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婷  蒙小英 《华中建筑》2012,(3):155-159
宗教建筑作为建筑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发展举足轻重。20世纪前的西方建筑史几乎是一部宗教建筑的发展史,宗教建筑既彰显出同时期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当时代的文化发展。对中西方宗教建筑窗的比较研究,旨在以20世纪前的中西方宗教建筑为例,梳理其各自窗的发展历程、总结其造型及和分析其成因,解读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差异是怎样直接影响了窗的形式的生成和窗的装饰艺术等,为人们更多了解宗教建筑和窗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谈哈尔滨宗教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哈尔滨城市的形成历史入手,介绍了宗教建筑在哈尔滨的分布及其建筑形式,并根据宗教建筑周边建设情况,对哈尔滨宗教建筑及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李星丽 《现代装饰》2013,(6):161-162
宗教建筑把具有深刻内涵的宗教文化赋予在了形式独特的建筑体上,于是宗教建筑就实现静化世人心灵、传承宗教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与人的视觉交流,笔者主要以教堂建筑为例,就材料在宗教建筑设计中的性格表达、把控光的收放和光的节奏,实现光与色彩的对话、由外入内从小细节上升到大空间三个方面论述了优化宗教建筑设计以实现建筑与人的视觉交流。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尤具特色。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宗教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产生独立又交融的风格演变。在文艺复兴时期,皇权的对立和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宗教文化的碰撞融合,同时赋予了宗教建筑政治上的竞争意义,这加剧了建筑师之间的竞争。建筑师之间的竞争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形制在空间结构、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宗教建筑领域"假晶现象"的衍生。  相似文献   

5.
《建筑》2016,(22)
正数千年来,民族与宗教建筑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具有历史、建筑、艺术、科技、环境等多方面价值,是中华建筑的独特珍宝。为更好地探讨民族与宗教建筑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研究民族与宗教建筑艺术的保护与弘扬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与发展,2016年10月29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北京举行召开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主题为"民族及宗教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宁波地区几处较为典型的农村宗教建筑调研、分析,提出了其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如正确处理农村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间关系、多方面争取修缮和保护经费、部分优秀宗教建筑可申请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从而使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共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7.
对由苏南地区相关文化融合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苏南宗教建筑的演化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苏南地区主流建筑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等方面对其宗教建筑的演化影响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探索在时间、空间和文化性质的差异下所孕育的几大类型宗教建筑的演化方式,并找出典型代表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台州市新农村宗教建筑现状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台州市村落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宗教建筑现状、宗教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等,总结出台州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宗教及其建筑发展特点,并对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宗教建筑,促进宗教建筑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鲍艳 《山西建筑》2009,35(12):52-53
对自然光在建筑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从宗教建筑借助光来实现建筑的情感气氛方面着重进行了论述,以此来提倡使用环保的自然光塑造室内空间氛围的理念,从而为宗教建筑塑造其应有的情感氛围。  相似文献   

10.
周航 《山西建筑》2007,33(30):245-246
从几何图案、植物图案、翎毛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方面对西藏宗教建筑装饰图案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与建筑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得到对西藏宗教建筑艺术现象及其与西藏宗教建筑间关系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燕来 《建筑师》2017,(4):48-54
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20世纪初的现代宗教艺术运动使现代艺术与神性空间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40年代,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完成了法国旺斯玫瑰经教堂的装饰设计,成就了将现代绘画与宗教建筑结合的早期实践。本文在回顾现代宗教艺术运动背景及旺斯教堂的设计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马蒂斯的艺术及宗教艺术运动中的观念与设计、艺术和空间、形体与领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解析拉图雷特修道院中光意境营造的多种手法,论述了该建筑如何通过光的综合表达营造出宗教建筑的意境氛围。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山西建筑》2012,38(7):12-14
针对乡土环境中的建筑型制与民俗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乐清城北乡的黄檀硐村为例,分别探讨了宗族体系与宗祠建筑,泛神崇拜现象与祭祀建筑,住房民俗与住宅建筑三方面内容,指出民俗与各类乡土建筑之间的关系因建筑类型不同而具有多面性。  相似文献   

14.
张燕来 《建筑师》2018,(2):83-90
1971年建于美国休斯敦市的罗斯科教堂将现代绘画与宗教空间全方位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教堂的功能与空间的定义,成为了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整体性建筑。本文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的艺术生涯和创作观念入手,在回顾该教堂设计和建造过程的基础上,探讨现代艺术与宗教意识、绘画结构与空间意义、传统空间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08,24(1):38-42
风景园林是一个历史悠久、不断发展而又错综复杂的行业。其本质特征在于对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自然领土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以确保其完整性与典型性。作为风景园林师应抓住中国园林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之下,将风景园林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应加强对自然的真正理解与认识,充分利用自然能力开展整治并制定合理的领土利用方式,使风景园林建设真正成为改善领土景观、展示领土风貌的神圣行动。  相似文献   

16.
王瑾瑾 《建筑师》2005,(3):74-77
民居里的堂屋是民居建筑里的“神圣空间”,在我们阅读这种神圣空间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读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而且可以读出中国文化里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文化的结构体系。而这些与中国民居建筑手法融合,使得民居的“堂”成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神圣“话语”符号。  相似文献   

17.
This is a report on sacred forests of Odisha, a large and densely forested state in eastern India. Using district-level data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on geographical area, demographics, forest cover, and sacred forest sizes and numbers, we test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of sacred forests.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district level, population size of scheduled tribes was unrelated to total population size. Forest area was greater in larger districts, and where tribal populations were greater, but per cent forest cover declined with overall population density. There are 2166 documented sacred forests in the state of Odisha, with most being small (median = 0.2 h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sacred forests is unrelated to total forest area bu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ribal population size. Sacred forests have survived decline during recent deforestation, and indigenous cultural practices appear to promote the persistence of natural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8.
Cultural landscapes can often be ident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sacred trees which have been retained and can be recognised as distinctive veteran tre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rees such as huge size and longevity give them an enduring presence in the landscape, while their conceptualisation as the ‘domesticated’ wild, transform them into symbols of spirituality and local history. In Zagori, NW Greece, trees gain sanctity by virtue of proximity or connection with sacred site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hurches. In these sites, trees can grow into natural shapes as a result of strong taboos, which prevent use for private needs.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ree species and the nature of the sacred site: broadleaved oaks and maples are associated with outlying churches; plane trees are located in central squares, next to the church and provide a focal point for community life, while in cemeteries native evergreens are nowadays replaced by planted conifers. In the present day local communities appreciate sacred trees as living elements of their collective memory and lo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2021,28(2):109-115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何晓昕  史约翰  澎马田 《华中建筑》2003,21(1):69-70,72
通过对英国圣地工程之经验的细查,旨于探讨如何理解神圣空间。文章还讨论了如何将对圣地的关注与历史文物古迹和环境保护的规划和开发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