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收割机在工作过程中能耗很大。为了减少甘蔗收割机液压系统中的压力损失,该文对采用调速阀和三通压力补偿阀的两种压力补偿系统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通压力补偿阀系统能够根据负载的变化实时调整系统压力,从而有效地减少甘蔗收割机液压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在相同工况下,其功率损失比调速阀压力补偿系统少46%左右。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三通压力补偿阀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出了一种带有流量匹配、自动低压卸荷、负载感应反馈、过载安全保护等功能的节能型液压阀.该阀用于节流调速回路可极大提高执行元件的负载速度刚度,其压力卸荷功能可以减少系统油液发热,对提高液压系统效率,简化液压回路,具有较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液粘调速离合器完整的液压控制回路,以伺服阀为例对回路中非标准阀的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探讨. 首先通过分析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结合伺服阀的结构,利用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伺服阀块的物理结构模型. 结合仿真分析,对控制油压与出口油压的关系以及影响出口油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弹簧预紧力决定了打开阀口时所需的控制油压,但却并不影响出口压力随控制油压的变化梯度. 在此基础上将伺服阀放入液压控制回路中进行仿真,研究控制电流与工作油压的关系并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建立的伺服阀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为其他非标准阀块的建模仿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液压系统中常使用减压阀控制出口压力,节流阀和调速阀控制出口流量,但常规减压阀最小可控压力通常在0.35 MPa以上,节流阀和调速阀最小可控流量在0.2 L/min以上,然而控制压力范围在0.1~0.35MPa、流量范围0.05~0.2 L/min的常规阀并不多见。以一种二通高压活塞式气动减压阀结构形式为研究基础,将其应用在液压系统中,作为0.05 L/min低流量稳定调速阀使用。通过结构形式分析,建立活塞式气动阀数学模型,并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仿真模型,对其关键结构参数在液压系统中调速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对比气体与液体介质,对此类阀流量压力等特性的影响。可指导此结构形式阀在液压系统应用研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片微机与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对液压电梯进行速度控制,在逻辑控制和变频调速中使用了多个单片机,在电机变频调速中采用矢量控制技术。系统通过一个带先导阀的止逆阀结合电机变频调速构成新型压力补偿和变转速容积调速复合液压调速系统。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一种利用开关阀和调速阀进行调速的调速方式在液压同步提升中的应用。利用AMESim和Simulink对该开关阀调速液压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分析了在负载不均和提升主油缸存在初女台高差时的多缸同步效果,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的双液压缸比例阀液压同步实验系统控制回路单一且大多基于主从方式进行随动控制以及两液压缸运动过程中回路相互影响降低同步精度的现状,进行了基于最新的电液比例技术的双液压缸同等方式控制同步方案整体详细设计,系统可在比例调速阀同步回路和比例换向阀同步回路之间快速切换,且双缸在液压回路和控制模式两方面实现独立。完成了同步系统运行参数的计算、元器件的选型,设计了专门的液压源和负载加载系统以及同步控制电气回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片微机与交流变频调压技术对液压电梯进行速度控制,在逻辑控制和变频调速中使用了多个单片机,在电机变频调速中采用矢量控制技术,系统通过一个带先导阀的止逆阀结合电机变频调速构成新型压力补偿和交换转速容积调速复合液压调速系统。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设计了阀-泵并联变模式液压调速系统,其可以在不同的调速阶段,采用不同的控制模式,而且还可以调节泵控和阀控在联合调速中的权重比,以提高系统的综合调速性能。搭建了实验系统,进行了一个调速周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调速过程中,不同控制模式之间切换平滑,比例阀和变量泵的变化规律符合预期,阀-泵权重比设置合理,提高了调速系统的综合调速性能。阀-泵并联变模式控制,使阀控与泵控协调工作,提高了液压调速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丰富了目前液压系统的调速方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注塑机在国内外塑料制品行业的广泛应用,分析了无阀液压系统在注塑机中的节能应用。无阀液压系统也叫直驱式液压系统,即用调速电机直接驱动液压泵,实现对液压系统的控制。这是一种全局性的新型液压调速方式,采用变频器、异步电机、定量泵/变量泵的形式,省去复杂的变排量机构,通过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来调节电机转速,从而实现液压系统的流量调节,进而实现对液压系统的控制。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使用交流调速电机代替传统的伺服阀,集成了液压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的优点,更加环保、省油。  相似文献   

11.
