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格列齐特脂质体,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制备条件,测定最优条件制备格列齐特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和包封率。确定最优制备条件为:药脂比1∶10(g∶g)、超声时间10min、成膜温度60℃、缓冲液pH值6。所制备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8.3±12.4)nm、包封率为(72.19±3.6)%、平均Zeta电位为(-40.8±2.3)mV,且在4℃下保存稳定性好。电镜照片显示,所制备脂质体圆整度好、粒径均一、无粘连。表明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格列齐特脂质体工艺稳定,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2.
优化了尼莫地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莫地平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脂质体形态、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药物-磷脂的质量比1∶20,胆固醇-磷脂的质量比1∶10,脱氧胆酸钠-磷脂的质量比1∶10,磷脂浓度1%;尼莫地平脂质体外观接近球形,平均粒径(122.8±5.3)nm,平均Zeta电位(-23.69±1.24)m V,包封率84.27%±0.58%。结论:优选得到的尼莫地平脂质体制备工艺合理,为尼莫地平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氯仿-乙醚混合溶剂(2∶3,体积比)为有机相,固态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膜材,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南极冰藻DNA光修复酶脂质体。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光修复酶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膜材比3∶1、药脂比1∶10、油相与水相体积比4∶1、超声时间6min,在此条件下,光修复酶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达到(44.13±2.90)%。所制得的光修复酶脂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490.9±2.3)nm,Zeta电位在-30~-60mV范围内,制剂的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要求,为DNA光修复酶在日用防晒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制备双亲性的O-季铵化-N-(4-十二烷氧基)壳聚糖苯甲醛席夫碱(QA-CS-DBA),采用FTIR、1H NMR及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通过超声法制备QA-CS-DBA载酮洛芬胶束,考察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胶束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行为及Zeta电位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A-CS-DBA能将酮洛芬包载于胶束疏水内核,载药量为39.37%,包封率为46.04%,载药胶束粒径为341nm,Zeta电位为30.8mV。胶束Zeta电位及载药胶束的药物释放行为具有pH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洛伐他汀长循环脂质体,考察其制备的影响因素,优化处方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释放行为进行表征。方法:以PEG2000作为表面修饰剂,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洛伐他汀长循环脂质体。采用微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并结合粒径,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洛伐他汀长循环脂质体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制得的洛伐他汀长循环脂质体外观圆整,大小均一,可清晰看到指纹状结构,较普通脂质体更为不规则,平均粒径为(115.6±0.3 nm),Zeta电位为(-14.41±0.57 m V),载药量为(100±2.9 g/m L),包封率80%以上。用透析法考察了洛伐他汀长循环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表明洛伐他汀长循环脂质体释放稍快于普通脂质体。  相似文献   

6.
穆筱梅  梁世强 《日用化学工业》2006,36(6):355-357,378
采用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修饰的包封果酸的脂质体,考察脂质体的微观形态,测定包封率、粒径和Zeta电位,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并与大豆卵磷脂脂质体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电镜照片显示两种脂质体为圆球状,实验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的掺入使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增加,Zeta电位的绝对值降低,这说明聚乙烯醇包覆在脂质体的表面。在酸性环境下,相比较于大豆卵磷脂脂质体,聚乙烯醇修饰的脂质体能够更加缓慢释放包封的果酸,其泄漏率随着pH的减小和储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刘源岗  郑琪瑶  王士斌 《化工进展》2013,32(6):1395-1400
