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为顺利开展城市河道污染整治工程,有效控制河道底泥引发的二次污染,研究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并分析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州安溶泾河道底泥检测结果,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底泥重金属含量、污染状况、空间分布、生态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底泥中Cu、Zn、Pb、Cd这4种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青浦区白鹤镇村级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本文选取镇内36条村级河道对底泥进行定点采样和研究分析,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arson相关性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底泥重金属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和来源探讨。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r)均值大小依次为Hg>Cr>As>Cu>Ni>Pb>Cd>Zn;Pearson相关性和R型聚类分析表明,底泥中重金属Cu、Cd、Zn、Cr、Hg主要与农药或化肥使用有关,Pb和As主要与道路交通污染有关,Ni主要与工业生产有关。通过分析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可为底泥妥善处置及河道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合理处置重金属污染超标的底泥,是河道清淤工程的重点。以车陂涌清淤工程为例,通过原位测试、化学检验等,掌握河道清淤段不同位置底泥的污染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得出河涌底泥低风险占31.71%、中等风险占29.27%、较高风险占2.44%、极高风险占36.59%,说明大多底泥需要处理。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底泥作为农用地土壤的适宜性,73.2%样点属于清洁,尚清洁、轻微污染各占9.8%,中度及严重污染共占7.2%,说明大部分底泥可用于农田。最后提出了该清淤工程应注意的问题,为车陂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4,(5):71-7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大多数重金属等污染物被泥沙吸附,沉积在河道底泥中。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重金属会被重新释放出来,可能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参考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底泥重金属样品检测、污染程度评价、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物治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的研究忽视了重金属在沿底泥深度方向的分布及污染情况,没有形成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城区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市城区6条代表性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道底泥中的pH、营养盐、有机物和金属污染物含量的监测和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为城区河道污染治理及底泥疏浚后的处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城区河道底泥的pH均在7~8,呈中性偏碱性;部分河道底泥全氮、全磷以及有机质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Cd、Zn含量普遍较高。上述污染特征说明城区河道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但由于截污纳管不完全及水体流动性较差等原因,底泥沉积和污染速度较快,应加强底泥监测,定期清淤,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进一步深化截污纳管工程,加强环境引配水,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通市区5条主要河道柱状底泥样品重金属元素质量比的实验分析,探讨河道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污染较重,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②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分布上分为未受干扰、正常沉积的"表层高、底层低"和受清淤治理措施影响的非正常沉积的"表层低、底层高"两种分布格局,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城市中间河流高、外围河流低"和"中上游河段高、下游河段低"的分布特征;③从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看,濠河和法伦寺河潜在生态风险强,姚港河生态风险中等,任港河和南川河生态风险轻微。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HgCuZnCrPb。  相似文献   

7.
由于长期大量的工农业污水排向河道,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如何高效经济地修复污染底泥,并拓展资源化利用路径是个难点问题。目前采用的传统的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大多借用污泥处置或者土壤修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有pH值偏高等固有的弱点。本次实验研究采用了新型改性剂,对重金属稳定后,浸出浓度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修复后土壤偏中性,表明产品适合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开展,部分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安全处置问题成为城市河道治理的制约因素。总结了国内外对重金属污染河湖治理的有关案例,提出了沈阳市细河河道污染底泥异位固化稳定化安全处置方案,固化后底泥可用于慢行道路基建设。细河底泥处置方案可通用于沈阳地区黑臭河湖,能够彻底清淤污染底泥,重金属污染源消减后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河湖环境的自我改善和修复,有利于河湖行洪。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的外源输入,河道底泥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其主要的污染物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了水体环境。目前底泥的治理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结合龙岗河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了异位修复技术。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河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市排污河中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布置12个监测断面35个代表性采样点,采集并分析了河道内底泥样品中8种重金属及16种US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的含量,并分别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PERI)、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对排污河底泥中污染物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排污河底泥中重金属及多环芳烃均不同程度超过松花江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其中Hg、Pb、Cu、As、NAP、ANT超标倍数分别为87.5、10.2、6.18、5.90、115.6和228.5;I_(geo)显示Hg的生态风险最大,I_(geo)达到了5.82,而Cd和Ni的风险较小,这与PERI中Hg风险最大的结果一致;SQGs评价结果表明由重金属及多环芳烃引起的污染会产生生物毒性,且不利生物毒性将频繁发生;(3)以上结果说明,该排污河呈现以Hg为主要风险因子的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现象,在今后应加强底泥监测和定期清淤,从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  相似文献   

11.
