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采用干法混凝土封底技术对围堰进行封底施工,混凝土浇筑前将桩身及围堰壁上附着的泥浆冲洗干净,同时抛掷毛石护底提高下部承载能力,提高混凝土封底的整体性和强度。在承台钢筋绑扎前,通过设置竖向和横向临时替代最下部一道支撑和围檩支撑效果来拆除最下部一道支撑和围檩,提高支撑和围檩的重复利用率。文章以S316巢湖至庐江公路改建工程2标段项目施工为背景,分析深水临岸干法混凝土封底钢围堰技术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流程改造工程中,需新建旅客捷运通道和预留地下结构,其最南端为工作井结构。工作井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基坑内支撑设计了1道混凝土支撑、3道钢支撑以及钢围檩。盾构预埋圆环需结合结构施工与拆撑工况同步分段进行。而多道支撑围檩的存在对安装精度要求较高的盾构圆环施工影响较大。通过对钢筋接头位置、圆环分段及支撑围檩拆除等多个环节进行一系列技术方案优化,保证了基坑安全,满足了圆环安装精度,同时加快了工程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组合钢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撑形式,近几年应用很广,特别是一些开挖深度较大的软土基坑中。其刚度大,受力性能好,且施工速度快,无须养护,常与钢围檩组合使用。而将组合钢支撑结合混凝土围檩成为水平支撑体系,通过难点、节点设计,可以优化体系受力性能,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实例中,该体系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并提高了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一种新型的预制混凝土板与型钢组合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剪性能,开展了4组12个试件(3个整体式现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9个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的推出试验,分析了该组合结构的破坏形态、荷载-滑移曲线及极限受剪承载力.结果 表明,整体式现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的破坏形态为栓钉剪断;而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表现为局部的栓钉剪断和混凝土剪切破坏,装配式现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极限滑移较整体式现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增加1倍,延性得到明显改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极限受剪承载力约为整体式现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的80%,并满足规范要求;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进行粗糙处理后,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试件极限受剪承载力提高5%,抗剪钢筋直径由14am增加为20mm时,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试件极限受剪承载力提高10%.  相似文献   

5.
结合在盐灌船闸项目施工的经验,提出采用轻型钢桁架围檩模板系统、从根本上改进船闸闸室墙身的模板施工工艺.改善闸室墙身混凝土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隧道明挖深基坑工程多采用桩+内支撑系统作为基坑围护体系,这种围护体系具有支撑刚度大、基坑变形小、内支撑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更符合城市复杂环境下基坑支护要求,同时更符合绿色施工要求。但是目前内支撑体系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存在钢支撑构造不规范、斜撑钢腰梁抗剪构造不合理、钢围檩连接不规范、土方开挖与设计工况不一致等不足。本文以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五路居站明挖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实践为基础以钢围檩连接的方法和连接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总结出钢围檩连接相对合理的方法,供广大地铁建设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陶粒混凝土中的膨胀剂掺量(0、4%、8%、12%)和钢管壁厚(含钢率)为变量,制作了12组(24根)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膨胀剂掺量范围内,圆钢管微膨胀陶粒混凝土短柱试件的轴压承载力随膨胀剂掺量的增大而逐渐提高;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膨胀剂掺量的受圆钢管约束微膨胀陶粒混凝土的强度准则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了考虑膨胀剂掺量的圆钢管微膨胀陶粒混凝土短柱的极限承载力公式。  相似文献   

