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变化,结合历史人文与自然地貌的构成特点,就天际线的特征、影响要素、功能、评价方法与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景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对黄鹤楼等地景建筑与武昌城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融洽城市中历史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     
黄鹤楼YellowCraneTower¥//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三国·吴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城江夏(今武昌)以为安成地,在临江的黄鹄矶上筑楼,初时可能只是一座扼江的军事哨所。《南齐书》载有黄鹤楼事,可见齐、梁时代楼名已著。此楼命名的由来有三说...  相似文献   

3.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  相似文献   

4.
5.
新建黄鹤楼     
~~新建黄鹤楼@杨华玉~~  相似文献   

6.
7.
武昌火车站     
  相似文献   

8.
正按道理说,武汉该算我的半个故乡,我在那里度过大学时代。我却很少替它写文章。这似乎不太公平。自己所受的教育,连这最起码的回报都未能做到。我并不是没有感到内心的疚愧。可每每提起笔,却又犹豫了:该写点什么呢?难道大名鼎鼎的武汉真没什么可写的吗?似乎也不该如此。或许我对自己生活过的武汉有小小的偏见了:这是一座商业气息浓重的城市。有一句俗话已说滥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当地人的精明更是可想而知了。所谓  相似文献   

9.
马英俊 《中国电梯》2006,17(6):54-55
1 黄鹤楼概述 黄鹤楼自古便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已成为江城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0.
新建的黄鹤楼以“高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古朴端庄的建筑造型屹立在蛇山西端山巅上,成为新开辟的黄鹤楼公园内的主体建筑,与以它为中轴线成对的附属建筑群南北八角亭、南北轩、南北廊、西牌楼、孔明灯、西大门等组成黄鹤楼公园主要风景区。黄鹤楼平面为一近似十字形带凸角的形状(图1),建筑面积3219m~2。平面外轮廓尺寸一层为30×30m,二、三、四层为22×22 m,五层为18×18 m,一层与二层之间为迥马廊及接待厅,其他各层平面均分隔为大斤和四周外廊,五层顶上为电梯机房和水箱间,在二至五层之间还利用部分空间夹层做为内部管理用房。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据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形式各异,但明清以来重建的黄鹤楼形式基本相似。传世的形象资料有宋代界画黄鹤楼图、明清县老插图及清代实物照片等,尤以后者为鄂地民众所熟知,清代最后一楼毁于1884年。 这次重建,从1978年开始规划和方案设计,1985年主体工程落成开放,现今总体仍在逐项进行续建。重建工程占地260亩,除黄鹤楼外,尚包括其他园林建筑和旅游服务设施,已建成建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 重建的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西段,距长江约1公里,较原址后移甚多。新楼外观以清楼为原型,保持“下隆上锐,其状如笋”的形体特征和地方风格细部,但改三层为五层,依此进行再创造,使气势更加恢宏,既有古楼遗风,更兼时代新意,深得当地民众认同和喜爱。新楼高51.4米,共五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楼内各层大厅分别以“神话、历史、人文、传统、哲理”为主题,绘制壁画和布置陈设,使新楼不但可供登临远眺,而且成为展示黄鹤楼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黄鹤楼重建工程,将传统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油漆施工,并要求具有木质效果。我们采用环氧树脂底漆和聚氨酯面漆,油漆面积达18274m~2,效果良好。一、腻子施工要求腻子与混凝土表面粘结牢固,长年不脱落,并保证油漆与混凝土隔绝,腻子应干燥快,刷面漆时不能含潮。选用107胶与水泥、砂或用107胶与水泥调合,作混凝土梁、柱、椽子、斗拱、外围栏杆及其他混凝土构件的油漆腻子。经试验,筛选出两种比较理想的腻子配方:  相似文献   

13.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盛名天下。俗以“江南三名楼”称之。“江南”是否仅意指三楼均在长江之南?名楼天下有,非独处江南,但却不见有“江北”几大名楼说法。故这“江南”二字已超出寻常地域意指,含更多文化内蕴。是怎样的文化内蕴?自然,最明显不过当是:说到岳阳楼,即想到范文正公《岳阳楼》记;谈到滕王阁,必要讲到才子王勃《滕王阁序》;至于提起黄鹤楼,那就更会有一篇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词随之脱口:  相似文献   

14.
城墙作为城市的门户,体现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同时,城墙也是城市的边界,划定了城市的范围,展现了城市的体量与形态;而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墙规模、技术及设施的更迭。本文选取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政治与商贸口岸城市——武昌城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从作为军事要塞的夏口城,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昌城,这个过程中其城墙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联作用。武昌城市发展使城墙向外扩张,并与山川地貌有机结合。城墙的形态也引导了城市空间的布局,从城门延伸的街道形成了空间的骨架,这些贯通城内外的街道在今天仍是城市干道所在地。城市经济与功能的发展也是推动武昌城墙变迁的有力因素,城墙的存续状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实力。武昌城墙拆除后,在其基址上筑环城马路,与现代城市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婆婆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领所题(黄鹤楼卜诗。此诗构思奇特,格调优美,据(居才子传》载,诗仙李白登黄鹤楼见崔初所题此诗,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额题诗在上头。”可以说,黄鹤楼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崔领的这首名作及崔、李轶事有着重要的关系。楼台亭讲多便联。黄鹤楼历代担联之多领天下之先,而这些模联又多与崔领题诗紧相关联。清代陈兆庆写的一副标联,上联开首为:“一枝笔挺起江汉间…  相似文献   

16.
吴薇  刘红红 《华中建筑》2012,(7):152-154
我国古代的城市选址存在三种主要的思想学说,其中以《管子》为代表的“地利说”在城市选址的水源、交通、军事防御、地质、气候、防灾等方面均有详细而科学的论述,其历史经验对现今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古代武昌城池历代虽有兴废,但城址却少有变迁,显示其选址的科学性。文章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昌古城的选址特征,并指出其选址充分体现了对于《管子》的地利学说的运用,以期对今日城市的建设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位于武汉市的黄鹤楼于1981年9月~1985年5月修建,为仿古建筑。从基础到柱、梁、屋面组成的框架结构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装饰构件除雀替外,斗栱、撑栱、椽子、楼面外围栏杆也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要使钢筋混凝土结构达到木结构的效果,建筑应以实际放样的模型为依据。黄鹤楼在屋面结构施工时分别研究了对称和非对称翼角放样及制模作法。  相似文献   

18.
位于武汉市的黄鹤楼建筑工程自一九八一年九月破土动工,到一九八五年五月竣工。施工质量良好,被评为武汉市全优样板工程。黄鹤楼建筑高50.65米,建筑面积4117平方米。外观五层,黄色琉璃瓦,暗红色圆柱。这样一个雄伟壮观的仿古建筑,从基础到柱、梁、屋面,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预算》2010,(3):F0002-F0002,F0003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干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毁去一百年之后,一座新的黄鹤楼在今天落成了。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体量之大超过历代古楼,建筑形象也与之不同,那么,它是否配得上这座千古名楼的盛“名”呢? 为了回报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仅从设计角度谈谈我们的思考与探索,并求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