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食品研究中.食品的分析目的有许多.包括:配合法规和标签标识、评定产品质量、分析营养成分、检测掺杂成分、检测有害元素、科研工作等。  相似文献   

2.
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造价预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工程实例,应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及各种造价指数,灰色预测控制工程造价.实现了造价的事前控制,预估精度满足要求,可以在造价控制中予以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GM(1,1)模型几种常见的初值改进方法,并运用于短时交通流的预测中。通过误差分析,我们发现初值优化对提高GM(1,1)模型拟合与预测精度的作用不大,要进一步提高其拟合与精度需要依靠其他的优化手段或提出更好的初值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可以有效反映建筑业的现实状况,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预测结果可以为政府、企业在未来的策略方案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采用传统GM(1,1)模型和改进后的残差修正GM(1,1)模型分别对房屋建筑面积统计数据进行预测,通过两种模型预测的结果,可以得出改进后的残差修正GM(1,1)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差,可以更有效地对房屋建筑面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采用胶乳对填料级研磨碳酸钙(GCC)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GCC的基本性能及其加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胶乳对GCC进行表面改性时,胶乳在GCC表面的吸附率超过了99%;经过胶乳改性后,填料的白度略有降低,填料平均粒径虽然变大但粒度分布变窄;与未改性GCC相比,改性GCC加填纸的强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在胶乳用量为2.0%(对GCC)、保持纸张强度性能不变条件下,纸张灰分含量从15.8%提高到31.1%,同时光散射系数得到明显改善;且改性GCC可明显提高纸张的施胶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声速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牵伸倍数和不同预氧化程度的PAN纤维进行取向度和预氧化程度的测试,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对PAN纤维取向度和预氧化程度表征中声速仪是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果可靠的仪器,配合X射线衍射仪,可以用来研究PAN纤维非晶区的取向结构,与X射线衍射仪所测芳构化指数(AI)来表征预氧化程度具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食品工业科技》2008,(01):245-246
通过采用冷冻干燥、粉碎、过80目筛的方法,对原桃胶进行处理,将所得的原桃胶粉添加到面条中去,并对面条进行蒸煮实验、质构仪测定和TOM值(用于鉴定细条实心面(Spaghetti)品质的煮熟面条冲洗水中总有机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添加适量原桃胶粉的面条,干物质损失率和面汤浊度均降低;硬度、黏性、咀嚼性及最大剪切力均达到最小值;TOM值也减小。原桃胶对面条品质的改良效果较为明显,其在面条中的最适添加量为3%。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采取有效方法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对全自动微生物定量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检测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并采用这两种方法对海产品及烘干鸡肉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表明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TEMPO)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从混合机理、混合设备、混合效果的评价等方面综述了固体混合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烟草加工过程物料混合的研究进展,结合烟草加工的特点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纸厂棉秆制浆车间出现的蒸煮管腐蚀减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预测程序,即在现有超声波测厚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GM(1,1)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灰色组合模型,来预测该蒸煮管筒体的厚度减薄量,并且用Matlab编程语言实现了灰色组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灰色组合模型能更好地预测蒸煮管壁厚减薄的趋势,通过预测实例及后验差法检验模型精度,表明灰色组合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健意识也不断提高,消费观也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更加关注的问题。因此要确保人民群众可以吃上放心食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检验就成为食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等是确保食品检验结果准确、客观的关键性因素。为确保样品能够满足检验的要求,充分反映出产品的质量特性和可塑性,降低检验风险,必须对食品样品的采集过程,样品的初级制备过程,样品的保存条件进行严格的管理,以确保样品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综述了食品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前期初级制备和样品的保存需要注意的原则、方法,为后续检验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杜鉴  薛毅 《食品工业科技》2015,(04):397-399
本文主要对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目前,重金属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干法灰化、湿法消解、微波消解、液液萃取等,其中干法消解、湿法消解作为常用的前处理方法,耗时较长且容易造成损失,而微波消解具有方便、快速、干扰小等特点,逐渐得到认同与推广。重金属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快速显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检测法等,后者以其较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追捧。   相似文献   

13.
低共熔溶剂(DESs)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绿色溶剂,因其具有低挥发性、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成本低和组合灵活等特点,可结合各种萃取技术如超声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中空纤维萃取和固相萃取等, 在预处理过程中有多种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提取效率、降低常规分析的成本,而且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影响。本文全面综述了近几年基于低共溶溶剂在样品前处理技术在食品样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的摄入可使人体的蛋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而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 食品中具有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含量越发受到关注, 但重金属的总量往往很难表示其污染特性及危害。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决定其生物可利用率、毒性和迁移, 是食品安全检测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联用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食品中重金属的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包括固相萃取等前处理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分析检测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等联用技术, 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点及不足。最后, 探究了其研究发展方向。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将推动重金属形态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步, 而联用技术将成为未来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食品检验是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収现风险隐患的直接有效的措施,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食品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样品管理直接兲乎到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准确性,对提高检测机构的权威性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兲人员大多对抽样的觃范性和科学性、检验技术的兇迚性和准确性非常兲注,对样品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食品检验中样品管理还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影响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对对样品接收、样品保存、样品制备等环节实施严栺管理迚行总结分析,以期降低检验风险。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化学危害物种类多,含量一般在痕量和超痕量水平;食品基质复杂,要在低含量水平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样品前处理技术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不同类别化合物的检测需要,根据不同食品基质的特性及分析目的,依靠近10年来食品化学危害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开发经验,探讨样品前处理技术的选择,综述前沿技术进展。提出基于“食品基质”和“分析目标物”的具有实际应用性的前处理方法选择策略,并结合应用实例,提出针对性前处理方法开发的建议,旨在为基层技术人员选择可靠的前处理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样品采集和制备的介绍,保证所检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提高对整批产品的判定结果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丙烯酰胺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齐  蔡明招  朱志鑫 《食品科技》2006,31(7):221-224
近年来,关于食品中丙烯酰胺危害食品安全的问题倍受关注,在检测过程中,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直接影响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丙烯酰胺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对加速溶剂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等新技术进行了评述,并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分析的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蔬果中氯吡脲残留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氯吡脲是一种新的高效植物生长促进剂, 在蔬菜水果生产中广泛应用, 长期接触可引起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紊乱。因此, 发展简单、快速、高灵敏度的氯吡脲残留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蔬果中氯吡脲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 包括固相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酶联免疫法等分析方法,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核酸适配体是通过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经体外筛选得到的可以特异性地识别目标物的一段短的单链寡核苷酸序列。与抗体相比,适配体具有性质稳定、易化学合成、易化学修饰、分子量小和目标分子广泛等优点,目前在生物传感器、毛细管电泳、物质分离富集以及医疗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核酸适配体在固相萃取、磁分离、亲和色谱及微流控分离分析等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