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平原河道梁济运河为例,考虑漫溢过程进行河道堤防溃决分洪计算。对于由缺口漫溢演变为溃堤的堤防溃决,简化为先漫溢、后溃堤的两阶段溃决过程,河道洪水演进采用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溃决分洪按侧堰自由出流计算。在既定的水力条件及假定溃口尺寸条件下,计算漫溢、漫溃、瞬溃等3种溃决形式的分洪流量、水位过程,相对于一阶段的瞬溃方案,二阶段的漫溃方案的溃决分洪水量较大、溃决时间较长,较符合河道堤防溃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江磊 《陕西水利》2014,(5):117-119
堤防工程是城乡防汛抗洪的重要屏障,堤顶道路是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堤顶路面遭到破坏时,为保证防汛抢险和其他车辆交通的通行,需对堤顶路面进行修复改造.本文对沥青混凝土罩面在堤顶路面改造工程中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渗水性等使用性能进行了探讨,并与规范要求值进行了对比,实践证明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罩面可有效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可为堤顶路面改造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堤防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初期产生断板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了以干流堤防、尼尔基、丰满、白山等干流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和胖头泡、月亮泡等流域性蓄滞洪区构成松花江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其中胖头泡蓄滞洪区是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提出的骨干调蓄工程,是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江河防洪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胖头泡蓄滞洪区范围为嫩江、松花江干流的左岸,肇源县的西北部,东以安肇新河下段右侧堤防及林肇公路左侧的自然岗地和新建堤防为界,南至养身地到古恰的松花江干流左侧堤防,西以老龙口到养身地的嫩江干流左岸堤防为界,北至南引水库的1~4号、21~33号堤坝,区内总面积1 994 km~2。文章阐述了胖头泡蓄滞洪区分洪口工程的概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洪口场址比选和分洪口型式比选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章洪 《治淮》2007,(8):8-10
在洪水来临之际,能适时、适度分泄洪水,以保证河道两岸堤防的安全是防洪的主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修建一定数量的分洪枢纽,分洪枢纽的主要建筑物为分洪闸。  相似文献   

6.
为尽快发挥工程整体效益,开展了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根据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郑州-开封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标准为:堤顶帮宽到11~12m,防浪林带宽50m,淤区宽90~100m,堤顶道路路面宽6m,险工改建满足抗冲稳定。其目标为:能够防御设计标准内的洪水,保证防洪车辆畅通,防止风浪淘刷堤防、缓流落淤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较完整的防洪、交通和生态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双洎河是河南省贾鲁河的一条支流,在扶沟县境为5.7公里,设计泄量是500秒立米,60年代曾泄洪达600秒立米也未决堤破口。今年8月上旬双洎河上游连日降雨,扶沟县境双洎河来水不过是50秒立米。8月11日上午扶沟县双洎河北岸上游附近的堤防分三段决口达50米宽,幸而北岸为高岗地损失不大,约有1000亩地被淹。不到二十四小时,8月12日凌晨在已经决口分洪的形势  相似文献   

