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台,二千多年来人们是一日不可或缺,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除少数大书画家用外,砚已退隐到与文化隔江相望的彼岸,彻底蜕变成藏赏物件了。但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载体之一的砚文化,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世有"得一佳砚,胜如拱壁"之说。古之文人若得一方上等端砚就要夸张地说:"可换秦人十域"。历代大文人与名藏家刻铭之砚难觅。而形制罕见,材质独异的砚台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相似文献   

2.
正《论砚》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洮。"可见绛州澄泥砚之重。绛州澄泥砚以一种独有的姿态在摸索中前行,或许会找到一把打开绛州澄泥砚从文化产品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的钥匙。中国澄泥砚都之变"这几天正忙着'中国砚都'的专家复评。""新绛不已经是'砚都'了吗,""是'中国澄泥砚之都'。"与蔺涛联系时,他正准备赶往广东肇庆参加"中国砚都"的评选。这次评选距离评选"中国澄泥砚之都"  相似文献   

3.
峡砚新生     
正合川峡砚又名三峡石砚、墨玉宝砚,因其具有久墨不干、储墨不腐、不损笔锋、磨墨快速、色泽淡雅等特点,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赞美。早在宋初,合川峡砚就以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远近闻名,甚至比肩名闻天下的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四大名砚;之后,几经起伏,直到"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与当地民间手艺人共同振兴雕刻工艺,才使峡砚重获生机。到了近代,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峡砚制作者博采众长、融合发展,峡砚历经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之后,又迎  相似文献   

4.
贺兰石飚     
<正>一年十方,在所有砚雕‘国大师'中,石飚无疑是产量最高的一位;每日至少4小时雕刻,无疑,他也是相当勤劳的一位。"你看,东西我也看到了,价格你们也说了,我确实很喜欢,你就让给我吧。"经过大半个月的"纠缠",石飚将那方《仕女对弈》的砚台卖给了对方。说起这件事,石飚满脸无奈。这方砚是他多年前创作的古代仕女系列,就剩最后一个了。前些日子朋友赏玩后顺手放在店里,谁知新来的店员不清楚状况将它摆了出来,结果被人一眼看中,当即便要付下9万元带走砚台。  相似文献   

5.
<正>"我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苑贵珉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专注于汉魏六朝古砖的收藏家之一,所藏古砖数以万计。由藏砖到琢砚,他称得上是中国砖砚艺术的传承者与创造者。39岁,跨界的建筑设计师老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时期,跟着老师画宣传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画家。后来他又开始学习版画,把宣传画刻在木版上,再涂上颜料,印到纸上。正是童年时期这一段刻木版的经历,为他后来雕刻砖砚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恣意享受制砚的过程是让我愉悦的。本人出生在徽州。父亲自小喜丹青、文学、诗词、音乐,早年求学绘画,因故退学,理想破灭,失意一生。至于我,因家境原因16岁初中毕业后就进工厂打工,1998年经父亲友人介绍随王伯之子王耀学制砚,遂与砚结缘。临行,父亲赋《采桑子》赠之:"吾曾心醉丹青画,少小离家。秋月春花,大道未成徒自嗟。而今汝去为雕匠,却为粮麻。艺海无涯,勤备钻研结硕瓜。"岁月流逝,造砚至今15年有余。  相似文献   

7.
<正>孝为天,孝为大,自古以来是天经地义。孟子曰:"唯孝敬父母,可以解忧"。论语里讲:"先王有孝,以顺天下。"孟子曾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近代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所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巴金说:"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从古至今,关于孝的名言名句,名人名事非常之多,都是在教化人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受教育的权利,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孝敬父母是我们对父  相似文献   

8.
名人与名声     
名人爱名名值钱,名人不爱名名不值钱。假如名人随便题词,随便作序,随便卖感冒药,随便卖痢疾药,随便卖酒,随便卖化妆品洗发水,本来没读过这篇文章,本来没吃过这种感冒药,本来没吃过这种痢疾药,本来没喝过这种酒,本来没用过这种化妆品洗发水,只是因为厂家给了钱,只是因为给钱多,于是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怎么说就怎么说;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口都敢夸。  相似文献   

