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凌河上游流域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及突变点检验方法,分析大凌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结合大凌河流域人类活特征及突变点分析结果,将流域径流量序列划分为"天然基准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期"两个阶段;应用大凌河上游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建立大凌河上游水文模型,采用弹性系数法和水文模拟法定量分析大凌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6—2006年,大凌河流域降水量有轻微的上升趋势,而潜在蒸发量与径流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导致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汉江上游为例,基于弹性系数法和水文模拟法定量估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61年-2013年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并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降水及潜在蒸散发在同时期内也逐渐降低,但变化趋势不显著。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42.8%~43.5%,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56.5%~57.2%,相比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稍大,且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呈现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对大凌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大凌河中游大城子站以上集水区域作为研究流域,基于大城子站2000—2010年水文数据,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定量模拟分析4种气候变化情景模式对大凌河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大凌河中游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模型在参数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的水土流失相对误差15%,确定性系数达到0.6以上,模型可用来定量评价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对大凌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响;在4种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在降水量不发生变化前提下,气温升高4℃和减低4℃,流域水土流失相应减少20%和增加20.87%,在气温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降水量减少15%和增加15%,流域水土流失相应减少31.30%和增加33.91%。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人类活动干扰对不同时空尺度水文干旱的影响,本文以辽西北大凌河流域为例,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重建天然状态下的历史水文序列,基于多时间尺度的标准化径流指数(SSI),对比评估天然状态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文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是流域径流序...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凌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将流域划分为Ⅰ区(成水与用水环境)、Ⅱ区(成水环境)、Ⅲ区(用水环境)3个水资源区。通过整理分析相关研究资料,运用近50a流域水文、气象数据探讨各分区的水资源演变规律,从内在机理的角度探析引起水资源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凌河流域近50a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各分区的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Ⅰ区、Ⅱ区的水资源变化影响程度与机理不同;人类活动直接决定了Ⅲ区的水资源变化程度,可不考虑自然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许多河流的径流量呈下降的趋势。在这些趋势变化中,如何区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文和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简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定量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以黄河中游三川河流域为例,基于对天然径流过程的模拟,采用流域水文模拟途径分析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演变规律的两大驱动因素,所引起的水文效应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要素的影响必然导致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引起的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进而影响流域内的产汇流机制。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要素的影响机制,从水文要素时空变化检测与归因的角度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研究方法,并总结了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影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要素变异的驱动机理及贡献分解研究、加强水循环要素时空变异特征的诊断以及模型评价技术和不确定性量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大凌河水质影响,探索气候变化下水污染物响应规律,文章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通过设定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假定气温±2℃,降水量变化±25%),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对大凌河水质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大凌河应对气候变化下水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用水活动对水文干旱造成了剧烈影响。评估人类用水活动对水文干旱特征的影响,揭示基于单一模型评估的不确定性,对提升干旱风险应对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跨部门影响模型比较计划第二阶段(ISIMIP2a)项目提供的1971—2010年径流模拟结果,采用多模型集合方法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用水活动对我国区域水文干旱特征的影响,并揭示其空间差异及长期变化。【结果】结果显示:人类用水活动加剧了我国北方流域的水文干旱的频次、历时和强度,其中导致水文干旱强度增幅超过40%;同时人类用水活动对南方流域中上游地区水文干旱强度起到缓解作用;另外,相较于1971—1990年,1991—2010年间人类用水活动对我国区域水文干旱频次和历时的影响分别减少7.4%和10.2%,但对于水文干旱强度的影响增加43.1%,尤其是在辽河、西南诸河和珠江流域。【结论】人类用水活动对我国区域的水文干旱特征(频次、历时和强度)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基于多模型集合评估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基于单一模型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深化了干旱演变机制理解,为应对变化环境下干旱风险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岱海流域气候与湖泊水文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岱海流域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湖泊水位、水化学等特征的变化,并对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认为50年来岱海流域的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减少,干旱有所加强,而湖泊水文及水化学的变化与流域上人类活动的关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构建添加水库及取用水模块的SWAT模型,在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气候变化对子牙河流域水文要素的影响,并利用统合还原法计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研究区的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80—2020年草地、耕地及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得流域地表产流增加3.5 mm,地下水补给和蒸散发分别减少0.15 mm和2.93 mm; 1980—2020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年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使得流域地表产流、地下水补给及蒸散发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6.36%和33.64%,人类活动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人民长江》2021,52(11)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流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分析变化环境下未来水资源演化格局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以柘溪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构建土地利用模型,采用MIROC5气候模式多个情景作为未来气候典型代表,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和都市化双重驱动下的流域未来水文响应。结果表明:都市化发展明显增加了流域地表径流,减少了地下径流;而气候变化对水文响应驱动力比都市化对水文响应的驱动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地表径流是陆地水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流域内的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均会引起地表径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地表径流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辽宁省碧流河流域为研究样本,通过模拟径流量与实测径流量的变化比较,得出碧流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利用碧流河流域的实测降雨量系列值来分别分析人类活动及气候条件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而分别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的贡献量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14.
