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热轧、冷轧、交叉轧制、累积叠轧、不对称轧制等不同的镁合金板材轧制工艺。分析了不同轧制工艺对应板材的组织特点及晶粒细化机制。分析了不同轧制工艺下板材织构特点及形成原因。对提高镁合金板材性能,改进轧制工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楔横轧厚壁空心轴的变形特点,采用DEFORM-3D建立热力耦合数值模型,实现轧制过程的精确模拟,分析了芯棒直径对轧件不圆度及损伤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轧件不圆度与芯棒直径的变化成正比,轧件的损伤状况与芯棒直径的变化成反比。带芯棒轧制时,轧件在质量上优于无芯棒轧制。轧制实验测量了带芯棒轧制厚壁空心轴的最大轧制力,研究结果为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及轧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件轧制是一种先进的近终成形技术,具有异步轧制、平辊轧制、多道次连续轧制、局部连续变形的特点。基于ABAQUS/Explicit平台建立了AZ31镁合金环件径轴向热轧的三维弹塑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轧辊温度对成形环件的应变和温度分布不均匀性以及轧制力能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轧辊温度的增加,成形环件的等效应变和温度分布越来越均匀;同时轧制力、轧制力矩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铸态和热处理态多相V60Ti20Ni20氢分离合金的异步轧制性能,异速比对合金显微组织、硬度和织构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异步轧制工艺提升合金轧制性能的效果高于热处理工艺提升的效果。热处理加异步轧制能够有效大幅提升合金的轧制成形性能。合金异步轧制性能随着异速比增加而增加,合金的硬度几乎不随轧制异速比的变化而变化。高的轧制压下量下,合金呈现出明显流变特征,V基固溶体(Vss)和NiTi 相变形量大,沿轧制方向变形伸长,成层状组织。随着合金轧制异速比增加,合金显微组织沿厚度方向逐渐出现低程度的不均匀变形,中心位置变形程度高于同步轧制。异步轧制沿厚度方向引入的剪切变形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合金的轧制织构。  相似文献   

5.
针对微合金化钢边直裂缺陷,采用倒角型铸坯控制其形成,通过实验室模拟轧制和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工业化生产研究表明,采用倒角铸坯进行轧制使铸坯轧制前角部保持较高温度,并保持轧制过程中角部温度的均匀性,使轧制过程应变更为均匀,并在倒角形状对鼓型释放的影响下减小了展宽轧制过程非均匀变形和轧制方向应变不均匀性,从而保证了轧制鼓型的均匀性,减小形成折叠可能性,有效地控制了边直裂的形成,提出采用倒角型铸坯在不改变轧制工艺前提下,能够简单而有效地减少边直裂产生。  相似文献   

6.
一、无孔型轧制及其经济意义 1.无孔型轧制无孔型轧制是指在无轧槽的轧辊上轧制高宽比较大的轧件,即按常规轧法是将有轧槽的轧辊改为平辊轧制,轧件不与孔型侧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立辊轧机轧制过程扭振特性,建市了扭振数学模型,借助MATLAB工具对模型参数求解并对轧制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系统的分岔图、相图和Poincare图.由仿真结果可知,系统随着角频率南小变大,轧制过程出现了不稳定、拟周期、周期性的振动规律,分析得出,系统在低频下运行时发生共振,轧制过程不稳定,实际工作中应合理制定轧制规程来避免共振.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轧钢生产方式中,轧钢机接触轧件的2只轧辊(以下称为工作辊)其辊径一般是相同的。在轧制时若轧辊上下配置是对称的,则可称之为“对称同径轧制”,如常见的2辊、4辊、6辊、12辊、20辊轧机等等;若轧制时上下轧辊不对称布置,即称之为“不对称同径轧制”,如3辊、5辊、HC轧机等等。同径轧制技术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及对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为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需要,突破传统观念采取对称或不对称异径轧制技术可取得意  相似文献   

