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现有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由此构建了系统的建筑美学体系。在对近代岭南建筑、尤其是侨乡建筑的文化与美学研究中,作者结合其美学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适用性。全书逻辑严密,视野宽广,为岭南建筑学派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拓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是一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建筑美学佳作。它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建筑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究了近代岭南建筑,揭示了近代岭南建筑美的本质,也引发了岭南建筑审美文化的再研究。开放兼容创新既是近代岭南建筑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在作者对近代岭南建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思维的闪光与建筑的亮点,两者在整本书中交相辉映,构成了该书的风格,给人以丰富的审美空间和深刻的学术启发。  相似文献   

3.
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孝祥 《新建筑》2001,(6):63-65
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来界定岭南建筑,并依据建筑美学的适应性原理,从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等三个主要方面论析了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4.
广州,远离中原,面临海外,毗邻港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以商贸为中心的城市地位。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就从广州开始了“南海丝绸之路”,到了明、清时期,全国曾出现过长期由广州一口垄断海外贸易的局面。商业的发达,使同类的生意相对集中,出现了成行成市,贸易一条街的现象。人们为了方便卖买,吸引客户,纷纷把临街的房间改为店铺,于是近代岭南建筑出现了一种上室下铺的骑楼式建筑,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及各中小城镇修筑马路的同时,大量兴建此类建筑,形成了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广州市中山路、上下九路堪称这类建筑…  相似文献   

5.
杨嵩林 《四川建筑》1995,15(1):7-10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什么是“近代建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西方古典建筑加上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中国的近代建筑了.以科学的美学观来讨论,应认为近代建筑是在近代,即机械工业时代,按机械工业时代的美学观点与生产原则建造的建筑,就是近代建筑.与古代建筑比较.其特点是:标准化、集约化、工业化。同步化和大量性生产.近代建筑,是近代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的产物.机械工业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以1640年英国长期国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早期是商业资本控制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1771年才出现了水…  相似文献   

6.
刘松茯  何颖 《华中建筑》2011,29(12):146-149
该文在比较研究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实例的基础上,以西方传统美学和传播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审美意匠、审美意译、审美意指及审美意趣四个方面深入阐释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意”.  相似文献   

7.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总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近代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性精神。 一、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古代岭 南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乡村民居的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的平面型制。 广东地区传统村落梳式布局系统是最为普遍的,最为典型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其自然适应性。在  相似文献   

8.
徐耀 《山西建筑》2012,(36):14-15
以建筑美学与建筑人情化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学校建筑及空间设计过程中如何将二者融合,并结合整体组成要素和局部组成要素的区域功能划分原则,进而实现学校这一特定教育空间的功能效应,指出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将人情化设计与建筑美学融合在一起,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9.
赖德霖 《建筑师》2024,(2):125-131
以林徽因在28岁时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平郊建筑杂录》两篇文章作为依据,本文试图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揭示这位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者思想中若干“关键词”,即核心概念与近代欧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美学的关联。其旨有三:一是概括林的建筑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她的思想探讨西方建筑美学话语对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概念体系建构的影响;三是透过她对维特鲁威和拉斯金这两位西方建筑美学代表人物思想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质疑,揭示其美学理念所具有的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丰谷  小菡 《华中建筑》1994,12(1):1-10
此文转载自《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一书。文章一开始即以史学眼光审视,评判了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因袭的建筑观-视建筑为“形而上”之“器”。新中国建立后以至那浩动的十年中,建筑,又曾一度被推上了带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高台,只有“阶级性”,“阶级斗争”才是判定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准则和标识,甚至设计人员只能是设计的“参谋”,这才是一种实际上的“畸形文化形态”。文章从美学角度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