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电石法与乙烯法PVC材料性能的差别,比较了二者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针对试验中考察的PVC树脂样品而言:①电石法PVC树脂的分子质量比乙烯法PVC树脂低,其分子质量分布比乙烯法PVC树脂宽;②电石法PVC干混料的塑化性能优于乙烯法PVC干混料;③电石法与乙烯法PVC树脂的力学性能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塑料》2017,(4)
探究聚合度对悬浮法PVC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性能方面,随着聚合度的逐渐降低,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断减小,吸油率和黏数依次降低,平均粒径不断减小,而表观密度逐渐增大;在流变性能方面,随着聚合度不断下降,熔融温度和平衡温度逐渐降低,平衡转矩逐渐减小,塑化时间不断缩短,熔融因数逐渐增大,因而加工性能提升;在力学性能方面,随着聚合度的逐渐降低,拉伸强度逐渐减小,冲击强度逐渐增大;在热稳定性方面,随着聚合度的逐渐降低,热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VC—BA树脂(即氯乙烯一丙烯酸丁酯共聚树脂)与ACR对PVC干混料的加工性能、试样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C—BA树脂与PVC相容性良好。它的加入促进了PVC体系的熔融,改善了干混料的塑化性能,提高了试样的力学性能,可以替代ACR,是性能良好的PVC改性剂。  相似文献   

4.
概括了国内电石法和乙烯法PVC粉的工艺路线;分析了电石法工艺中的主要杂质及杂质对氯乙烯单体聚合过程的影响及PVC树脂粉的性能影响,并总结了近年来电石法PVC工艺中的主要新技术,预测了电石法PVC粉仍然会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5.
冯伟刚 《聚氯乙烯》2010,38(5):19-23
介绍了与粉体流动性有关的理论,分析了PVC树脂、CPE、碳酸钙和冷混工艺对PVC干混料粉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乙烯法PVC树脂的粉体流动性一般优于电石法PVC树脂,且波动较小;②某些厂家的冲击改性剂CPE可改善PVC干混料的粉体流动性,并且随着CPE用量的增加,PVC干混料的粉体流动性增加;③不同生产厂家的PVC/CPE体系对PVC干混料粉体流动性的影响规律不同,应不断摸索,找出最佳组合;④随着碳酸钙用量的增加,PVC干混料的粉体流动性降低,特别是在料斗上的表现更为突出;⑤充分冷却后的PVC干混料粉体流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林莅蒙  吴茂英  王锋 《塑料》2012,41(2):70-74
用刚果红法和烘箱变色法比较研究了以干混料和塑化料为试样时氰基胍(CG)、硫醇辛基锡(OTM)、硬脂酸钙(CaSt2)和硬脂酸锌(ZnSt2)对PVC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以干混料和塑化料为试样的测试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也就是说,以干混料为试样得到的热稳定性能测试结果不能反映实际应用条件下的表现,要获得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热稳定性能结果,应以塑化料作为试样进行测试。根据以塑化料为试样的测试结果,CG单独使用时效果不明显,与CaSt2、环氧大豆油(ESBO)并用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CG的热稳定性能与1,3-二甲基-6-氨基尿嘧啶(DMAU)相比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电绝缘性能相当,但透明性能则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对比了乙烯法与电石法氯乙烯单体的质量指标,找出了电石法单体的不足。通过采用固碱干燥法、分子筛脱水法提升单体质量,优化聚合工艺及配方体系,选用无毒环保的聚合助剂,生产出了电石法PVC透明片专用树脂,其性能与乙烯法PVC透明片专用树脂相当。  相似文献   

8.
用刚果红法和烘箱变色法比较研究以干混料和塑化料为试样时苯基脲(PU)、硫醇辛基锡(OTM)、硬脂酸钙( CaSt2)和硬脂酸锌(ZnSt2)时PVC的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以干混料和塑化料为试样的测试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也就是说,以干混料为试样得到的热稳定性能测试结果不能反映实际应用条件下的表现,要获得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热稳定性能结果,应以塑化料作为试样进行测试.根据以塑化料为试样的测试结果,PU具有类似于ZnSt2的热稳定特性,属于初效型主热稳定剂,与CaSt2环氧大豆油(ESBO)并用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苯基脲的热稳定性能与1,3-二甲基-6-氨基尿嘧啶(DMAU)相比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但透明性能和电绝缘性能则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杨明 《聚氯乙烯》2004,(2):47-50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127m^3聚合釜中成功试用了国产HPMC分散剂,以替代价格昂贵的进口HPMC分散剂。共进行了50釜的应用试验,试生产了B、D、F三种牌号PVC树脂。通过分析B、D、F三种牌号PVC树脂的常规质量(如,表观密度、VCM残留量、“鱼眼”数及挥发分)、塑化性能、增塑剂吸收量及粒径分布,发现除了F牌号PVC树脂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略微变宽、三目集中率略有偏低外,B、D牌号树脂的性能及F牌号树脂的其它性能均无明显变化。同时还指出,F牌号PVC树脂的粒径大小与分布可通过调整分散剂的用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原位聚合法制备PVC/纳米CaCO_3复合建材专用树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5L高压釜中采用悬浮法进行氯乙烯 /纳米 Ca CO3粒子原位聚合 ,研究了纳米 Ca CO3对聚合过程和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纳米填料的加入使降压时间提前、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均略有增加 ;玻璃化温度变化不大 ,但热稳定性增加 ;树脂的粒径及分布变化较小 ,但吸油率上升 ;其制品的抗冲击性能约是纯 PVC树脂的 2倍 ,且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均略好于共混树脂  相似文献   

