饨也。 立春:食春饼用葱蒜椒姜芥合切而食谓之曰辛盘。 《四时宝镜》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四时月令》曰立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又《摭  相似文献   

3.
云吞面     
魏博 《中国食品》2003,(17):1-41,23
云吞,又称混饨,四川称之为抄手。云吞面是一道著名的广东风味小吃,同时,也是港台及东南亚地区颇受大家喜爱的一道美食。探其源头,馄饨早在唐宋年间就已传入广东,据《群居解颐》载:“岭南地暖……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暄,食须用扇,主十日率以扇一把相遗。”当时称之为馄饨,以近音称之为云吞则是后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说馄饨     
馄饨这个名称本身就怪怪的,民间对其缘起的说法也不一。有人说,它小巧玲珑,可以一口吞下去,意如成语“囫囵吞枣”中的“囫囵”。也有人说是出自方言,但又难以证实。更有甚者,将它与开天辟地前的“混沌”联系起来。其实,馄饨是两个形声字,左侧的“食”,示其意为食品;右侧的“昆”“屯”则表其读音,这似乎并无深奥之处。  相似文献   

5.
薛理勇先生的又一部新作《食俗趣话》出版了,这是一本旧作的集结。收录了作者散发在《食品与生活》、《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滩》等各种报章杂志上的文章百多篇,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前后跨度也达二十余年。虽然不是一本一下子就能抢夺你眼球的书,但在茶余饭后,还是颇值得回味的。 食 作者是《食品与生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对于“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为“食文化”概念注入  相似文献   

6.
赵永春 《烹调知识》2012,(11):68-68
饺子是我国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它又名粉角、交子、扁食等。饺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时更成为"天下通食"。相传东晋文人王羲之最终成为书法家,还和吃饺子有关系。王羲之研习书法,也曾自我满足过。少年时代,他的书法已笔峰初露,名震方圆百里,一时间赞声充耳,王羲之也禁不住飘飘然起来。  相似文献   

7.
菊花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9,(4):22-22
菊花在我国种植广泛,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兼优的代表性植物,世人称之为“花中君子”。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见于《周官》一书。《札记·月令》中记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因其有“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宁可报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精神,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厚爱。  相似文献   

8.
馄饨是大家熟悉的一种面食,至于为什么叫它馄饨,民间却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一说,是来自先秦名著《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庄子·应帝王》写道:“南海之帝为像(音输),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9.
灌肺     
香肠是人们爱吃的一种肉制品,习惯上也称为“灌肠”。其实可灌之物除了肠子以外,畜类动物的肺亦可灌制成美味食品。南宋时的杭州,就曾有人将羊肺做成“灌肺”在市面上出售,且很受人们欢迎。据《梦粱录》一书记载,当时的“市食”中就有“香辣灌肺”;而《武林旧事》一书则记载有“香药灌肺”。至于灌肺如何制作,南宋典籍语焉不详,但稍晚的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却说得很清楚:“羊肺带心一具,洗干净如玉叶。用生姜六两,取自然汁,如无,以干姜代之;麻泥(芝麻酱)、杏仁(杏仁泥)共一盏;白面三两、豆粉二两、熟油二两,…  相似文献   

10.
“鼠遁春风至,牛携喜气来。”膘肥体胖的肉牛为人们送来了美味大餐。中国人食牛肉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早在《周礼》、《礼仪》和《礼记》等古籍书中,就有“牛炙”食法的记载,可见早在2800多年前,烤牛肉就已成为西周贵族的席上珍肴了。  相似文献   

11.
邹伯芬 《烹调知识》2009,(11):58-59
“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苏东坡。 据《事物起源》一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在周天子时,粥已是中国民间极为普遍的食品,  相似文献   