节流阀阀口结构与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流阀作为液压控制系统中的调速元件,其阀口结构形式及功能直接影响系统的工作稳定性。通过对细长孔、薄壁小孔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短孔的结构与原理的分析,探索影响节流阀流量稳定性的因素,并由实际节流调速回路进行验证,为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本升降平台重载、低速、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对液压驱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纯水液压驱动系统回路,包括水缸控制系统和泵站系统。系统采用进口节流式调速回路,对几种水缸速度控制回路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据水压阀的特性,确定了比例阀和普通节流阀两种调速方案,并对两种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其速度平稳性及可靠性。结合本系统对纯水液压系统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元件与材料选择、水质控制、腐蚀与磨损、结构设计等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重型支架搬运车总体结构及转向实现形式,对采用双液压缸转向的转向装置排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比较单级与两级液压转向的特点,得出在重型支架搬运车上采用两级液压转向的可行性。详细阐述并分析了先导控制转向阀式两级液压转向系统和先导控制流量放大器式两级液压转向系统的功能及元件选型注意事项。结合整机液压系统构成与功能,完成了40 t铲板式支架搬运车先导控制转向阀式两级液压转向系统设计与关键元部件选型,经现场应用验证,该系统转向操纵力小、转向灵活,满足了使用要求,为类似系统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流量控制阀中的调速阀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叙述了调速阀与节流阀相比为什么速度稳定性呈现良性,速度与负载关系特性为硬性的原因,更指出了调速阀使用时的缺陷,并提出了在液压系统中应适系统不同而进行针对性设计。  相似文献   

15.
翼帆回转液压系统工作应具备稳定性,在所搭建的翼帆回转液压实验台上,翼帆回转可以通过对该液压系统中的比例调速阀缓慢开启、关闭动作进行缓慢起动、制动,在对比例调速阀非线性补偿控制的基础上,将不同类型的起动、制动控制信号分别施加于比例调速阀,以可靠性和稳定性为评价标准,最终确定最佳控制信号,为翼帆回转实验台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同时为翼帆回转系统设计和实船应用提供实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单出杆伺服油缸进行动态加载时,考虑其结构的不对称性,动态特性分析不同于双出杆油缸,需要分别对前后腔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将油液等效成弹簧的方法,建立了油缸的质量弹簧动力学模型。经过理论推导,得到单出杆油缸的刚度和固有频率计算公式,且求得固有频率最小值,对评估液压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提供重要依据。伺服阀控制单出杆油缸时,对伺服阀两边分别计算压降,得到单出杆油缸伺服阀选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立液压调速阀动力学模型和内部流道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调速阀流场,取得了液压调速阀稳态时内部压力场、速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阀体壁面粗糙度对其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可变节流孔处压力损失较大,且油液以喷射流形式流出,阀口需采用抗冲刷及高强度材料;阀体壁面粗糙度对压力损失有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液压闭式传动系统可以实现无级调速且调速范围宽,易于实现对架空乘人装置的平滑调速。针对液压驱动的煤矿架空乘人装置的调速系统方案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减压阀、溢流阀和调速阀3种控制油路方案来调节变量泵的变量,从而控制油路压力,提出采用阻尼孔及蓄能器减小液压的冲击,实现软启动;利用AMESim软件对构建的液压驱动煤矿架空乘人装置系统响应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了采用不同元件参数、不同方案时调速系统的调速响应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构建的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调速响应性能,且满足防爆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对传统大型升降机构的液压节流回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一种大型液压升降机构的节流调速及节能回路,分别对该回路中节流调速回路及节能回路的特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复合液压缸及调速阀的作用,可实现在负载变化的条件下,升降机构匀速下降,且其下降速度取决于调速阀阀口的过流面积,从而降低了升降机构对机构整体框架的冲击;通过复合液压缸与蓄能器的综合作用,实现了液压系统的节能。对液压系统进行实验验证,证明该液压系统下降速度平稳,符合液压升降机构工况实际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一种等比式机械液压无级传动方案,分析了速比特性,并提出了控制策略。建立了工作段内液压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出其传递函数。综合运用MATLAB/Simulink对HMCVT液压调速系统进行频率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HMCVT液压调速系统是二阶振荡系统,选型后的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