采用均匀设计优化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58.75 μm的载盐酸米托蒽醌多囊脂质体。该多囊脂质体粒度分布较窄,球形度好。Zeta电位、相变温度及稳定性考察均表明该体系稳定性强,适于药物的释放体系。渗漏率结果表明相对于室温(37 ℃),冰箱(4 ℃)更有利于载药多囊脂质体的保存。盐酸米托蒽醌平均包封率为90.13%,考察了胆固醇及三油酸甘油酯用量对多囊脂质体药物释放的影响,药物释放符合《药典》规定,无突释效应,且具有较好的体外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共载化疗药CPT-11及中药成分DMY的复方脂质体,对该脂质体进行质量检测,包括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等,并考察复方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能力。方法:用乙醇注入法-硫酸铵梯度法制备CPT-11-DMY复方脂质体,根据L9(34)正交试验优化药物处方,并加以验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利用动态透析法来分析CPT-11-DMY复方脂质体体外释放趋势。结果: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优处方制备出的复方脂质体中CPT-11包封率为(82.58±1.48)%,载药量为(4.5±1.3)%,DMY包封率为(71.45±1.03)%,载药量为(5.7±1.1)%;平均粒径为(123.1±1.8)nm,PDI值为0.181,Zeta为(-24.3±0.51)mV;体外释放通过数学参数拟合结果表明,复方脂质体的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24h内复方脂质体中CPT-11和DMY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61.45±1.88)%和(72.67±1.07)%。结论:应用乙醇注入法结合硫酸铵梯度法成功制备复方脂质体,采用的方法简单可行,结果可靠,且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制备共载葛根素/黄连素包合物脂质体(Puerarin/berberine drug-in-cyclodextrin-in-liposome, Pu/BBR-DCL),并对该制剂进行质量评价。以包封率、载药率、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葛根素/黄连素包合物(puerarin/berberine drug-in-cyclodextrin, Pu/BBR-CD)的最佳工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评价Pu/BBR-CD包合效果。考察不同制备方法对Pu/BBR-DCL的影响,筛选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包合物脂质体的外观形态、粒径、电位、包封率、分散系数(PDI)和稳定性等药剂学性质研究。采用饱和水溶液-超声-冷冻干燥法联用技术制备Pu/BBR-CD,当m(β-CD)∶m(药物)=3∶1、包合温度30℃、包合时间90 min、超声功率240W条件下,Pu/BBR-CD的包封率为90.13%,载药量为17.99%,得率为92.00%;乙醇注入法制备Pu/BBR-DCL工艺参数: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6∶1、药脂比1∶4、缓冲液体积为15 mL、制备温度为60℃,所得脂质体包封率79.31%、平均粒径1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脱氧氟尿苷(DFUR)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DFUR脂质体,并以包封率为参考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该脂质体的配方。以优化的配方制备脂质体,观察其微观形态,测定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并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制备DFUR脂质体的最佳配方为:卵磷脂/胆固醇(摩尔比)为2∶1,有机相/水相(体积比)为5∶1,DFUR浓度为2mg/ml,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7.0。以此配方制备,脂质体包封率可达52.15%。3批DFUR混悬液,粒径小于220nm的粒子比率均在70%以上,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脂质体呈球形或椭圆形,粒径范围在0.15μm~1.00μm之间。4℃保存49d,脂质体的稳定性良好。其累积释放率远低于原料药浓度。结论已建立了DFUR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该工艺操作简便可靠,所需设备简单,稳定性较好,可用于包埋水溶性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用乙醇注入法制备α-细辛脑长循环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以α-细辛脑长循环脂质体的包封率、pH值、粒径分布、Zeta电位以及电镜检测作为考察评论标准。制备的α-细辛脑长循环脂质体,处方工艺重现性好,符合微粒给药系统相关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改良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葛根素(Puerarin, Pue)纳米粒(Pue-PLGA NPs)。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后的Pue-PLGA NPs进行表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包封率质量评价。结果得到Pue-PLGA NPs的最佳处方工艺条件为聚乙烯醇浓度为1%,PLGA浓度为4 mg·mL-1,药物浓度为0.8 mg·mL-1,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1:8,超声时间为20 min。按最优处方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49.2±4.8)nm, PDI为0.111±0.05,Zeta电位为-(5.73±0.12)mV,包封率为(71.31±0.57)%。电镜结果显示微粒呈球型,大小及分布均匀,粒子间无明显黏连。优选的处方工艺制备的Pue-PLGA NPs粒径适宜、包封率较高、理化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制备酮洛芬醇质体并考察醇质体作为酮洛芬经皮给药载体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酮洛芬醇质体,对其从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包封率方面进行表征;用小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酮洛芬在乙醇溶液、脂质体以及醇质体中的透皮行为。结果表明,制得的酮洛芬醇质体平均粒径为166.0 nm,Zeta电位值为-56.70 m V,包封率为67.87%,12 h后皮肤累计渗透量显著高于酮洛芬脂质体和水溶液。因此,酮洛芬醇质体具有更好的透皮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竹红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薄膜分散-均质法制备了竹红菌素脂质体,采用TEM观察脂质体形貌,用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检测脂质体粒径,并选择石油醚萃取法、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和微柱离心法分别测定竹红菌素脂质体包封率.结果表明,该脂质体呈椭球形,其粒径分布范围为118.2~578.0 nm,平均粒径为261.4 nm;大孔树脂柱层析法最适合该体系包封率的测定,脂质体包封率为42.84%,竹红菌素总回收率为91.28%.  相似文献   

15.
