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黄骏  林燕 《南方建筑》2012,(5):74-77
文化博览建筑综合体旨在研究一种新的文化博览建筑设计方法和模式,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创作实践中的探索,尝试改善传统单一类型文化博览建筑的弊端,提出多功能整合文化博览建筑的全新设计理论;同时创造多类型文化博览功能空间整合,达到有效提高文化博览建筑的使用率,以及降低土地、建设和维护三重成本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强 《建筑创作》2010,(10):189-191
本文通过对当代博览建筑改造再利用中文化价值的分析,以博览建筑再利用设计中文化因素对人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表达为出发点,阐述不同类型博览建筑的文化特征,来说明博览建筑改造再利用后文化的延续对于当代博览建筑文化价值的保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对文化博览观演建筑的需求显著提升。如何充分表达文化博览观演建筑,使其成为具有当地代表性的地标建筑,成为了新时代建筑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常山县慢城文化旅游博览中心项目为例,从总体设计构思、方案整体构建与表达、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尽量使设计理念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拟规划设计出一个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博览观演建筑群,为之后相关类型建筑的设计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高校文化建设背景环境下,高校博览建筑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窗口与展示教育中心逐渐受到关注。文章的关注点在于高校博览建筑这一校园精神性空间与周边城市、校园等物质性空间的过渡设计方略,以及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自身的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等。并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博物(图书)馆的设计讨论,对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孙友波 《建筑与文化》2016,(11):164-165
博览建筑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博览建筑是设计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建筑象征性的分类、意向来源及载体等方面,探讨表现博览建筑象征性的设计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代博览建筑中的叙事思维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博览建筑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特性,提出将叙事思维运用于建筑创作中以改变博览空间的体验经历,从而深化建筑空间内涵,使建筑主题的表达更富感染力和张力。  相似文献   

7.
近代天津开埠以后,尤其北洋新政的推行,促进了城市博览事业的发展。文章梳理了近代天津自北洋新政至民国政府时期博览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探讨了近代天津博览建筑从沿用传统、效仿西法到走向现代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了在政权更迭、文化冲击、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近代天津博览建筑的产生与转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内外博览建筑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出两者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和特征,以及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对比,明确当今我国博览建筑设计面临的新发展,即积极把数字化技术结合到博览建筑设计中,以创造出更多符合数字化时代特征的博览建筑。  相似文献   

9.
钟锐  张玉平  王学勇 《城市建筑》2022,(10):168-171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上升使得人们对博览建筑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欣赏和人为讲解,而是倾向于体验更多沉浸式、多方位的学习方式。本文在虚拟现实技术已相对成熟的背景下,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和博览建筑的发展趋势,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方面浅谈博览建筑的设计,期望对未来的博览建筑及其他大型文化建筑的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赵秋阳  梅洪元  王征 《华中建筑》2010,28(11):17-19
在当前建筑设计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分关注形式与技术的建筑日益凸显其弊端。传统精神文化丧失,情感世界的空虚愈加严重。博览建筑的创作实践也普遍存在浮躁的心理。博览建筑不仅跳出了兼顾城市肌理的"桎梏",更成为了景象化的标志性建筑。该文试图阐释现象学方法与博览建筑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现象学方法得以介入博览建筑设计,使其摆脱形式和技术至上理念的影响,真正地创造出关注使用者感受,反映建筑功能、兼顾城市空间形态的博览建筑。  相似文献   

11.
林林  熊晓丽 《现代装饰》2007,(6):136-136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作为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盛会,是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大型文化产业展会,是中国最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此次第三届文博会5月17日至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着进一步强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展思路,围绕着“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张媛  位欣  刘晨阳  吴思 《华中建筑》2023,(8):138-142
文化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城市发展驱动模式对城市空间组织产生了深刻影响。该文聚焦文化博览区——这一城市文化空间的特定核心功能区类型,辨析文化博览区与文化空间、文化集群、文化区等相关内涵差异,以文化博览空间特征与聚集机制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国内外城市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空间构成模式层面进行分类研究,探索城市核心文化要素支撑、城市更新影响、政策管理模式驱动下的文化博览空间聚集模式与机制,为我国文化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博览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戴体,蕴含了城市历史,文明的深层积淀,并兼具博物、展示、交流、促进的多重使命。文章以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为背景,以世界大都市博览业发展趋势,建设成就为依据,针对上海世界博物博览馆以及周边展览场馆的建设,研究其在城市总体建设战略中的定位,历史遗存与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设原则与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沈微 《南方建筑》2003,(2):15-17
华夏陶瓷博览城会展博览中心是行业性会展类建筑,处于国内最大的陶瓷产业物流中心的华夏陶瓷博览城内,针对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结合所处地域的经济、化特征,在设计中总体把握建筑的环境、功能、空间、造型等诸要素,成为特色鲜明的标志形建筑。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建材城》2014,(4):60-64
作为仙作的形象窗口,博览城把仙作产业各个层次上的代表企业吸纳进来,并且同时对外辐射,整合优良资源,持续传承与发扬仙作家具文化,带动提升了整个产业,以达到凝聚力量,共同进步的目标,其力度是过去单凭红木企业品牌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新慕尼黑博览中心建成于1998年,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经典之作。新慕尼黑博览中心拥有超大面积的展示空间,其中室内部分为160,000m^2,室外部分为280,000m^2,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展览中心之一。作为一个以国际最高水准建立的巨型展馆,新慕尼黑博览中心具有许多特点。例如: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小城镇形象千篇一律、特色消失,如何发掘小城镇的地域文化并给予创新性的表现和延续乃当务之急。小城镇博览建筑作为标志性的公共设施,其形象对表现地域文化与特色至关重要。该文以阜城县历史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为例,探讨了小城镇博览建筑的文化表达方法,并从整体设计理念、建筑群与外部空间的整体建构、建筑功能与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建构与细节设计、场所营造等方面展开讨论,试图为相关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明心 《建造师》2009,(1):19-19
和虎门一样,以陶瓷产业闻名的佛山,也有一个引以为豪的展会——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2008年10月18日下午2点,第十二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在佛山会展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江苏建筑》2010,(4):8-10
从城市历史、城市脉络、城市功能角度出发,对文化博览建筑进行设计,使之成为城市的符号,市民交流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幕张博览中心的规划案是千叶新城区建设的一个里程碑。项目分两项进行。一期展区自1989年投入使用以来,以其内容的多样化和国际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二期展区即北馆的建设,沿新区中心的博览中心林荫道-字展开,并在结构与空间的风格上注重与一期展区相一致,从而完成博览中心段总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