海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流域径流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更为严重,分析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海河流域实际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站分布情况,选取观台、响水堡、张家坟、下会和桃林口等5个水文站所在的区域,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验各典型区域年径流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基于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采用水文模拟的途径,定量评估了典型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归因结果表明:除桃林口外的其他4个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均呈显著减小趋势,海河典型区域年径流减小主要跟人类活动有关,其占比都在65%以上。人类活动对观台、张家坟和响水堡站径流量减小的影响占比为65%~70%,对桃林口站径流量减小的影响占比为75.4%,对下会站径流量减小的影响占比高达81.7%,主要原因是海河流域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所产生的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结合1985-2015年大凌河流域潜在蒸散发、温度、降雨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趋势分析法进行该流域植被指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余气候因子关系分析,以期为揭示该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作用规律。研究表明:大凌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并且在研究期间整体为增大趋势,指数增大和减少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68.3%和31.7%;在流域尺度上大凌河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并且影响该流域指数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为温度和降雨,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影响较低。  相似文献   

16.
径流演变特征研究可为在变化环境下制定流域水资源规划、建立流域水文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以沙颍河流域代表水文站阜阳站为例,运用M-K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1956年-2011年径流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了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沙颍河阜阳站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总体未达到95%显著性水平;在1966年前后存在明显的突变点;径流存在13a、26a两类周期变化特性,周期演变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就驱动因素而言,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在65%以上,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较弱,表现为从负向到正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气象干旱是水文干旱发生的前兆,探究影响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主要因素对建立有效的基于气象干旱的水文干旱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以抚河流域为例,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径流指数分别评估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并构建基于流域分布式二元水循环模型的干旱传播评估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影响贡献量分解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传播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立的抚河流域分布式二元水循环模型模拟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大于0.85,相对误差在5%之内;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关系变化的时间是1980s—1990s。相对于1956—1990年,1991—2019年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率降低了8.3%;在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影响中,气候变化的减缓作用占主导地位,贡献量为-9.9%;其次是人类活动的加剧作用,贡献量为1.6%;降水作为干旱的主要致灾因子,变化期增加了144.3 mm,这对于减弱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敏感性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敏感性系数法,定量计算分析1985-2020年间浑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95%置信水平下浑河流域的蒸散发和径流呈减少趋势,降雨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的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0%~60%和40%~50%,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对水文过程的变化进行检测与归因,能够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等提供技术支撑。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非参数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55—2008年流域降水、径流等水文要素的演变特征与突变节点,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近60 a来,抚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年径流量呈弱减少趋势;1967年之前,人类活动扰动较小,年径流量相对比较稳定;1968—2002年间,年径流量呈弱上升趋势,该阶段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改变占主导作用,贡献率为78.6%;2002年以后,径流量呈减小趋势,该阶段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改变占主导作用,贡献率为76%。  相似文献   

20.
孤山川流域水文特征变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流域水文特征的变化及驱动因素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以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利用Kendall秩序相关法分析1956-2009年流域降水、径流、泥沙等水文要素的演化趋势,采用小波变换法对系列的周期进行提取,利用有序聚类法分析径流和泥沙序列的变异点,并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近54年来孤山川流域实测降水量没有显著变化,而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显著减少;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都存在5、14和28年左右的周期,且均在1979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值,在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影响的过渡期,贡献率分别为72.2%和27.8%;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它们的贡献率分别是27.8%和72.2%。本研究将为孤山川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