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结合高等级公路桥(涵)过渡段结构的施工实际,分析保证路桥过渡段结构的地基条件与路基条件,通过加强路桥过渡段结构的变形控制施工、加强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台背路堤填筑前的排水施工、加强软基路堤沉降监测和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等措施,减少因施工方面的原因而加重桥头跳车的现象,对高等级公路桥(涵)过渡段结构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大桥北引桥桥台台背软基路段EPS路堤的实际应用,介绍了EPS路堤的设计及填筑方案,并对EPS路堤的施工期和工后实施沉降监测.通过分析沉降监测的相关数据,论证了EPS材料可以通过减轻路堤自重、降低软基的附加应力、减小路基的沉降等方式,来有效地防止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并且EPS路堤能够减小路堤对桥台台背的侧压力,改善桥台的受力状态,提高路堤与桥台整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深层混凝土过渡板处治的路桥过渡段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估2种不同路桥过渡段处治方式的动力冲击作用,建立桥头搭板在不同置深情况下的路桥过渡段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研究在车辆冲击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响应及搭板的隔振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桥头搭板在车辆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受到的冲击作用明显,深置的混凝土过渡板由于板上土体分散部分的冲击荷载,受到的冲击作用较小,且深置的混凝土过渡板对桥台的影响较小,因此采用深层混凝土搭板处治路桥过渡段时能够提高混凝土搭板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公路路桥(涵)过渡段路基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和提出公路路桥(涵)过渡段结构设计应注意保证路桥过渡段的地基条件与路基条件、加强桥台软土地基处治的研究、选择合适的桥台与桥头路堤的稳定与沉降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桥台与台背路堤间不均匀沉降产生桥头跳车现象,是公路工程普遍存在的病害,本文结合广东省公路工程实际情况,从桥头路堤不均匀沉降防治设计与施工实践分析目前防治设计存在问题,提出桥头路堤沉降设计改进内容,作为提高设计深度,寻求更加有效且合理的桥头路堤沉降防治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6.
桥头部基路堤施工关系到桥台与台背路堤间是否出现跳车现象的问题.从桥头软基路堤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提出桥台软基处治的施工研究,台背路堤料的选择,台背路堤填料的排水和施工方法,土工布摊铺方法,软基路堤沉陷观测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等软基路堤设计和施工必须注意的问题,对寻求解决桥头出现跳车现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粉煤灰在沈阳地区公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在对低活性粉煤灰进行物理力学参数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弹塑性理论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粉煤灰路堤自重作用下软土地基表面的沉降变形,以及交通重复荷载作用下粉煤灰路堤自身的累计塑性变形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与相同工况条件下正常填土路堤的力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自重荷载作用下以粉煤灰作为路堤填筑材料,地基表面的最大沉降量以及坡角的最大拱起量明显小于正常土填筑路堤的沉降量;在交通重复荷载作用下,其累计塑性变形量明显小于正常路堤填土的量值.结论以粉煤灰作为填料解决桥头跳车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减少桥梁台背处的沉降差异,进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相似文献   

8.
受到桥台和路基的刚度差异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常会造成路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差,使得路面难以达到平稳状态,甚至发生桥头跳车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主要病害和施工技术,希望能给同仁以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车路系统分析模型在差异沉降指标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设置桥头搭板的路桥过渡段路面进行简化后,建立了车辆通过搭板时的人车路垂向振动系统分析模型;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求解并计算了车辆下桥时的人车系统的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和加速度响应;利用所建的人车路系统分析模型对车辆经过路桥段时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公路线形特点确定了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指标与搭板坡差、桥面坡差、车速、载重、搭板长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从功能性的角度提出路桥过渡段的搭板容许坡差应不超过0.4%.  相似文献   