《广州化工》2021,49(12)
采用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复方石杉碱甲-虾青素脂质体,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石杉碱甲、虾青素的含量,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分离脂质体与未包封的游离药,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并对其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形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工艺验证复方脂质体中石杉碱甲平均包封率为65.35%±1.30%,虾青素平均包封率为50.42%±2.77%。粒径(156.22±3.71)nm, PDI为0.24±0.02,脂质体的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蛇床子素脂质体(Ost-Lips),加入DSPE-PEG 2000,50℃孵育1 h,制得蛇床子长循环素脂质体(Ost-LCL),并对比评价两种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Ost-Lips和Ost-LCL的包封率分别为(83.09±0.56)%、(86.27±0.51)%;平均粒径(99.6±3.1),(124.3±3.8)nm;平均电位(-7.58±0.57),(-24.21±0.40)m V;Ost-Lips在24 h基本完全释放,累计释放84.23%,Ost-LCL在48 h基本释放完全,累计释放80.21%。Ost-LCL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在体外释放中有更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制备酮洛芬醇质体并考察醇质体作为酮洛芬经皮给药载体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酮洛芬醇质体,对其从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包封率方面进行表征;用小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酮洛芬在乙醇溶液、脂质体以及醇质体中的透皮行为。结果表明,制得的酮洛芬醇质体平均粒径为166.0 nm,Zeta电位值为-56.70 m V,包封率为67.87%,12 h后皮肤累计渗透量显著高于酮洛芬脂质体和水溶液。因此,酮洛芬醇质体具有更好的透皮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将叶酸与牛血清白蛋白通过酰胺键合成叶酸修饰的白蛋白,在此基础上选择反溶剂法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白蛋白和叶酸最适宜的投料比为1∶50,白蛋白取代度是(32.7±1.8)%;叶酸修饰的白蛋白纳米粒粒径为(255.8±2.3)nm,Zeta电位为(-29.8±2.1)m V,紫杉醇包封率为(83.2±1.4)%,体外释放呈现明显的缓释特征。采用本实验方法制备的包裹紫杉醇的叶酸白蛋白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缓释特性,有望成为紫杉醇的新型靶向输送制剂。  相似文献   

19.
利用脂质体为药物载体,制备抗癌药盐酸托泊替康脂质体,并进一步探究影响盐酸托泊替康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筛选得到较优的制备工艺。以HSPC、DSPE-MPEG和Chol为包封材料,采用主动载药法—硫酸铵梯度法进行脂质体的制备,研究空白脂质体的pH、硫酸铵浓度、药磷比和孵育时间对盐酸托泊替康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空白脂质体的pH和孵育时间对包封率无显著影响,硫酸铵浓度为0.35 mol·L-1,API/P=3.5,空白脂质体pH=5.0,包封率>95%。硫酸铵浓度和药磷比为影响盐酸托泊替康脂质体包封率的最主要因素,两者可进一步提高盐酸托泊替康脂质体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20.
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可控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IMQD-NLC),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高压均质操作参数及药物加入量对IMQD-NLC制备的影响,并对其形貌、物相、表面Zeta电位及体外释放特性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选取S-40和Span-20复配作为表面活性剂,随着S-40含量的增大,IMQD-NLC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减小,而PI值呈现增大趋势;高的高压均质循环次数制备的IMQD-NLC平均粒径和PI值均比较低;药量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和PI值增大,而Zeta电位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平均包封率为88.3%;IMQD-NLC呈无定型状态;IMQD-NLC在pH 1的释放介质中呈现先突释后缓释,而在pH 5.5的释放介质中呈现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