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主要包括嵌锂的层状LixMO2 结构和尖晶石型LixM2 O4 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M =Co、Ni、Mn、Cr等 )。重点介绍了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的性能、制备、结构以及改性方法等 ,并对纳米电极材料和其它正极材料的发展情况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锰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几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锰氧化物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 3种方法制备的锂锰氧尖晶石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另外对层状结构O2型锂锰氧化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Li2CO3为Li源,化学MnO2(CMD)和电化学MnO2(EMD)为Mn源,以乙醇水混合物为分散介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尖晶石,并采用XRD,BET,T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750℃制备的样品呈良好的尖晶石结构,比表面积分别为4.8m^2/g和2.8m^2/g,产物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00nm。在0.4mA/cm^2(0.2-0.5C)和3.0-4.35V条件下恒流充放电,其首次放电容量大于110mAh/g ,效率大于90%,并具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考察 反应温度对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富锂氧化物xLi_2MnO_3·(1-x)LiMO_2(M为Co、Ni、Mn等)的比容量可达250~300mAh/g,是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之一。介绍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嵌/脱锂机制和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结构相变,分析讨论了材料出现首次不可逆容量大、电压和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较差等问题的原因,阐述了材料的合成方法及改性技术,如表面包覆、离子掺杂、形貌和晶面调控以及合成层状相-尖晶石相共生结构的异质材料等。最后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展望了富锂氧化物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11.
LiNi3/8Co2/8Mn3/8O2正极材料氟掺杂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共沉淀氢氧化物为前驱体制备了F-掺杂化合物LiNi3/8Co2/8Mn3/8O2-yFy(y:0,0.05,0.10,0.20),采用XRD、XPS、SEM、循环伏安(CV)、充放电测试、DSC等表征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F-掺杂置换部分O2-生成固溶体,不改变样品中过渡金属离子的价态. F-掺杂量y为0.05、0.10时,比容量不受影响,但在充放电过程中ch方向膨胀率由未掺杂样的2.06%分别下降至1.017%、1.018%,改善了其结构稳定性与循环寿命,30周后容量保持率分别达97.5%、96.2%;而y增至0.20时,离子混乱度升高,且颗粒间烧结过于严重,内阻增加,使容量与循环特性再度恶化.F-掺杂还促进材料烧结,使该材料粒径通过粉碎分级控制成为可能,有利于该材料电极的制备.另外,F-掺杂也使LiNi3/8Co2/8Mn3/8O2热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由于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原材料来源广泛、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综述了近年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制备和改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未来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Zhongxue Chen Fei Xu Shunan Cao Zhengfeng Li Hanxi Yang Xinping Ai Yuliang Cao 《Small (Weinheim an der Bergstrasse, Germany)》2017,13(18)
LiV3O8 nanorods with controlled size a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nonionic triblock surfactant Pluronic‐F127 as the structure directing agent.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ample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nanorods with a length of 4–8 µm and diameter of 0.5–1.0 µm distribute uniformly. The resultant LiV3O8 nanorods show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as cath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than normal LiV3O8 nanoparticle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heir unique micro–nano‐like structure that can not only facilitate fast lithium ion transport, but also withstand erosion from electrolytes. The high discharge capacity (292.0 mAh g?1 at 100 mA g?1), high rate capability (138.4 mAh g?1 at 6.4 A g?1), and long lifespan (capacity retention of 80.5% after 500 cycles) suggest the potential use of LiV3O8 nanorods as alternative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power and long‐life lithium ion batteries. In particular, the synthetic strategy may open new routes toward the facile fabrication of nanostructured vanadium‐based compound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速球磨与高温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LiMnyEe1-yPO4(0.1≤y≤1.0)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对其晶体结构、表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iMnyEe1-yPO4为单一橄榄石型结构,粒径分布较均匀.当以小电流密度(0.1C)充放电时,LiMn0.1Fe0.9PO4具有最高的放电比容量,为145mAh/g;LiMn0.6Fe0.4PO4质量比能量最高,达568Wh/kg.LiMnyEe1-yPO4的倍率放电性能随着y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材料在4.0V平台的容量损失造成的;LiMn0.1Fe0.9PO4具有最佳的倍率性能:以0.5、1.5C倍率进行放电,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30、109mAh/g.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球磨的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铌锡锑三元合金负极材料。用XRD、TEM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用非原位XRD测试研究了材料的反应机理。所制备的铌锡锑三元合金材料颗粒粒径大小分布在2~5μm之间。在充放电电压为1.5V到0V范围内,初始可逆充电容量为568mAh/g,经过20周的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为初始容量的59.2%。由于铌锡锑材料中非活性物质Nb的作用,在相同条件下,与锡锑二元合金负极材料相比,其贮锂容量和循环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介孔硅酸锰镁可充镁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介孔二氧化硅MCM-41作模板和硅源, 合成了具有介孔结构的可充镁电池正极材料硅酸锰镁. 分别用XRD、SEM、TEM和氮气吸脱附测试研究了合成材料的介孔结构, 并通过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比较了介孔与无孔硅酸锰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由于介孔材料活性表面较大, 可增加电解液与活性材料的接触, 使材料具有较多的电化学反应位. 因而, 与相应的无孔材料相比, 具有介孔结构的硅酸锰镁材料呈现出较低的充放电极化、较大的放电容量和较高的放电电压平台. 在0.25 mol/L Mg(AlCl2EtBu)2/THF 电解液中, 0.2 C(约62.8 mA/g)充放电速率下, 介孔硅酸锰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可达到241.8 mAh/g, 放电平台为1.65 V ( vs Mg/Mg2+). 设计具有介孔结构的材料为提高可充镁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中高容量硅铝/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负极材料普遍存在首次不可逆容量高、循环性能差等问题.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硅铝/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制备出的复合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远高于目前锂离子电池普遍使用的中间相碳微球, 循环寿命则优于同粒度的硅单体为活性中心的硅碳复合材料. Al引入Si/C复合材料中, 有效抑制了材料的首次嵌锂深度,且减缓了电压滞后现象. 制备的复合负极材料首次可逆容量达到600mAh/g, 首次充放电效率在85\%以上, 25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90%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