底泥污染是造成茅洲河流域水质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底泥勘查取样检测,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等级。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和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达到了极强生态风险等级。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结合垂向变化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底泥达标清淤深度在0.7~2.5m之间,继而确定了清淤量为331万m3,为茅洲河流域污染底泥清淤提供了可靠依据。其研究路线、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比较了淋洗前后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变化,并采用生物活性评价法,浸出毒性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比较及评价了生物活性剂槐糖脂淋洗前后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浸出毒性和生态风险系数的变化。研究同时还采用三维荧光对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淋洗后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发生变化,重金属的迁移能力降低,生物活性和危害性降低,浸出毒性减小,单一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降低,说明淋洗是一种有效的降低底泥重金属环境危害的方法。经淋洗后的底泥中重金属稳定性提高,对生态风险小,可以进一步进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底泥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处理现状,介绍了原位覆盖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修复3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方法的机理和修复效果,以期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河湖底泥污染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底泥污染是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污染评价对于选用原位处理或异位处理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对重金属、有机质以及多环芳烃3种物质的污染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基于茅洲河柱状样数据,重点对比分析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优劣,从而为底泥污染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周显  庞波  娄宗斌  谢博文  陈霞 《人民长江》2022,53(8):198-203
河海交汇带沉积物中的矿物和盐分含量会给底泥脱水固化及后续资源化利用带来不利影响,而底泥的利用对于资源匮乏的海岛工程建设及农业开发也极为重要。以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中心岛区的近海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调查并评价了其重金属和营养元素含量,并采用两种固化剂Ⅰ和Ⅱ对底泥进行脱水固化处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入海口河道上中下游底泥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品TT-1中的汞和DS-1中的铬存在中风险,但各河道底泥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低风险状态,经过脱水处理后可作为种植土。加入7%的固化剂Ⅰ或Ⅱ,5 d内可将底泥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能满足城市用土要求,同时提升了底泥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XRD和SEM结果表明:固化剂Ⅱ的固化效果更好,底泥中泡沸石是其富集重金属的主要原因之一,固化剂Ⅱ加入底泥后产生了骨架构建体钙矾石,在消耗自由水的同时能提升底泥脱水性能,并通过离子交换使得底泥重金属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黄河以北段输水干线及其相关河道底泥重金属进行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得出黄河以北段输水干线及其相关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汞表现为中度污染和中等生态危害程度的结论,并提出了水质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底泥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污染直接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和水体水质。采用"消毒剂+微生物制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对千灯样板区河道污染进行治理试验,探讨适合千灯河道底质污染的修复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低成本、无额外运行费用,底泥污染处理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鄂州市某湖泊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以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柱状底泥纵向分布来看,该湖底泥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呈现从上到下递减的变化趋势,上层底泥重金属含量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3个湖区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是西湖区域>东湖区域>中湖区域。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湖底泥重金属主要以无污染—中度污染为主,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排序为Cd>Zn>Cu>Pb>Ni>Cr>Hg>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As、Ni、Cu、Pb、Cr和Zn生态风险水平较低,Cd和Hg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研究成果为该湖泊的污染调查和评价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湖泊后续的保护和水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东莞市望牛墩镇望溪河和聚龙江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并结合二者的污染特征,为减少河道清淤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提出了淤泥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市典型河道——萧太后河为例,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河道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铜Cu、锌Zn、镍Ni、镉Cd、铅Pb、砷As和铬Cr)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分区探讨。(1)与北京市背景值的对比可知A区富集最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2)该河道重金属污染排序为CdZnCuAsCrNi=Pb,在A区与B区相对来说污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3)Cd为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且A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相对来说较大,应该引起重视。(4)河道底泥处于安全水平的比例为38.1%,处于警戒线水平的比例为28.6%,处于轻污染水平的比例为33.3%。A区污染程度相对来说较为严重。明确底泥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后续底泥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