8.
杜家台分蓄洪区的必要性及洪道行洪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台分蓄洪区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洪工程,担负着分流汉江超安全泄量洪水入长江的任务.分洪区内有分洪道与行洪道.分洪区出口距下游武汉18 km.采用非恒定流河网模型计算了汉口水位为22~25.5 m,相应杜家台闸分流流量1 000~3 000 m3/s时的洪道沿程水位,根据计算结果,对沿程堤防安全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河道安全泄洪能力及保证安全泄洪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应用瑞典MALA地质雷达对天津市汉沽区海挡外移工程的海堤防浪墙混凝土与其下部基础之间是否脱空及脱空区范围进行了检测,经现场调查确认脱空位置并复核检测结果,发现海堤防浪墙路面下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空及空洞,能给海堤的维修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蓄滞洪区是调节河道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区域,建设蓄滞洪区对于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十分重要。为了研究长江芜湖河段二坝蓄滞洪区分洪口门裹头在扒口分洪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本文依据分洪口门设计资料构建了分洪口门裹头工程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模型重点考虑了高压旋喷桩的三维加固效果以及地层的实际特征。采用强度折减法研究了裹头工程的稳定性状况,并且分析了分洪口门的变形规律。在蓄滞洪区扒口分洪工况,强度折减法计算的结果显示,相比背水侧堤身的变形,分洪口门裹头的变形量很小。堤防背水侧堤身首先出现塑性贯通区,口门稳定性最薄弱的部位在背水侧堤身,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的安全系数为2.05,大于规范要求值。说明裹头工程设计安全可靠,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分洪口门十分有效,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大江大河重点堤防工程堤顶道路混凝土路面断裂和破损严重的问题,降低堤防管理单位运行维护的成本和费用,本文以汉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为例,总结了重点堤防段加固结构措施优化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增设牙口开挖反坡台阶、增设导滤盲沟、堤身加宽段设置土工格栅、堤顶道路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面层沥青混凝土"的柔性堤顶道路结构等堤防加固措施,确保了堤防工程的整体性和路基的稳定,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路面工程为松干应急度汛防洪工程绥滨县堤防的组成部分.在路面施工图设计当中,根据堤防等级和交通量大小,参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选用合理的技术指标进行路面结构设计,采取路面防冻措施,提高路面的使用年限,降低工程成本,使该工程在保证防洪工程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使堤防路面和绥滨中心路构成城市环路.从长远考虑,对今后防汛及码头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使绥滨城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堤顶路面是堤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节省工程投资,传统的堤顶路面多为泥结碎石结构。以荆南长江干堤为例,通过分析泥结碎石路面和混凝土路面的基本性能,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用费用现值法进行方案经济比较,认为混凝土路面虽然首次投资大于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其性能优越,运行费用低,费用现值低于泥结碎石路面,从而得出混凝土路面比泥结碎石路面投资省、效果好的结论,并建议在堤顶路面建设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6月16日,随着最后1车混凝土入仓,交通洞门楼顺利封顶,标志着深蓄项目部交通洞门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已全部完工。交通洞门楼总体分为4层,长32.4m,宽6m,主体高度15.55m,共浇筑混凝土约350m3。门楼下部采用条形地基梁基础与柱下独立基础,上部为框架结构;单层最大高度为9.33m,最大梁跨度为16.4m,梁上设置双悬挑板,正反梁综合布置。  相似文献   

15.
以忻州云中河分洪工程的箱涵混凝土工程为实际对象,阐述了在低温条件下浇筑混凝土所采取的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低温条件下浇筑新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对未达到临界抗冻强度的混凝土进行妥善的保温。  相似文献   

16.
周宁县城区河道存在现状堤防标准偏低、改造难度大的问题,经过前期技术方案论证,周宁县城区分洪工程最终选用了跨流域绕城分洪方案,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该文根据项目特点,从工程投资、分洪影响等方面比较了同流域和跨流域分洪方案,介绍了跨流域分洪时确定分洪承泄河道防洪影响范围的方法,根据分洪承泄河道防洪影响范围内主要防护对象的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及应注意的事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堤防道路路基湿度的变化规律,运用地下水渗流分析软件对不同水位和加铺路面结构后在一定降雨条件下的路基湿度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水位高低对下部路基湿度的影响显著,路基受水位影响分为湿度饱和区和湿度渐变区。湿度饱和线随临水侧的水位升高而升高,临水侧路基湿度较背水侧大。降雨对上部路基影响显著,路基的湿度随着降雨历时而增加。这种湿度增加的趋势随着临水侧水位的降低在路基表层尤为显著。堤顶覆盖路面后,降雨主要影响裸露堤顶下的路基湿度,而对行车道下的路基湿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新民市绕阳河砂堤为辽河中下游典型的风剥砂堤段。堤防表层土质差、表土裸露,缺少地被植物护坡,在水流、风、雨、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堤防受到雨水淋蚀和风砂剥蚀,坡面形成雨淋沟壑,已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效应。详细介绍了该险工段治理的方案选择、治理后的效果,提出了适合风剥砂堤的建植模式,对“以堤养堤”的管护模式进行了探索,为类似堤防的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某长江堤防拓宽工程为例,采用FLAC软件建立堤防拓宽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拓宽新堤与老堤的相互作用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老堤防结合部开挖台阶,并铺设土工格栅增强横向连接的措施。采用数值软件对以上工程措施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新堤防填筑后,由于附加应力作用使老堤堤身和路面产生附加变形,老堤防路面的不均匀沉降为13.7cm,路面的坡度为1.7%,整体向堤中心线倾斜。在新老堤结合部铺设土工格栅加筋后,堤防的最大沉降位置由堤顶路面处发展到堤身内部,新堤路面变形和堤身不均匀沉降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20.
台安县绕阳河砂堤为辽河中下游典型的风剥砂堤段。堤防表层土质差、表土裸露,缺少地被植物护坡,在水流、风、雨、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堤防受到雨水淋蚀和风砂剥蚀,坡面形成雨淋沟壑,已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效应。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该险工段治理的方案选择、治理后的效果,提出了适合风剥砂堤的建植模式,对“以堤养堤”的管护模式进行了探索,为类似堤防的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