11.
王强 《聚氯乙烯》2012,(2):27-29
比较了ACR接枝VC共聚树脂与CPE对PVC干混料加工性能、给水用PVC-U管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CPE相比,ACR接枝VC共聚树脂可降低PVC干混料的平衡转矩,缩短塑化时间,节约能源消耗;②对于Φ32、Φ110给水用PVC-U管材,添加ACR接枝VC共聚树脂生产的PVC-U管材性能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且综合性能全部优于添加CPE生产的PVC-U管材。  相似文献   

12.
冯伟刚 《聚氯乙烯》2011,39(2):17-22
论述了PVC树脂的外观与加工性能之间的关系,电石法PVC树脂不同批号间性能的差异性,PVC树脂颗粒形态与加工性能之间的关系,PVC树脂的"鱼眼"对型材表面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悬浮聚合工艺制备了PVC树脂,并与传统PVC树脂进行了物理性能、颗粒形态、粒度分布、微观形貌、分子质量、增塑剂吸收时间、塑化性能、光学性能、力学性能、不饱和双键含量、加工应用等方面的对比。结果表明:连续法PVC树脂的优点是老化白度、制品的白度和光学性能较好,缺点是其颗粒结构不利于增塑剂的吸收,加工性能稍差,且透明制品的晶点数较多。  相似文献   

14.
前言目前,世界上大规模生产聚氯乙烯(PVC)树脂的方法是悬浮法。在我国,用悬浮法生产的PVC产品产量占90%以上。从PVC产品颗粒形态上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紧密型,一种是疏松型。现在国外生产的主要是疏松型,它有吸油率高,易塑化加工、产品性能好的优点。国内生产的大部分还是紧密型。它的吸油率低,加工性能不  相似文献   

15.
《塑料》2015,(5)
采用凝胶色谱法(GPC)对5种不同型号的PVC树脂粉进行了分子量测试。利用HAAKE转矩流变仪研究了分子量大小对PVC树脂粉塑化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塑化时间、平衡转矩、最大转矩增加,树脂粉加工性能变差;同时利用开炼机,以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作为增塑剂,研究了PVC分子量大小、增塑剂含量对PVC农用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PVC分子量的增加,PVC农用薄膜的拉伸强度升高,断裂伸长率增加,直角撕裂强度下降;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PVC农用薄膜的拉伸强度、直角撕裂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低温聚合法研制聚合度为2500的高分子质量的PVC树脂。通过对300L釜的聚合温度、引发剂、分散体系等因素的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聚合温度为(38.0 0.2)℃、引发剂Trigonox99的用量为0.18%、分散剂E的用量为0.08%,在此条件下聚合反应较稳定,放热均匀,能制备出颗粒形态规整、粒径大小稳定、增塑剂吸收量高、“鱼眼”数少、老化白度达到70%以上、初期热稳定性及塑化性能较好的聚合度控制在2350~2550范围的树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悬浮法PVC树脂(S—PVC)与微悬浮法PVC树脂(MS—PVC)熔融共混体系的塑化性能,以及S—PVC/MS—PVC共混软片的发泡性能与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本体法PVC树脂生产工艺、预聚合釜及后聚合釜的原理及结构、本体法聚合反应的特点、本体法PVC树脂的性能及影响本体法聚合反应的因素.对比了本体法PVC树脂和悬浮法PVC树脂的粒径分布、颗粒形态和表观密度等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试聚氯乙烯(PVC)树脂的基本性能,剖析其颗粒内部结构,分析了PVC制品中形成"假鱼眼"的因素。结果表明:树脂颗粒分布较宽、质量平均粒径较大,易使制品形成"假鱼眼";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偏大也易使制品形成"假鱼眼";树脂颗粒皮层结构较紧密、颗粒内部孔隙分布不均匀以及孔隙率较低影响了增塑剂的吸收量及吸收时间,是造成PVC制品"假鱼眼"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聚氯乙烯(简称PVC)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其塑化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品的质量。国产聚氯乙烯树脂多年来在塑化性能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鱼眼”多,严重影响制品的质量。 所谓鱼眼(或称晶点)是指难于(或不能)塑化加工的聚氯乙烯颗粒,在制品中呈现为透明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