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晓川 《四川建筑》2000,20(1):25-26
针对目前建筑设计与环境脱节的现象,论述了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互为依存、互相映衬的有机整体。指出一个好的建筑入口设计首无应体现出它对环境的意义,并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文化环境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建筑、环境、雕塑、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建筑是放大的雕塑,是具有实用功能的雕塑,是自然环境中的生灵,是人工环境的主体,更是雕塑的载体;环境是建筑的舞台,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发展,环境是雕塑的展厅;雕塑是建筑的升华和点睛之笔,这是对建筑的舞台,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发展,环境是雕塑的展厅;雕塑是建筑的升华和点睛这笔,它是对建筑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环境的主体,灵魂和礼觉中心;环境艺术设计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建筑最初是人们为了抵御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的,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有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但这些要求都是需要建立在满足建筑最基本的功能之上的.如果一个建筑连最基本的防水功能都无法满足,那这座建筑肯定不会被人们接受.建筑防水问题是建筑工程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和建筑的使用.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工程中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原已形成的环境中改造原有建筑和设计建造新建筑,必须充分关注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环境中领会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形象特征,确定建筑的角色,从而让新建筑更和谐地融人原有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代表作雅鲁藏布江小码头是一个小建筑。但其在当代中国建筑中所传达的意义在于: 它是一个场所建筑,随势赋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景成景,充分尊重自然景观环境,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因地制宜,使用地方材料,并由当地工匠按照地方的建造方式完成,简单而经济。  相似文献   

6.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相似文献   

7.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是指能够在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在不破坏基本生态平衡基础上、在不危害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建造,它是一种象征,减轻了建筑对环境负载的不利影响,对能源和资源的不利影响,为人们创造了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边际建筑创作实践——以四川省风景区游人中心设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喆  戴宇 《规划师》2006,22(9):27-29
游人中心作为边际建筑的一种类型,具有典型的边际特征,它既为风景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又弱化了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功实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建筑风貌.峨眉山游人中心和剑门关游人中心的设计既体现了传统风景的边际文化特色,也成功运用了风景区传统的、本土的设计理念,吸收了本土的建筑形制特点.  相似文献   

9.
建筑如何应对基地的环境条件是设计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引介宜兴科技名人馆设计,从形体与环境、空间与场所、光影与材料三个方面就创作过程中建筑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是最具前途、最具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11.
人物访谈     
正导报:您如何看待建筑与人类生活及外部自然环境的关系?平田:建筑就像一种生物,通过与人类生活产生联系而变得鲜活起来。这样一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就是我想达到的一种建筑的理想状态。导报:在设计过程中,您如何处理建筑形态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尤其是在场地周围建筑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平田:就像自然环境中每种植物的种子都各不相同一样,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建筑种子时,要适合特定的环境。例如,在一个高度密集的环境中,我经常选择褶皱状的"种子",让建筑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区域内三维地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与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相关的风水审美观、意境审美观、混沌审美观、分形审美观和生态审美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之间蕴含的美学关系.通过梳理这些审美观,在山地环境进行建筑形态创作时,建筑师须具备建筑和环境的整体美学思维.并分析与总结了为达成建筑、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整体和谐应依循的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的美学法则,以及与经典美学法则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新厂区建筑的文化、生态结合着现代工业建筑特征的设计思路。设计在表达工业建筑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在原有环境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设计,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百浩  杨洁 《华中建筑》2007,25(1):176-179
乡土建筑所涉及到的地域环境既包括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又包括它四周的人工环境,尤其在人工环境中,文化是它生存的土壤,文化与历史的信息积淀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该文通过分析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能够体现乡土建筑本质的应是它的内涵,是一种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大规模的高校建设契机中,建筑师通过营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独特地表达着自己对校园文化与内涵的不同理解.本文探讨处在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校园主体建筑的创作手法,并提出新的主体建筑的融入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构建新的建筑轴线和建筑群,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国际建协第23次世界建筑大会同期举办了"TOTEM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配合大会主题--传播建筑学(演变中的建筑)设计一个图腾,该图腾是一个表现联系和信息交流的建筑构造物,它应该适宜置放于以下三种环境:社会环境(贫穷)、自然环境(生态)和城市环境(大都市).  相似文献   

17.
刘岚 《中外建筑》2003,(2):27-29
建筑产生于环境之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环境带来了冲突与限制,也带来了和谐和创造,而千变万化的环境特征也必然映射到建筑之上,形成建筑的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关剑 《广东建材》2007,(4):114-115
鉴于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和速度而导致建筑对自然牛态环境与人居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在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中也开展生态补偿机制.任何一项建筑活动的存在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建筑存在之后,建筑内部的人类活动又会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室内环境生态补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闭上眼睛,想象一座由火山灰土建造的建筑,它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想象的建筑好像从未真正存在过,人造物仿佛隐没在风景中,自然地创造了永恒的存在.具有史前壮观体量的建筑出现在你的面前,宛如庞大的古代建筑屹立于此.裸露的材料饱经岁月和风霜的洗礼,使你仿佛突然置身于无形的空间中,任何事物都可以定义空间,在那里生活就是一种互动.前方,开阔的森林会映入你的眼帘.触摸墙壁,仿佛农民开垦土地.一切宛如儿时的记忆,但却在当下的梦境中奇怪地改变了.它带你穿越未来,却又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福建丘陵地区的特点,分析绿色建筑节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适宜性技术。通过一个典型的居住建筑案例,从建筑的选址、朝向、通风、采光等方面研究如何立足典型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最大限度融为一体的节能方法,探索该区域绿色建筑节能与环境方面设计方案的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