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8)
在网络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表露和实现,而置身其中的年轻一代更是将基于"萌"这一概念的语言、行为等演绎成了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的"萌文化"。本文从"萌"的起源谈起,探讨青年"萌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从青年自身和媒介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年"萌文化"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重视互联网意识形态在青年工作中的应用。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聚焦社会热点舆论事件,贯彻"贴近实际、贴近青年、贴近生活"原则,采用"互联网+青年"的工作模式,在社会事件中发挥带头作用,引导社会风气向良性发展。根据对微博发帖数量,转发数量的数据统计,具有巨大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其一系列创新的理念、方式方法值得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文化不可避免的对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学生社区行为文化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大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网络恶搞成为现今时代一个典型的媒介景观,它凭借着打破教条和颠覆传统在网络世界里势不可挡地充斥着大众的视听。笔者认为网络恶搞的兴起与数字技术的推动、视觉时代的文化特色以及后现代主义潮流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从"去精英化"、青年亚文化和商业化的病毒营销三方面来探索媒介环境下网络恶搞现象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4):21-24
运用网络文化产品开展育人工作,推动青年工作创新,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深化共青团改革的现实要求。为此,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从网络文化产品生成的认识逻辑中突出主导,加强青年思想引领;从网络文化产品传播的规律中探寻凝聚青年的方式,吸引和组织青年;从网络文化产品承载的内涵中发掘服务青年的途径,激发青年的存在感、价值感和信仰感,提升青年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5)
美术馆承担着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与文化趣味的重要责任。"互联网+"美术馆促进了网络美术馆的产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访问模式与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1):16-18
在互联网对社会的渗透日益深入且全面的今天,青年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治理过程中,青年借助网络工具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了从以前在官方组织引导下通过传统途径参与到主动运用互联网平台自发组织参与的创新。当前,青年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专项管理缺失、社会信任度不高、发展性供给保障不足等问题。伴随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激发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需要从完善专项管理、转变观念态度、增强资源供给三个方面寻求破困之道,从而助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所谓‘亚现象’是从青年‘亚文化’的概念演绎而来的。青年亚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局部的、潜在的文化现象,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青年群体的利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相对于成年人社会秩序来说的非主流、边缘化和叛逆性特征。而"现象"是指能够通过参照多方专业人士的考察、观测到的青年艺术生态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229-230
当今中国研究青年"吊丝"社会群体的"认同"、文化心理、网络集结与话语体系。对于当前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人们往往采取任之发展又任之灰飞烟灭的调侃式方式来对待,并没有深度发掘这些特定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符号意义,更没有关注这些文化集结所标记的特定亚群体的互动方式及泛化过程。无论是吊丝语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行为意义的确立及理解,还是大众心理对吊丝的认可,无不体现着后现代的浓厚意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3)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传统,代表着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在小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益传播,使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优越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应当协助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在传播过程中与"互联网+"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程,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