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提出女性主义译者对原作的操纵和干预能够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赢得男女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2.
为消除男性话语霸权,女性主义深入挖掘了传统翻译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通过翻译实践重新界定翻译标准、提高译作和译者的地位、进行女性主义翻译的重写,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解构,抨击翻译领域乃至文化层面上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蓬勃发展,但由于女性主义者过分强调女性身份、过分彰显女性地位,使得翻译中出现了新的二元对立,针对这一情形,学者们提出了"双性视角"这一概念用以解构二元对立。以《简爱》的男性译本为例,探讨了译者双性视角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双性同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翻译强调翻译服务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功能,女性主义兴起以后,译者性别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之中。许多研究者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译者性别对跨文化翻译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文章结合跨文化翻译的内涵,以情感色彩、性别意识为视角,从词汇翻译、语态翻译、对话翻译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译者性别对跨文化翻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翻译观和以语言学基础的翻译观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对等,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自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出现,西方翻译理论就逐渐消解了传统忠实对等的翻译观。从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德里达对原文意义的消解以及福柯的作者功能论等方面,分析了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地位的凸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目的决定手段".重新审视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认为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在翻译这个整体行为的"目的"层面下,还包括"文本功能",译者个体"意图"、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载体等多种因素.功能翻译理论研究应当是包括译者、文本、语言、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介入翻译研究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对性别的探索使翻译所处的低等的、再生的地位得到重新关注.翻译本身的被性别化,为整个翻译理论提供了隐喻框架.性别和翻译的隐喻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以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女性主义小说《紫色》中译本为例,论述译者的性别身份流动,指出译者在同一译本中为发挥主体性或由于客观条件制约,既能从自身也能从异性的性别视角来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9.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指出:"翻译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译者所 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以全面细致的理论去研究并引导译者的活动, 从而不断完善翻译理论的内容,增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译者的任务>一文引发对当代译者的翻译要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借助生态学理论从事翻译研究,抑或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译者、译文、生态环境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需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中选取适应维度,结合译本所处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转换。该文从美食名称、俗语、方言、典籍等方面,选取若干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利用"三维转换"的基本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为译者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在中国是由胡庚申首先提出来的全新翻译学理论,为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张培基翻译的矛盾《白杨礼赞》英译本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4个角度(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检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度.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生态翻译学对张培基翻译的矛盾《白杨礼赞》的解读完全可行,其译本被目标读者所接受正是因为其积极遵循生态翻译学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译界的关注。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强调读者的接受,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论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性地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和生态翻译学存在共同理论基石——"适应/选择"说,两者相互结合可以为译者从宏观层面上构建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模因生态平衡翻译理论。从微观操作层面来看,在湖湘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协调与平衡,语言模因、文化模因和交际模因的三维转换为译者提供有效翻译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湖湘旅游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自从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体验和认知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翻译理论。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晋商文化外译研究之中。笔者认为,"模拟"是翻译的本质属性。译者是本着"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对原语文本进行模拟。原语文本实质上是译语文本的原型,译语文本实质上是原语文本的模型。研究表明,"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晋商文化外译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译者外译晋商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弗洛图是20世纪以来,从政治和权力的角度解读女性翻译、彰显女性译者之差异性的女性译者兼翻译理论家之一.其翻译表明,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翻译的政治,就是要在重写翻译中凸显女性的差异性,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同时翻译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功能而不是语言功能;翻译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理论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当努力成为一个隐形人.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和《爱玛》的两个汉译本分别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应当提倡译者风格的结论.此外,读者也将从具有不同风格的译者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大致可概括为以下趋势:"原文—原作者—译者—主体间—翻译生态"。这一趋势反映的是译者主体地位的觉醒与对其过度膨胀的反思。然而对于翻译实践来说,理论认识上的深入并不是以直接指导的方式来发挥其功能的。更可能的途径是:理论认识内化为认识背景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中得到了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