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意境理论是唐以后诗歌理论中大量使用的一个概念,也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范畴。在我国诗歌乃至其它抒情作品中,意境是最高的美学追求、而意境的创造则有赖于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就必须处理好“藏”与“露”、“显”与“隐”的关系,即“隐秀”的关系。探讨了“隐秀”与“意境”理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隐秀”理论对意境理论发展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诗歌的创作意境较盛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阔大、外展,中唐诗歌气象内敛、意境狭窄;盛唐诗歌呈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关;盛唐诗歌慷慨激扬,中唐诗歌低沉惆怅.  相似文献   

3.
美国语言学家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以会话为研究对象,但其基本原理也适合于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分析,因为诗歌实际上也是一种会话,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本文旨在分析会话含意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在诗歌的意境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诗歌的创作意境较盛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阔大、外展,中唐诗歌气象内敛、意境狭窄;盛唐诗歌呈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盛唐诗歌慷慨激扬,中唐诗歌低沉惆怅。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形成意境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对诗歌意象进行艺术的组合.从意象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古典诗歌意象的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衬托式等四种组合方式,这对于继承和发展诗学理论、把握诗歌审美意境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唐诗的欣赏,就"斜"字在诗歌的音韵、构图、抒发感情和创设意境等方面的运用或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7.
意象,诗歌的灵魂--古代诗词意象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象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由此把握古典诗歌的审美内涵,从而完整贪图到诗歌的美。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诗人,虽然他不甘以诗人自居,始终视诗为余事,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却在诗歌.诗评家对黄诗虽各有褒贬,但肯定其诗的"新"是一致的.黄遵宪诗歌精心熔铸的新意境、注重再现的新体式、俗化和欧化的新语言以及散文化的新笔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新变"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王国维以及后来较多进行意境研究的学者来说,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但是他对中国艺术的意境研究做了进一步深化:他将"不可思议"的意境理论变得"可思议",将"不可言说"变得"可言说";他澄清了意境与佛教禅宗之间不该有的纠缠不清太过亲密的关系,从而使意境理论与儒、道、佛三家哲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得以呈现;他将一直局限于诗学理论的意境,拓展到整个中国古典艺术—诗、画、音乐、雕塑、书法、舞蹈、园林、建筑等。而且尤其重视从人生境界方面谈意境。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语言学家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以会话为研究对象,但其基本原理也适合于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分析,因为诗歌实际上也是一种会话,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本文旨在分析会话含意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在诗歌的意境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以人的视、听、感为中心,展开描绘,浑然一体,成为历代唐诗选本不漏的名篇,那么,英文的译诗也应从这样的艺术构思出发,译出意境效果。美国的汉诗英译家威特·宾纳在翻译这首译诗时,力求形美而不害义,比较忠实地把原诗的含义进行了传递,但在诗的音、形、意高度融合的整体把握上,似乎仍有不足。这再次证明了国外译家要对汉语古诗的英译做到音、形、意俱佳,还是大有难度的,但朝这个方向努力是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天演进化思想的支配下,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严复提出了“善群”的观点。在严复看来,道德的判定是以“合群”的需要为尺度的,这种道德的内容和含义已不再是关于“私德”了,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德”。所以人类的道德并非他物,实为种族出于“合群”需要的产物。“合群”既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严复的“善群”观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公共精神之吁求存在着有机耦合的地方。公共精神是现代民主社会对所有公民提出的一种普遍的美德或精神态度的要求。在传统的政体中,私人品德覆盖一切领域,而在现代民主政体中,公共的品德却要作为一切私人品德的基础。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导致公共空间的缺乏;传统伦理观念下的美德关注对家庭的效忠和对“五伦”关系中的具体人际的忠诚;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将治国的希望建立在官员的私德之上,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精神缺乏产生的土壤。严复的“善群”观对和谐社会中公共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的美产生于意向性,以有尽之言表无穷之意,以在场的意象表现不在场的情感世界。各个意象与其显现的整体意象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篇。本文试从现象学的意向性角度探讨诗的美生成的哲学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对诗的认知提供一个较深入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标准,即分别从音、形、意等不同侧面来呈现原文在译作中的美。以李煜《浪淘沙》许渊冲译本为例来分析诗词翻译中听觉、视觉以及感觉等不同维度形成的审美空间的构建,以期从另一种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以及赏析诗词翻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和心悦性陶情说,一是劝善惩恶风教说。两者的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戏曲在进一步继承"文以载道"文学传统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特殊性,表现为戏曲美育目的实现方式的特殊性和戏曲美育目的生存的特殊性。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整体而观,陶情说是主流。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介词for在译为汉语时常作为动词使作用,而许多学生则按英语思维习惯去翻译,结果错误百出。本文介绍一些常见的介词for在汉语译文中的动词性功能及不同含义。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出贴切的、合乎汉语思维习惯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氏族→部族→民族是人们共同体演进的普遍规律。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刊物上大量出现“族群”字眼,引起各方面关注和不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某些民族学者对英文术语“ethnic group”的错误理解造成的。为此,本文通过对“ethnic group”一词含义的研究,指出“ethnic group”是民族,不是族群,建议术语使用规范化,促进社会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形体现状及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形体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形体发展趋势为“瘦”形体,并且还存在各种身体形态发展不平衡现象,体质指数(BMI)值在1822kg/m2的人数有81.25%,但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同龄人平均水平。根据女大学生的形体现状,女性青春发育后期的生理特点,提出可塑性建议,防止女大学生形体向不健康方向发展,促使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形体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