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甫酷爱《世说新语》,杜诗中多处使用《世说新语》中事典,杜诗用《世说新语》事典方式多样,多用于描写景物,叙述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感。杜诗善于叙事和语言精警的特点显然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众多的儿童形象,其特点可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敏于辞令,聪慧机智;品德方正,为人理性;学识渊博,个性张扬。魏晋时代的儿童之所以形成以上性格特点,与这个时代多种思想融合以及此时高门大族对于子弟教育的重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的著者,历来书目文献著录均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而学界目前对此存有一定争议。本文认为,尽管《世说新语》文风、选材可能不排除受刘义庆招聚的文士群体的影响,但《世说新语》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杰出范本,获得“名士教科书”的评价,仍主要是与刘义庆本人独特的家世背景、审美趣味,以及文化修养相关。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代复杂多变,《世说新语》中关于魏晋士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金钱观也是其中品评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世说新语》中归纳了传统型、吝啬型和挥霍型等三种对待金钱的态度,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人物的有关背景,分析了形成不同金钱观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中的“松”、“竹”意象是魏晋名士人格的象征.“松”作为常见的品藻象喻,由儒家比德观念发展而来,又同时具有了超功利的审美性,突出了悲情的生命意识.“竹”因“竹林七贤”的出现,由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功能;因王子猷的痴速,“竹”意象中高逸而自我的人格象征意味更加突出.由“松”、“竹”意象出发,探讨《世说新语》的物态世界和心物关系.  相似文献   

6.
读《世说新语》,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性情飞动、风姿流雪、言语机辟、画笔巧拙,皆是可怀之物。但研究《世说新语》,它那灵动的机锋就变得左右逢源、无以捉摸,人物流转如同珠玉,爱不释手而难与细言。研究它的艺术特色,更是天地间探其潜脉,灵韵中求其神思,绝非易事。刘伟生先生《世说新语艺术研究》正是这样一本不容易的著作,其文字,  相似文献   

7.
《杜诗详注》中有大量对杜甫七言律诗的批判,认为杜甫七律在格律上失粘、重复,语言拙俗,章法上缺少开阖之致。这些不足,与七律这种体式正在从草创走向成熟的这一历史过程等原因相关。历来对杜甫批判声音极少,这些批判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全面探讨了《刘注》对《斐注》规范史注体、材料取舍得当等方面的继承与超越,并分析了刘孝标为笔记小说作注而形成的独特释文色彩,和其性格特点对客观谨慎的注释态度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杜诗疗疟"之说兴于唐代,缘起于杜诗能"避疟鬼"和"驱疟鬼"的戏说,后来伴随历代读者对杜诗理解和感受的积累,读杜诗可以祛病的阅读体验逐渐被丰富和强化。"杜诗疗疟"之说的流传,不仅是杜诗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接受现象,也是我国阅读治疗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医案。  相似文献   

10.
"杜诗疗疟"之说兴于唐代,缘起于杜诗能"避疟鬼"和"驱疟鬼"的戏说,后来伴随历代读者对杜诗理解和感受的积累,读杜诗可以祛病的阅读体验逐渐被丰富和强化。"杜诗疗疟"之说的流传,不仅是杜诗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接受现象,也是我国阅读治疗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医案。  相似文献   

11.
就《诗经》的研究史而言,崔述《读风偶识》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汉学、宋学、古文、今文并行的格局,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倡导的大胆质疑、大胆刨新的学术精神以及关于《诗经》的学术见解。对其后的整个学术界都有指导意义。崔述对《诗经》研究从经学向文学的复归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杜诗"诗酒"与"诗筵"角度入手进行研读与赏析,发现杜诗里不但有一股浓烈的酒香,还有许多美食的描述和记录。为此,笔者在研读杜诗的基础上,以唐时御席、华筵以及民间清宴、家宴等席谱为线索,并根据西蜀饮食文化特色和古今宴席特点,与川中有名川菜烹饪大师合作,再现杜诗中当年的美味佳肴,最终探索与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杜甫诗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学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杜甫诗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至今日仍旧对中国诗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对于杜诗研究,南宋以来就流传一种说法——千家注杜,历代学者对杜诗倾注的心血之大没有哪个诗人可以媲美。本文从史学、诗法以及儒学三个方面入手,试图探讨杜甫诗在这三个方面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羽和叶燮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所处的诗学环境,对杜甫的欣赏,对传统作家作品的态度与方式方面,都有极强的可比性,异、同交织。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对话,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他们在当时都面临着诗坛各种资源的强烈冲击,都重视对古书的承传和积累;在认同、推崇杜甫的同时,都没有跪倒在他面前,对杜甫的平淡之作都给予了辨证与合理的评析;在对待传统作家作品方面,他们都弘扬了传统艺术派的诗学思想,注重对作品整体的感知,但原因各不相同。相对而言,严羽对“诗-书-学”关系的把握更为辨证、透辟和鲜明。  相似文献   

15.
让一弗·利奥塔对当代知识与叙事特别是元叙事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元叙事的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普遍主体、现代知识分子神话的解体。本文试以此理论为基础,阐述我国私人写作的权利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汉英翻译时不仅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底,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本文针对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并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借助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分别从五个方面通过丰富的译句例证说明了文学作品中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小人物时迁的塑造、价值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也表现在对配角、小人物的传神描写与刻画.在《水浒传》刻画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的画廊里,时迁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来,学界对《水浒传》中小人物时迁的行为颇多微词,这是对其不公正的待遇.现结合时迁的生平、所处时世及事迹,对时迁的行为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旨在警示人们客观正确地对待人、事,不要以偏概全,力求公正.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反复加、卸载法,以车轮和新疆沙漠沙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车轮重复通过沙地工况的模拟试验,对沙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该沙土的动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车轮多次通过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受《三国演义》影响,以往的学者更多地关注周瑜的形象及其与诸葛亮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已经走出旧有的模式,周瑜与孙吴政权的关系、周瑜军事思想及其在赤壁之战中杰出的指挥才华得到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对周瑜家族、周瑜的交游圈研究不断深入。周瑜的成才环境、成才道路及其个人的人才观等方面的关系也得到一些初步审视和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