12.
王斌 《烹调知识》2010,(2):12-14
制作奇巧,出人意料,因而菜名也令人拍案称奇。“玲珑牡丹酢”和“辋川小样”是人们熟悉的古代花色菜与造型工艺菜。《烧尾食单》上的“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便是用二十四种花形与馅料制成的,与常见的馄饨相比,当然是奇巧无比了。  相似文献   

13.
湖北鸳鸯面     
鸳鸯面,是饺子(或馄饨)与面条同煮的面食品.上海人称之为“饺面”,通俗易懂,广州则称它“云吞面”,汤中的馄饨犹如片片白云;湖北孝感地区称之为桃花面,颗颗馄饨似桃花;武汉地区还有人称它为“龙虎斗”,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曾提到“卖馉饳儿的王公”.宋元时的“馉饳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食品呢?各家说法颇不一致.远在二百多年前,程穆衡《水浒传注略》说:“如今馒头”;以后《汉语词典》(商务版)解释为“即馄饨”(新《辞海》仍有“一说即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除夕夜是最隆重的,在这“一年连双岁”的时刻,人们以酒食相邀,团聚围坐,北方地区则以吃水饺来象征“招财进宝”。饺子是我国北方民族面类食品之一,早在公元5世纪,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之中。那时的饺子称为“馄饨”,形如偃月,内包馅心,用滚水煮熟,连汤食用。古代人吃饺子只是多种饮食中的一种,并无明确的时间与寓意。元代称饺子为扁食,并出现在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一书中。饺子作为应节食品大约始自明代,其名仍沿用“扁食”之称。清宫廷很注重这一辞旧迎新的岁更“饺子”。历代皇帝不仅要吃饺子,而且还讲究馅心及吃饺子时的繁缛礼仪,是不忘祖宗,不忘发祥地  相似文献   

16.
素食在我国起源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油菜籽.《故事成语考·花木》载有“野人献芹”的故事,说的是一山农食野菜时顿觉其味香异常,欲献给尧帝.《墨子·辞过》曰:“古之民未之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由此可知,我国先民在很早就已广食野菜果蔬了.  相似文献   

17.
粥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它易于消化吸收,对老年人、儿童以及患病体弱者更为适宜。中医根据“医食同源”的学术观点在粥中加入某些具有一定药效的食品,就成为药粥。《本草纲目》中记载了62种药粥方笺,《老老恒言》中介绍了100多种药粥。粥有“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时,是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馄饨夏至面”,这是自清代起就流行北京的一句民俗谚语.它说明早在清代,北京人就有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其实,这个风俗最早还可以溯至公元十二世纪时的南宋.在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岁时风俗的古书中,  相似文献   

19.
传宋陶谷所著的《清异录》“馔羞门”中,记载了隋谢讽《食经》及唐韦源《烧尾食单》中的一部分菜点.谢讽曾任隋煬帝的尚食直长.《大业拾遗》中说他著有《淮南玉食经》.但这部书已亡佚.《清异录》中仅摘抄了谢讽《食经》中“龙须炙”、“花析鹅糕”、“香翠鹑羹”、“吾浆饼”等五十三只菜点的名称,均无制法.关于韦巨源《烧尾食单》,《清异录》上是这样说的.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  相似文献   

20.
烹饪与姓氏     
(一)古人说:“民以食为天”。“食”的确非常重要,就连人们的姓氏都受到它很大的影响。据统计,中国人的姓氏中就包括了许多烹任原料的名称。古人关于“五谷”的说法不一,但都含有“稻、麦、稷”等,姓氏中也有稻、麦、稷。稻姓的由来,清代陈廷伟《姓氏考略》称:“周官有稻人,掌稼下地者,其后以官为氏”;麦姓较多,明代廖用贤钻友录卜已有:“麦,高要始兴有此姓”,隋朝的始兴人麦铁技为“开皇中车骑将军”;稷姓比较少见,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载有:“稷氏有二,后稷之后有稷氏,汉稷嗣君叔孙通支孙亦为稷氏”。成书于战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