8.
厦门地铁3号线2标五工区车站围护结构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旋喷桩桩间止水,而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结构的城市地铁基坑开挖时,需对基坑侧围护桩进行填平处理,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多,周期长,成本高,基面平整度差,且对环境污染大,本工法介绍了一种地铁车站围护结构桩间初期支护模筑混凝土施工的新方法,该方法对基面外观质量可控,线型顺直,基面平整,利于防水板敷设,且钢围檩及钢支撑安装顺直,标高及轴线位置控制较好,围檩背后无脱空现象,基坑支撑安全系数较高,弥补了传统围护桩间喷射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差、线性不顺直、桩间渗漏水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需求,研究了一种将带预制圆孔的混凝土板与焊接栓钉的钢梁安装定位后在预制孔内后填充高强填料以固定栓钉连接件的预制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通过梁式试验获得了该装配式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荷载-挠度关系、界面荷载-滑移关系以及截面的应变分布规律,并与普通现浇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组合梁均发生弯曲破坏,装配式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稍好于现浇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采用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的组合梁塑性设计方法可偏于安全地预测该装配式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该组合梁预制装配方法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预应力型钢装配式组合内支撑施工技术的应用,该施工技术由型钢装配组合成的对撑、角撑、八字撑等支撑梁,架设于立柱的托梁上,与基坑支护的围檩相连接,通过预压顶紧装置施加预应力,形成平面预应力支撑系统,将作用于围檩上的水土压力可靠地传递到对撑、角撑中,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侧向变形,确保基坑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朱锦峰 《工业建筑》2013,43(4):168-174
针对上海地区深基坑施工特点,结合上海市中山医院综合楼工程实践,采用了通风照明技术、取土口设置技术、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一柱一桩垂直度控制技术、一次分层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大开口分区暗挖取土技术等措施,监测结果显示各种变形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有效控制了基坑变形,保护了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安全,解决了大面积不规则逆作法深基坑的关键施工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王侃 《中国建材科技》2022,31(5):114-115
从深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出发,以苏泾路下穿隧道为例,通过对明挖隧道基坑围护施工难点进行分析,研究下穿隧道明挖时基坑支护的桩基施工、钢支撑施工及冠梁支撑施工等质量控制要点,并探讨明挖隧道监测过程中的降水量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变形监控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土体性质的改变对基坑开挖的支护方案起决定性作用,针对温州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文中重点介绍了温州软土深基坑组合式支撑施工的关键结构施工技术、深基坑开挖、冠梁及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钢支撑施工。  相似文献   

14.
林建明 《福建建筑》2013,(12):43-47
本文介绍施工现场复杂、工期紧、地下室平面不规则、基坑土方开挖深度岩土分布存在软土层及强透水层等复杂环境下深基坑围护设计与施工,围护结构基坑外围采用拉森钢板桩+放坡支护,基坑中部游泳池采用水泥搅拌桩+放坡支护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基坑北侧和东侧深厚杂填土部位,根据场地布置条件要求,对基坑北侧采用桩锚支护方案,对基坑东侧放坡后采用预应力锚索联合槽钢格构梁进行支护。通过基坑实际监测数据表明,所采用的两种深厚杂填土场地深基坑支护方案,均能有效控制支护结构的变形,确保基坑和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可为类似场地的基坑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深层水泥搅拌桩支护凭借其能提高基坑强度、整体承载力强、施工简单等突出的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深基坑的支护工程。但这种传统的施工方法却很难满足软弱地层小型基坑快速支护工程建设的工期、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支护方法进行创新、改良,介绍一种改良型的支护方法——软弱地层高强度预应力砼管桩与带钢管搅拌桩联合支护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俊杰 《山西建筑》2011,37(10):60-6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论述了如何利用深基坑监测技术及时反映基坑变形情况,研判基坑及周边设施的状态,并根据监测数据,进一步指导施工,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及其周边设施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基坑施工安全及了解基坑开挖时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受力、变形特点,对某人防工程深基坑进行了安全监测,共设置了水平位移、沉降、测斜、支撑轴力、钢筋应力和地下水位等监测项目。根据现场测试数据发现,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的受力、变形在土方开挖期间变化较为显著,而在非开挖期间则相对稳定,钢筋混凝土支撑一般截面面积较大,控制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的效果比钢支撑好。现场监测是保证深基坑施工安全、验证设计理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在位移要求严格控制的深基坑设计中,一般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以上海近邻地铁一号线的摩尔大厦基坑为例,分析基坑开挖的施工措施和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征。实践证明,沿着连续墙对基坑内外进行土体加固和盆边留土抽条限时开挖措施,对于减小地铁隧道的变形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中心某工程地下室紧贴用地红线,周边为重要市政道路及诸多浅基础建筑物。该工程原设二层地下室,采用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结合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工程桩、支撑竖向立柱施工完毕后,地下室调整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加深了4m。地下室加深后,已经施工完毕的地下连续墙插入深度不足以满足最新的开挖深度要求,且原有竖向钢立柱底标高高于地下室底板面标高,钢立柱底部悬空。介绍了地下室增层后的围护设计措施、施工过程以及监测成果,分析了地下室加深后的基坑变形性状。工程的实践表明,合理地确定新增地下空间范围是地下室增层围护的关键,组合式的支护结构可通过合理地分解措施,简化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