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工业生活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建国后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保护与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中工业用地的调整,使工业生活区所处地段价值提升,对工业生活区的保护性再利用和开发建设成为关注问题。为对工业生活区空间格局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知,研究内容借鉴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平面格局与地块循环发展理论,以郑州国棉三厂工业生活区为例,划分工业生活区演进的不同时间阶段,系统的对生活区空间格局所涉及的街道、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及地块循环等内容的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生活区空间格局中不同形态要素演进的规律和特征,为城市地段及街区、建筑层面的空间格局演进研究提供一种系统、可操作的分析方法,为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城市形态学领域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结合不同的形态学传统来提升对于形态的描述、分析和预测。本文在已有的结合历史地理学派和空间组构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将街道网络结构和平面单元层级相结合的方法框架,将定量分析与传统的定性分析相结合,以英国拉德洛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调研、文献和地图学分析之外,街道网络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为平面单元的划分提供了更多客观、科学的依据,同时历史地理分析可以辅助判断和验证空间组构学派所阐释的普遍规律在特定城市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于拉德洛镇的历史演变的解析,进一步推动了结合历史地理学派和空间组构学派在形态分析上的实证研究,提升了对于形态演变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客观实在的空间形态实体,是一种形象特征,由实体结构和实体的构成要素所反映和表达.本次研究通过介绍沈阳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演变过程,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沈阳今后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规模、结构、要素等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在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表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城市特征。尝试探寻中山城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影响其演化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发掘地方志、历史地图等资料,以西安市回坊学习巷地段为例,对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居住物质空间进行建筑学图示语言转译。本文采用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206个地块进行类型化研究,并以典型地块为例,分析地块内的居住空间形态,归纳得到总体形态特征,以期能够得出该时期居民日常生活与居住空间塑造间的关系,为城市形态学的进一步研究及当下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历史地段的保护提供历史角度的详实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交通方式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轨迹。对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目的就在于解读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动态关系。本文聚焦于历史视野下城市空间形态演替特征与交通因素间的关联,运用历史地图法、圈层扇区分析法对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行分期,并总结每阶段发展的形态特征、主导动力。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交通方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城市内外部区位,带动城市工商业的迅猛发展,重塑了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还发现交通因素的变迁改变了城市定位、影响城市产业布局、牵引城市人口分布重心,并且通过城市自组织机制重新调配城市资源和人口,促进城市的极化发展,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转换和自重组。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诺丁汉的多时期折衷混合风格的历史地区中,对街巷历史氛围的可感知空间要素进行反向解构剖析,量化推理其平面、立面、空间物质要素经历史沉积后的美学逻辑,以数理解析方法来揭示诺丁汉历史地区街巷空间的场所生成线索,得到其背后具有数据支撑参照的数理特征;并尝试以此作为可借鉴的历史环境空间规律,引导诺丁汉市中心历史地区的持续更...  相似文献   

8.
马婕 《建筑与文化》2024,(4):261-264
重庆凭借着水路交通和山地资源,成为长江上游繁荣发展的商业重镇。先后经“四筑渝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城池形态。清代是古代重庆城市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继承了历代的地域文化精髓,成为古代山地空间城市建设的典范。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叠加,重庆城池遗址的保存早已不完整,历史舆图的研究为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将以《渝城图》中描绘的重庆独特城池形态与滨河商贸空间为基础,结合文献及图像资料,从城市形态学视角浅析晚清重庆城市的城市文化景观要素,进而总结其空间特征,并通过对重庆环境风水、经济利益、社会意识的考察,探讨形成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9.
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志伟 《重庆建筑》2010,9(11):42-45
中国传统商业街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表征,同时其尺度宜人的空间模式,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以传统商业街的空间要素作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建筑文化背景下传统商业街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更好地展现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地域性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中国4个历史古城——西安、北京、苏州和广州为例,从发展沿革、发展阶段和空间形态3个方面,探讨了这些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针对其地下空间利用的目标、重点保护地区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空间利用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提出了垂直形态、水平形态、过渡空间3个方面,探讨古城地下空间形态特征,为地下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区一般是城市形态设计最精致、完成度最高的区域,对城市历史信息的记录最完整。本研究选取南京自明代至今的三个最高级别行政中心周边城市地区作为样本(1.61km×1.61km)进行研究。在梳理城市形态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借鉴政治经济学空间生产理论与康泽恩学派分析方法,从宏观与中观两个层面讨论行政区周边城市形态变化原因。宏观城市尺度的研究说明,权力与资本的空间生产是城市形态演化的核心动力。中观街区尺度,以明故宫为深度研究样本,归纳出权力力量与资本力量的此消彼长是形成城市形态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地图、档案的分析,简述了1930-2008年南京城墙周边开放空间形态的变化及背景。发现:伴随着环城墙边缘带的填充和更替,开放空间日益受到压缩,边界更为明确,破碎化加剧,导致老城的景观特征有明显的转变。借鉴英国城市形态学者M.R.G.Conzen的方法,从平面、风貌和功能三个层面研究了三组开放空间在1930年和2008年的形态差别。发现:开放空间中的历史遗迹相对较少,其历史分层相对模糊;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公共空间的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城市风貌产生很大影响中,明城墙及周围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持续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庆(江州)是著名的山城,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特色和悠久历史文化该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对秦汉重庆的城市空间营造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城市选址、格局、形制规模等营造特征,并以点、线、面、结构为营造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剖析其城市空间营造的规律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李锐  王剑 《重庆建筑》2008,(4):46-48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形象特征,拥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多元化的生活特征。本文以重庆街巷空间中特有的"篷"现象,作为城市空间的解读要素,从物质空间、人文精神、社会网络三个层面解读,以期通过对"篷"作为山地城市特殊的空间现象的研究,达成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多元生活空间形态建构,找寻对于城市特色空间形态的表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5.
吴廷金  赵琳 《华中建筑》2022,(11):98-102
城市形态的生成受到自然与人工双重作用的影响,形态生成基因对其特征起到决定性作用。德国人在青岛实践了早期城市生态设计的发展理念,山海同构的自然地理是空间营建的生态基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技术的介入使城市进入高效的城市化转型阶段。近代青岛城市顺应自然生态本底,关注公共健康,成为城市生态与空间形态有机统一的历史样本。该文以德租时期青岛城市规划与建成图纸为技术依托,结合历史照片、文献史料等,从城市选址与自然环境、空间格局与街道形态、城市绿化与市政建设3个方面,剖析在自然、制度、文化等多重形态生成基因影响下新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特征。对近代城市生态实践成功案例的溯源解读,以期对当前城市历史空间形态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 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商业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表征,同时其独特的空间模式和宜人的尺度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以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要素作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域环境和建筑文化背景下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捷 《山西建筑》2009,35(22):18-20
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更新改造是存量规划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往往采取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业性改造模式,大量传统居住空间转变为现代消费空间,此种方式有助于短期内快速提升街区活力和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易引发街区空心化、文化同质化、商住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广州新河浦历史街区为例,运用康泽恩学派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从道路交通、建筑组合、功能布局三个维度剖析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住区建设以及探索社会形态与居住形式的互适性等新型人居环境思维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