9.
针对热轧带钢轧制力预测精度不准确问题,建立了灰色轧制力预测模型,通过对比灰色轧制力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优缺点,进一步提出将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组合应用到热轧带钢轧制力预测中,并分析比较了轧制力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同时,在相同的轧制条件下,对灰色神经网络轧制力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和在线平整轧制的实测轧制力值作了比较,所得轧制力预测误差小于±5%。由此可以看出,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组合应用的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实现平整轧制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环件的加工制造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环件原材料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以及保证产品质量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轧制环件时,都是分成两至三次将环锻件轧制成形,不仅增加模具种类投入,而且延长了轧制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随着轧制工装在轧制过程中的受力影响,轧制工装上的紧固机构将逐渐松动,使得轧制环件尺寸误差较大、形状不规则以及轧制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废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利用VB语言开发了均匀设计软件并进行配方均匀设计试验,对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用均匀设计的样本对建立的预测纤维素型焊条熔化特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根据药皮成分对焊条熔化特性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在亚正规熔体模型SELF-SReM4.0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解决碳化物析出问题的SELF-SReM4.1模型,并以C-Mn-Fe-Si四元系为例介绍了用上述二种模型计算组元活度的结果,分析了Si-Mn,Mn-Fe系中的若干平衡规律。  相似文献   

13.
再结晶软化程度对热轧力能的影响及定量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棒材热连轧中因再结晶软化不充分所致的残留应变对轧制负荷的影响。对20MnSi钢静态再结晶实验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该模型给出的数据与棒材热连轧时中、精轧阶段变形奥氏体的再结晶规律符合得较好,作为将理论与实验研究应用于生产现场的尝试,一方面利用该模型得到的再结晶软化程度来修正轧制负荷的预报结果使精度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在生产实际中控制与预报该钢种连轧棒材的组织与性能提供了静态再结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交变磁场测量数学模型及类匀强场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介绍了交变磁场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交变磁场测量法的数学和理论模型,对缺陷模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了实现交变磁场测量法,提出了类匀强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论证。分析了用复合矩形激励线圈产生类匀强场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最后通过ANSYS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在该复合线圈激励下,工件表层感应电场及其相位,以及工件周围感应磁场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试验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二元合金热力学模型—Miedema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只需几个物性参数和设定常数,Miedema模型就能简单地计算二元合金液相或者固相的热力学数据,而且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二元合金热力学的计算。在介绍了该理论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Miedema半经验公式的推导以及物性参数和常数的确定,并对此模型的应用和误差做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张树存 《上海金属》2003,25(1):27-29
针对板带轧制过程中影响板形质量的非线性因素众多、精确教学模型难以建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板形控制系统。仿真实验表明,控制效果相当好,其超调小、鲁棒性强,达到了板形在线智能控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MODELINGOFTHEPROCESSOFCOMPOSITEELECTRODEPOSITION¥XieYan;HuWenbin;LuoShoufu;GuMingyuan(StateKeyLaboratoryofMMCS,ShanghaiJiaoTo...  相似文献   

18.
通过恒电位的方法测量了在有无磁场条件下纯镁的电流-时间响应曲线,并用随机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磁场对纯镁点蚀产生过程和点蚀成长概率的影响。磁场通过洛仑兹力产生磁流体动力学效应(Magnetohydrodynamic),显著地增加了纯Mg的点蚀敏感性:对于点蚀的产生过程,磁场的存在改变了纯镁的点蚀产生机制。在无磁场作用的条件下,纯镁的点蚀产生过程都遵循“生死异地”的B1机制;在有磁场作用的条件下,纯镁的点蚀产生过程都遵循“相同点蚀并联”的A3机制。磁场不仅增大了点蚀产生速度,而且降低了点蚀的再钝化速度。对于点蚀的成长过程,磁场提高了稳态点蚀的成长概率,更容易成长为较大的点蚀坑。  相似文献   

19.
电弧压力对MIG焊接熔池几何形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俊生  武传松 《金属学报》2001,37(4):434-438
根据电弧物理基本原理,建立了MIG焊接电流密度在变形熔池表面的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电弧压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MIG焊接电弧压力在电弧中心线附近呈双峰分布,且双峰向电弧后方偏移,在离开电弧中心线一定距离处变为单峰分布,熔池表面变形程度对电弧压力分布有显著影响,采用双峰分布的电弧压力,热流密度分布模型,定量分析了焊接工艺参数对熔池几何形状的影响规律,为焊缝几何尺寸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可靠数据,基于该模型计算的焊缝几何形状与实测的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腐蚀工程中阴极保护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针对阳极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偏微分方程反问题模型, 给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得出了二维及三维I型、X型节点非线性极化阴极保护问题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对比显示,提出的反问题模型及相应的数值解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