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是基于地球物理、岩石力学、信号处理及地震波传输等理论的一项监测技术,通过监测注水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水方向。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及现场施工工艺,并结合现场实例,分析该项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将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在裂缝及水驱前缘监测上的国内应用实例较多,技术已日趋成熟,而将此技术应用到气驱前缘监测上应用很少,吉林油田于2014年成功将此技术应用到对CO_2驱替前缘监测上,通过对监测结果解释分析,能够精确的掌握气驱替前缘展布状态,有效指导CO_2驱注采参数,为试验区取得显著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水驱前缘测试技术在复杂砂岩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辉  邱小薇  阳彬  李宁  赵黎明  隋胜利 《石油仪器》2006,20(4):71-72,81
对平面剩余油分布的认识,是油田开发后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水驱前缘测试是当前平面剩余油监测比较好的方法之一。水驱前缘测试技术是利用注水产生的微地震,通过检测分析微震信号来确定裂缝发育状况、水驱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为评价区块水驱状况和平面剩余油分析提供直接依据。因此开展该项技术的现场试验与运用研究,对油田开发和产油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该技术方法的原理以及在华北复杂砂岩油藏水驱特征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在北16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水开发油田水驱前缘是油藏工程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注入水朝哪个方向推进?水驱前缘位于何处?目前大部分依靠油藏工程师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判断,示踪剂监测也只能进行粗略分析判断。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对注水井进行监测,从而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从而为后期注采井网调正,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依据,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目的。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在北16油田的5口注水井应用,解释结果和油藏动态分析结果接近,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水驱前缘和裂缝监测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以无源地震、摩尔-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的关系等理论为基础的水驱前缘监测技术,通过在吉林乾安油田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对于砂岩注水开发油藏是适用的,通过对注水井水驱前缘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水驱前缘变化状况、水流走向等,为注采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层微观水驱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研究了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实验表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流河道沉积驱油效率无多大差异,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驱油效率随压力的升高而上升。三间房组的油层裂缝80%为充填缝,对水驱油过程无多大影响。由于三间房组油层强亲水,自吸对提高油层驱油效率是有利的。三间房组油层微观水驱油效率总体上高于安塞油田王窑区、科尔康油田白2块、五号桩油田桩23块三个低渗透油田(区块)。  相似文献   

7.
无源地震监测水驱前缘技术是近年开始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无源地震原理及摩尔-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波速场分布与地下渗流场分布的关系等的分析,确定无源地震监测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水驱前缘.通过对塔中4油田注水井TZ4-16-8进行水驱前缘的实时监测,证明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水驱前缘的变化情况、水驱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等的实时监测,为评价区块水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直接资料.  相似文献   

8.
王峰 《石油仪器》2012,26(2):67-69
文章简要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监测技术的原理及技术特点,重点介绍该技术在大庆油田九厂试验区块水驱前缘随时间推移的监测情况,给出了不同时间阶段的水驱前缘的展布情况,该技术能够为油田地质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林乾安油田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物质平衡方法的水驱前沿驱扫面积计算方法,并提出将水驱前沿驱扫面积与水驱控制程度分析相结合,研究分层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价了乾安油田Ⅰ区各层水驱开发效果.得出乾安油田Ⅰ区主力层Ⅶ砂组的23、24、25小层具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开发效果较好。同时该方法在乾安油田的运用也证明了分层评价水驱油藏开发效果比笼统评价能更真实地反映油藏开发状况,能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功率井中充电法在油田开采、开发过程中监测注水水驱前缘走向、方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此法网络动态多参数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此种条件下的理论模型正反演方法,并分别用地面电位及电位梯度(切向或径向)反演地下规则模型的几何参数。试算和应用实例表明此法反演拟合精度高、效果好。由于实际压裂裂缝或注水水驱直径相对于埋深来说很小,因此用规则模型模拟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哈得4油田薄砂层油藏首创采用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然而双台阶水平井的动态监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注入水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驱替方位如何、水驱前缘波及何处都难以判断。示踪剂方法施工复杂、周期长、精度不够,只能粗略判断,而利用微地震监测水驱前缘技术,却可准确得到注水井的水驱前缘状况、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为中后期合理调整、挖掘剩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注水开采技术现已广泛用于三次采油。该技术的关键是正确地确定油层中注水区分布范围及其前线位置和运动状态。本文用正演模拟法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重力测并方法可用于四定油层中注水波及面积、跟踪注水前缘位置和确定注水前缘推进方向等。对孔隙率大于15%、含水饱和度变化率大于50%的砂岩层,采用高精度重力测井方法至少可监测到距观测井50m范围内注水前缘的变化,并可监测出以注水井和观测井连线为零线的±60°范围内注水前缘推进方向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分形维数可以对复杂曲线特征进行描述,并具有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明确、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利用分形维数可以较为定量的描述驱替前缘形状的复杂程度,通过计算水驱前缘的分形维数可以反映出驱替前缘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观模型的波及效率。该文使用盒计维数法(Box-dimension method)对水驱前缘的分形维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水驱前缘稳定的分形维数,并研究了水驱前缘分形维数与波及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为研究水驱油采收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影响牛东火山岩油藏开发效果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东火山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油井产能差异大、产量递减快的特点。通过开展油藏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布特征、精细小层对比和储层反演研究以及应用注水试验井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等技术,综合分析认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储层发育程度、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发育产状、地层能量以及注采井网方式等。这些认识对牛东油田减缓产量递减、提高动用储量和规模推广注水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与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现场应用是通过监测注水过程中产生的微震波,可以确定出水驱前缘位置、优势注水方向、注水波及面积等资料;在水力压裂时,进而还可确定出裂缝分布的方位、长度、高度及地应力方向等地层参数.为油藏工程师进行方案优化、提高整体开发效果和采收率等提供依据.在简要介绍了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动、静态资料,对微地震法在水驱前缘测试及压裂裂缝监测两方面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场应用证明,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动态分析及压裂效果评价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对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压裂裂缝监测、水驱前缘动态成像、套损检测、流体注入情况、油藏结构描述等在油藏实时特征描述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同时,对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的相对局限性、存在的相应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结合大庆油田微地震监测施工实例,重点对压裂裂缝和水驱前缘监测技术进行了说明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注水诱导裂缝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提出了识别注水诱导裂缝方法,最后利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地区长6油藏A0井组的注水诱导裂缝进行了识别。注水诱导裂缝为张性裂缝,其规模大、延伸长,渗透率高,纵向上不受单层控制,延伸方位一般与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或者油藏主渗流裂缝方向一致,并随着低渗透油藏注水的推进发生动态变化。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若油井逐渐表现出方向性水淹且含水率变化曲线呈现出阶梯状上升,试井解释具有裂缝渗流特征,同时水淹井对应的注水井吸水剖面逐渐表现为指状吸水且注水指示曲线出现拐点,示踪剂或水驱前缘监测油水井之间表现出良好的连通关系,则可判定在油水井之间形成了注水诱导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