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交联聚合物在改善油水流度比、堵塞地层大孔道等方面有着和聚合物相近的作用。因此交联聚合物驱技术是油田改善注水井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利用优化设计软件对西达里亚h1-1油层DK15井组交联聚合物驱的3个主要注聚参数段塞PV数、聚合物段塞浓度和交联剂浓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对设计出的38种参数组合进行了增油量计算。并进一步回归出了增油量计算方程,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计算结果最大相对误差7.66%,38个方案平均相对误差2.27%,说明增油量方程精度高。在优化注入参数中应用该方法可优选出最佳注入参数,以较低的聚合物用量取得较高的增油量。  相似文献   

2.
稠油油藏有机铬交联聚合物调驱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海上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南堡35-2油田储层非均质特征、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特点,利用室内实验方法,对以有机铬为交联剂的交联聚合物溶液的成胶性能、流动能力、粘弹性进行了测定,对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封堵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机铬交联聚合物溶液能够在南堡35-2油田地质条件下形成"分子内"交联体系,注入油藏后可达到增大孔隙流动阻力、增加注入压力的作用;注入时机、交联聚合物注入量、聚合物浓度、原油粘度和物理模型等参数将影响封堵和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渤海S油田聚合物驱后吸水剖面改善不明显、油井含水无明显下降等现象,采用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调驱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复合体系组成、驱替速度、注入量等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复合体系注入参数。研究表明,在复合体系总浓度为1 750 mg/L的前提下,体系中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浓度越大,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交联聚合物微球浓度在400~100 mg/L、缔合型聚合物浓度在1 350~1 650 mg/L范围内,都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驱较单纯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8%~11%。复合体系驱替速度在3.5 m/d左右、注入量为530 mg/L·PV左右时,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调驱体系能较好地改善聚合物驱效果。图7参10  相似文献   

4.
活性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活性聚合物驱驱油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活性聚合物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组,较好地描述了活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孤岛采油厂中二南实验区块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多级模糊评判对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最佳注入参数,为指导中二南活性聚合物驱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滨南油田利29断块是一高温高盐油藏。该文介绍了可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交联聚合物调驱体系,并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该断块交联聚合物驱浓度、段塞尺寸组合等参数进行了模拟,优选出交联聚合物驱油方案,并对其驱油效果进行了预测及评价。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明确交联聚合物在岩心驱替中的运移特征,深入分析其驱油机理,用河南油田天然岩心,开展了交联聚合物驱油实验。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交联聚合物的驱油过程进行跟踪扫描,重建了干岩心的孔隙结构,获得了在不同驱替时刻下,在岩心不同位置的交联聚合物运移特征图像。实验结果表明,CT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运移特征,由CT扫描后经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相对误差很小;交联聚合物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岩心中仍以近活塞的形式向前运移,注入压力在上升一段时间后即保持平稳,表明交联聚合物可以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河南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原油采收率,进行了聚合物驱后利用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驱油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是一种高效驱油剂,聚合物驱后利用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交联聚合物与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相结合进行驱油的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先用交联聚合物进行调剖,再注入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高效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降黏化学驱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有效接替生产方式,其注入方式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基于降黏化学驱的驱油机理,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对蒸汽吞吐后降黏化学驱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注采能力和开发效果对注入段塞顺序进行了优化,并基于净现值法建立了蒸汽吞吐后降黏化学驱注入参数的优化模型,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求解获得最优注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后降黏化学驱可以有效降低地层中原油的黏度,含水率在快速上升后出现明显的下降;先注降黏剂后注聚合物为最佳注入段塞顺序;通过优化,目标区块最优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28%,最优聚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32%,最优降黏剂注入量为0.40 PV,最优聚合物注入量为0.36 PV。优化结果可有效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注入方式优化方法对指导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降黏化学驱的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交联聚合物微球在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适应性,利用扫描电镜和微孔滤膜实验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颗粒微观形态和封堵性能,通过岩心流动和驱油实验评价了交联聚合物在天然岩心中的流动性能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在水溶液中可形成较为规整的球形颗粒,且多数微球粒子尺寸小于1.0 μm;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明显好于“中分”聚合物溶液,交联聚合物微球水化2~3d,其封堵性能最佳;无机盐使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降低;交联聚合物微球可以进入孔道内部并封堵,能有效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降低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KK油田为具有边水和气顶的高孔、高渗砂岩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加快。油田拟采用聚合物调驱技术来提高采收率和增加稳产时间。为降低风险,进行聚合物驱储层评价并论证聚合物驱的可行性。采用室内聚合物填砂试验评价聚合物的选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正交设计原理,以采收率增量、吨聚增油量及综合指标为优化目标,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段塞、注入速度进行筛选,确定不同优化目标下的最优参数组合,并经济评价聚合物驱油的效果。评价得出KK油田储层不适用于聚合物驱油。  相似文献   

