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清流河流域1961-2012年的降水、气温、蒸发和径流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诊断了不同尺度水文气象要素的历史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清流河流域夏季气温呈非显著升高趋势,年与其它季节气温呈显著性升高趋势,在2007年之后,年和季节气温均存在下降的态势。年降水量和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春、秋季节降水量呈非显著性减少趋势。年水面蒸发量和除春季之外的季节水面蒸发量呈减少趋势,在清流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突出。径流量的演变趋势与降水的演变特征总体一致,年和季节径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径流量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季节降水径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降水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因此,未来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研究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渭河源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采用坎德尔秩次相关、斯波曼秩次相关、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对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利用M-K检验法找出各要素的突变年份,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不同阶段降雨、蒸发量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30年来渭河源区年降水量与四季降水量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年蒸发量与春、夏季蒸发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径流量与夏季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径流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在1993年发生显著性突变,年蒸发量在1990年发生显著性突变。分析得出:1981-1993年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1994-2010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蒸发量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国南北过渡带水面蒸发的时空变化及对其趋势进行预测,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R/S分析法对中国气象数据网南北过渡带43个气象站1980—2017年的水面蒸发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的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的南北过渡带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呈较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3mm/(10a)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水面蒸发量由减小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年代平均水面蒸发量也逐步增加,季节上升趋势夏季较显著而春季、冬季、秋季不显著;从空间上看,气候倾向率在研究区内中部和东北部较低,其他地区较高;水面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为平均气温的升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南北过渡带水面蒸发量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党河水库水文站径流数据、党河流域内5处水文站及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利用趋势分析、Person双侧相关分析法,探究近40年来党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党河流域径流量呈现波动上升,温度与蒸发量同时出现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且年季尺度受地形影响差异显著;通过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党河干流区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是温度升高带来的冰川融水增多、上游降水量增多的正面驱动和流域内蒸发能力降低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2种方法,对浑河干流4站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和输沙量进行了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4站变化趋势不显著,径流量抚顺站有明显减少趋势,其他3站均不显著,蒸发量沈阳站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北口前站无变化趋势,输沙量4站变化趋势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滁河流域降水量时空特征,基于滁河流域51个雨量站的2008—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应用Mann-Kendall法、线性回归法和累计距平法对滁河流域不同尺度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夏季降水占年降水50%,占比最大,冬季占比最小,年降水及春、秋、冬季降水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分布总体上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夏季和秋季降水量中游和下游明显多于上游,春季降水量上游和下游明显多于中游,冬季降水量则呈上游>中游>下游分布。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3,(11):33-35
以台兰水文站1959—2008年序列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多种水文统计指标分析了台兰河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年径流量和四季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台兰河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集中度高,径流量年际变化比较稳定、C V值变幅较小,20世纪90年代后,多年平均径流量的距平变幅增大、径流量有所增大;②50 a来,台兰河年径流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夏、秋季径流量的增大趋势显著,冬季径流量的增大趋势不显著,径流量分别在1960年、1962年、1983年发生突变,20世纪90年代前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之后径流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50a来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及径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5,(7):9-12
基于1961—2010年气象、径流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近50 a来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及三者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气温、降水量对黄河源区径流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近50 a来黄河源区降水量、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黄河源区春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呈微弱减小趋势但不显著,东南部高值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西北部低值区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各季节均显著升温,东南部气温高值区的升温幅度要低于西北部气温低值区的;近50 a来黄河源区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夏季径流量主要受夏季季风降水量的影响,而春季径流主要受春季降雨/降雪和上一年冬季降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博尔塔拉河河源(温泉水文站)1960-2012年的平均气温和径流量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方法对平均气温和径流量趋势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1960-2012年博尔塔拉河河源平均气温除夏季外均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和全年上升明显;春、夏、秋季和全年的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和全年变化明显,秋季和全年呈上升趋势,冬季呈下降趋势。平均气温和径流量年内变化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季节分布明显。Mann-Kendall趋势检验表明,博尔塔拉河河源秋、冬季和全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秋、冬季和全年径流量变化明显,秋季和全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赣南地区近58年来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巨大,为评估其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赣南地区1956—2013年基于气温和极端降水的8个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年降雨总量没有显著变化,季节性变化差异较大;②气温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变化一致,几乎全部站点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都有显著上升趋势,且秋季上升幅度最大,其最低气温最大上升幅度为每10 a上升0.39 ℃;除春季外,日温差均为减小趋势;③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年尺度上最大日降雨量和最大3日降雨量均有显著增加趋势,冬季增加趋势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赣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保持一致,极端降水事件也在加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永定河流域内及周边53个气象站1960—2019年逐日降水资料及其插值数据,采用多种变异诊断方法研判永定河流域降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存在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上,年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区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官厅水库以下较小的范围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基本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仅在部分区域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与其他季节相反,在流域大部分范围呈下降趋势;3)降水要素存在突变性,突变后年降水量的变化为极小值增大、极大值减小,7—8月降水量的变化为整体降低。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不均匀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Pettitt变点检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天然文岩渠流域1970—2009年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差异较大,水面蒸发量年内分配较为平均。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具有反持续性,在未来将呈增加趋势;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年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分别于1984年、1994年、1977年发生变异,且都具有长持续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西江流域中游的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季节性响应,探寻径流变化的季节性特征,为西江流域中游的防汛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及建议。通过距平法、斯皮尔曼秩次相关检验法、R/S分析法,分析梧州站的径流变化及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西江流域中游梧州站冬、春、夏气温均有上升趋势,冬季的增幅高于春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增幅达到了0.31℃/10a;西江流域中游冬季和夏季的平均日最低气温增加幅度较大,且增加趋势均为极显著,但四季的降水量变化并不平稳。其中,四季年降水量除冬季外都有减少的趋势,趋势大多不显著。同时,西江流域梧州站冬、春、夏径流总量都有增加趋势,秋季径流总量则呈现下降趋势。气温与径流量呈负相关,降水与径流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坤 《人民长江》2012,(Z2):53-56
以红河流域上游的大东勇站、中游的元江站和下游的蛮耗站为例,基于各站建站以来的年径流资料,运用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红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揭示了红河流域径流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年径流序列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不显著;红河流域上、中、下游各站的年径流序列的主周期尺度并不一致,流域上、中、下游年径流序列随着主周期时间尺度的降低,发生突变的年会不断增加,对径流变化的敏感性也增强;流域上、中、下游年径流序列小波系数等值线分布不太密集,但是存在明显的小波系数高低值中心震荡,流域内年径流量在不同的时间周期尺度范围均存在多个"丰枯"交替。  相似文献   