10.
桥头跳车是公路及市政工程中常见的病害.文中分析了诸多桥头跳车病害的成因,阐述了几种常用处理桥台与路堤不均匀沉降的方法.及加强有效防治桥头跳车病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揭示填石路堤的动力特性,合理设计填石路堤及路面结构.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得到了动力荷载作用下填石路堤内部动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动力荷载作用后路堤填料颗粒级配变化情况.再采用MARC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动力荷载作用下填石路堤数值模型,选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对填石路堤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有限元可有效模拟动力荷载作用下填石路堤的应力分布规律,而对于填石路堤在动力荷载下的破坏表现为颗粒棱角的破碎以及细粒料漏失的破坏模式,数值模拟则只能采用塑性区表征.结论提出了确定填石路堤动力荷载影响区域的方法,并建议填石路堤上部应设置足够厚的整体性路面结构层次,避免长期汽车荷载作用下因填料棱角破碎和细粒料漏失而发生沉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2.
粉喷桩与土工格栅联合加固技术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冲积区修建高等级公路 ,桥头等高填土路段地基处理是一个技术难题 .本文介绍了粉喷桩与土工隔栅联合加固处理某高填土路基的现场试验情况 ,分析了测试结果 ,探讨了联合加固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加固处理效果 .  相似文献   

13.
以小间距并行京沪高铁的苏州中环城市快速路深塘跨越段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方法从京沪高铁桥梁墩台水平位移、沉降、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等四方面分析了传统高填方路基填筑及运营对京沪高铁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填方路基引起的地层扰动引起的京沪高铁水平位移远远超过限值,会对其高架桥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提出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先简支后连续桥面、重力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墩高4 m”的矮桥深塘跨越技术。数值模拟分析可知,该技术对京沪高铁扰动极小,结合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验证了矮桥深塘跨越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深层混凝土搭板处治桥头跳车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传统近路面桥头搭板受车辆荷载的冲击作用,加之下方发生脱空现象,易造成开裂破坏的问题,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一种新的桥头路基处治方法——深层混凝土搭板处治法,将混凝土搭板放置一定深度,用以改善桥头路基的应力分布及变形.通过对Winkler弹性地基梁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时梁底地基反力的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研究得到,深层搭板底部的地基反力是从固定端到自由端一平滑过渡的曲线,且处治后路桥过渡段道路线形平顺,桥头沉降差较小,路基整体稳定.与EPS轻质换填处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深层混凝土搭板处治法在控制桥头沉降差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高填土路堤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措施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高填土边坡的失稳机理及加固措施,并以某高速公路高填土路堤边坡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对不同加固方法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框架联合加固法优于锚杆加固法或抗滑桩加固法,在高填土边坡中形成的总位移和塑性区分布均相对较小,有利于土体的稳定.成果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边坡加固措施,而且对规范边坡加固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某路堤拼宽工程为例,探讨自密实水泥土作为新路堤填料的可行性,基于以开挖弃土为原料土的室内试验实测数据,采用Plaxis2D软件进行新老路堤沉降、差异沉降的数值模拟,并分析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考虑了新路堤坡率、是否铺设土工格栅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密实水泥土填料能够有效控制路堤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铺设土工格栅能够减小新老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并显著提高路堤稳定性,自密实水泥土在路堤拼宽工程中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Vehicle bumps at a bridge approach caused by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between a bridge and an adjacent backfill embankment ar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arge vehicle bumps make drivers uncomfortable and cause large impact loads on vehicles and the bridge abutment. A new ground-improvement technique called fixed-geosynthetic-reinforced an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FGT embankment)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alleviate vehicle bumps at a trial bridge-approach site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To distribute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between the bridge and adjacent backfill embankment over a long transition zone, the following three techniques were used at the trial bridge-approach site:(a) the FGT embankment,(b) conventional geosynthetic-reinforced an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CT embankment), and(c) geosynthetic-reinforced embankment without piles(GR embankment). The performance of all three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trial was investigated by field measurements involving earth pressure cells, geosynthetic deformation sensors, and settlement gauges. The FGT and CT embankments exhibite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GR embankment. Compared with the CT embankment, the FGT embankment was more effective at ground improvement. At an elevation of 4.0 m from the base of the embankment, the pressures below the geosynthetic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above the geosynthetic at the closest measurement poi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ssures between above and below the geosynthetic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the embankment h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