11.
疏水缔合聚合物与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比较,具有更好的增粘效果和抗高温、抗盐能力以及很好的调驱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调驱能力,实验室开展了AP型聚合物低度交联的调驱体系研究。介绍了AP-P4低度交联体系配方的优选,探讨了影响交联体系性能的各种因素,优化筛选出了交联体系配方。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油田已普遍把聚合物用于三次采油,但大多使用淡水体系。该文介绍了延缓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对污水配制延缓交联聚合物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实验研究,确定了体系的组份。实验表明聚合物的选取应遵循中等分子量、中低水解度的原则。并研究了体系各组分浓度、流变性、地层中化学剂及温度、水质矿化度等因素对体系粘度的影响。通过岩心驱油模拟实验发现,污水配制延缓交联聚合物体系驱油,可提高原油采收率5.5%,进一步拓宽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是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与单纯聚合物相比,该体系具有抗剪切、耐温耐盐、在多孔介质中阻力系数大等特点,能较大程度改善油藏非均质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其作为驱油体系具有创新性,可更好地适应高含水期油藏特性,是一种集调剖和驱替于一体的新型驱油技术。文中对交联聚合物的交联机理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室内评价结果,分析了该技术在孤岛油田渤19块的应用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是比较理想的提高EOR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适应于胜坨油藏条件的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在实验室内开展了聚合物驱、复配驱、聚合物交联技术及堵驱结合等方法的实验研究。本文着重叙述了各种驱油体系的筛选及其基本性能实验,以及各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聚凝体聚合物调驱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自行开发研制的3种不同类型的可视化玻璃透明模型,直观地研究了目前新兴的聚凝体聚合物颗粒(预交联体膨型颗粒聚合物)在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归纳出其调驱机理。并在室内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现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国内提高采收率用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提高采收率用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研究进展.用于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的驱油剂主要有含耐温抗盐单体的聚合物、两性离子聚合物、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合物复合体系和梳形聚合物.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主要包括过渡金属有机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醛类交联聚合物驱洫体系、复合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指出了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热力驱后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稠油油藏热力驱后油藏温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了用冷水聚合物驱进行驱油的方法,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三维三相四组分非等温渗流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实例计算表明,对于热力驱后的油藏采用冷聚合物驱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底水油藏油水接触面较大、优势通道发育、生产井见水过快导致产量急剧下降的难题,采用底水油藏可视化物理模型及驱替实验系统,设计交联聚合物侧向调驱实验方案,以采收率增值为评价指标,对侧向调驱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注入量为0.3 PV时,单位体积侧向驱采收率增值达到133.93%;注入时机为含水率低于50%时,交联聚合物在油水界面处展布效果好,采收率增值高达55.17%。采用水平井注/水平井采方式,交联聚合物在油水界面处形成隔板半径更大,侧向驱采收率增幅40.18%;油水厚度比从0.5增大至2.0,交联聚合物的隔板作用越显著,采收率增值从26.86%增加至49.67%。研究证实了底水油藏应用侧向调驱的技术可行性及潜力,为底水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结合高浅北区的油藏特点,对交联体系开展了针对性的性能评价。现场应用表明,交联聚合物调驱在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同时,能有效抑制边底水的突进,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