9.
借艺术之名,在服装、设计,乃至美食界,混搭之风从来不曾停歇过. 现在艺术界最流行的一个词汇是"跨界",即英文的crossover.跨界的可贵,在于创新.圣经上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是,如果尝试跳出传统思维的拘囿,总会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开篇即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之语。其后又说:"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说文》注释:"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又说:"工,巧饰也。"并将有精湛技术的人称为"工匠"。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表示的工匠,是指用智能、技术制作出来的,在器物上所体现出来的精巧、美观、具体可感的形式(即"以恣耳目"之欲)的工人。所以《汉梁相孔眈神祠碑》有言:"目视工匠之所营,心欣悦于所处。"能工巧匠不仅指其技术层面上的精湛、超群,而且蕴含了敬业、追求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刘园 《中国搪瓷》2011,(5):16-17
今天的端砚,也是明天的历史。大师要做的,只是沉下心来,做对得起石头的事情。 黎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岭南文化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广东省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名誉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及端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黎铿是端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17岁进肇庆工艺美术厂(现肇庆端溪名砚厂)做学徒到现在,黎铿已经和端砚打了将近半辈子交道,33个高徒中也出了国大师。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今天细嚼起来,仍觉意味深长。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是由于他们在某一科学领域中有了发现或在某项事业上做出了成就。所以受人崇拜。但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诚我们,任何伟大的名人,都不是全  相似文献   

13.
刘园 《中华手工》2011,(5):16-17
今天的端砚,也是明天的历史。大师要做的,只是沉下心来,做对得起石头的事情。黎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岭南文化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广东省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名誉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及端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黎铿是端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17岁进肇庆工艺美术厂(现肇庆端溪名砚厂)做学徒到现在,黎铿已经和端砚打了将近半辈子交道,33个高徒中也出了国大师。站在当代端砚技艺的制高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是司空图的"象外之象",还是无老子的"大象无形",都是用来阐释那种由于不满足于再现而致力于追求表象后面的真实所产生的艺术形态。其目的都是为了揭示事物内在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尹志军的抽象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极具个性,充满灵性,这就是他的特点——那就是对"象外之象"的不懈的追求,试图呈现"大象无形"的气势和美感。(一)一进入尹志军的工作室,我就被他的陶瓷书法作品"字·非字"系列所吸引,潇洒灵动的线条,青花釉里红的强烈对比,让人乍看颇感惊艳,细品又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宗志军 《佛山陶瓷》2014,(3):50-50,52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明代李渔就称赞:"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他还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  相似文献   

16.
刘剑飞  钱群兰 《江苏陶瓷》2011,(5):36-36,38
陈鸣远制壶,以技术精湛、雕镂兼长、富于创新而闻名,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技术全面而成熟的大家。《阳羡名陶录》上说他:"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至今仍留存于世的作品有"瓜形壶"、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陶瓷》2012,(3):104
江南小画家余果说:"景德镇陶瓷世界瞩目,家喻户晓,百花齐放,如火如荼,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中华向号瓷国,瓷业高峰是此地,景德镇是全球最大的瓷器之国,名人名作之多,又是制作陶瓷绘画人的养生之居,听风望月,潜心陶瓷确是师徒相传,父母同行,不断研究陶瓷绘画技术的好地方,也许是昌江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陶瓷艺人,很可能又是陶瓷人的智慧抚育了自己,并不断融  相似文献   

18.
<正>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五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它四人的实力并不如你,于是,这名运动员轻松的跑了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一个十人小组比赛,教练把平时其它人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第一名,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二十人小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你就能取得胜利,结果,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取得了第一名。  相似文献   

19.
正紫砂器始于宋元,初为用器。及至明代,日渐盛行。由金沙寺僧和供春起,五色泥方得其主。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门庭自是络绎不绝。其时紫砂壶型有趋小巧之势。冯可宾所著《齐茶笺》道:"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得为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清代紫砂繁荣更甚,"宫中艳说大彬壶,海  相似文献   

20.
仲秋八月,每逢佳节倍思亲,巧就巧在我钦佩的台湾朋友李礻右任先生在中秋佳节前来到宜兴,并带来了他精心设计,亲手制作的紫砂壶艺术品。那一件件明清风格的全手工紫砂壶艺品,有着纯正的宜兴紫砂那古典的美感和优雅。我与李礻右任先生相识是十年前的事,那时,我在陶瓷博物馆工作,每天接待海内外慕宜兴紫砂之名而前来参观的宾客。记得那一天,在紫砂名人名作展厅中,一位来自台湾高雄的先生,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向一同前来参观的台湾朋友介绍宜兴紫砂在古拙朴雅的外形中,诱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我被这位先生的领悟和理解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