15.
运用EMD方法对黄河下游花园口站1952—2009年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分别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得到了各自具有不同周期的波动分量以及趋势分量。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变化过程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特性,是多种波动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过程均存在3个波动周期,而趋势项呈递减的态势;相同尺度下的水、沙分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不同尺度下的水、沙分量之间基本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水循环会产生重大影响,统计降尺度方法是解决大尺度气候信息和小尺度水文响应的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采用SPEI指数与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方法,进行流域气候变化特征量的降尺度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塔里木河流域SPEI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86年发生突变;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与流域SPEI指数变化具有一致性,湖水位在1955—1986年以下降为主,1987—2002年以上升为主;SDSM模型的气温模拟能力较好,对日降水的模拟值偏小,未来日均、日最高气温在A2、B2两种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日最低气温在B2情景下呈下降趋势;2种情景下的年降水量在2020年和2030年均呈下降趋势;在A2情景下,开都河出山口日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在B2情景下,日径流量在2010年时段呈增加趋势,在2020年和203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阿卡尔河流域1981-2017年逐月径流量、降水量、平均气温及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值法、不均匀系数法及小波方差法,分析流域气候及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呈递减趋势,年均气温呈增加趋势;降水和径流在不同年代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减小-增加-减小-增加波动变化;夏季径流量和...  相似文献   

18.
《人民黄河》2017,(5):15-20
以黑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依据祁连山区4个气象站的逐月实测气象资料及莺落峡水文站逐月径流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潜在蒸散发量,采用线性回归以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降水、潜在蒸散发、气温及径流的年、季变化趋势,运用弹性系数法分析了降水、气温和潜在蒸散发变化对黑河出山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气候水文要素的总体年际变化为年降水量和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潜在蒸散发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出山口莺落峡水文站径流量呈显著增大趋势;(2)祁连山区降水量、气温和潜在蒸散发量是影响黑河流域出山径流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径流与降水在年和季节尺度上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祁连山区秋季降水量与莺落峡站径流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春季气温与径流量呈正相关,气温升高促进了冰雪消融,进而增大径流量,潜在蒸散发量特别是夏季蒸散发量增大对降水量增大造成的年径流增大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3)祁连山区降水量增加1%将使莺落峡站径流量增加约0.74%,祁连山区气温升高1%将使莺落峡站径流量增大约0.16%,祁连山区潜在蒸散发量增加1%将导致莺落峡站径流量减少约1.75%。  相似文献   

19.
选取玉龙喀什河同古孜洛克站实测径流及气象因子,采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径流及其气象因子的演变规律及趋势性,利用霍尔特模型预测了未来5年径流量及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径流、降水及气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蒸发量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相关性分析得出气象因子中气温与径流相关性最大,其次是降水,蒸发与径流呈负相关;未来5年径流量、降水量和气温呈增加趋势,蒸发量呈减少趋势。玉龙喀什河1980年—2018年径流和降水在研究时间内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气温在未来将继续主导径流变化。  相似文献   

20.
江苏太湖流域降雨径流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太湖流域(1956—2012)降雨为基础,分析江苏太湖流域径流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该流域降雨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及两者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径流都呈增长趋势。降雨平均每10年增加29mm,径流平均每10年增加26mm;降雨在年内季节分配上,夏季、冬季呈加大趋势,春季、秋季呈减小趋势;加大的降水年内分配的不均导致径流在年内分配的更加不均匀,径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约达年径流量的84.8%,加大了某季节内的洪水、干旱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