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热加工对牦牛瘤胃主要蛋白含量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牦牛瘤胃产品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指导。该试验以牦牛瘤胃肚领与非肚领为原料,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研究其主要蛋白含量及蛋白质功能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牦牛瘤胃水溶性和盐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但不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的趋势,乳化能力、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溶解度均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其起泡稳定性呈下降趋势,浊度呈上升的趋势,牦牛瘤胃肚领的水溶性、盐溶性蛋白含量及蛋白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浊度和溶解度均显著高于非肚领(P0.05),不溶性蛋白含量、乳化能力和泡沫稳定性显著低于非肚领(P0.05)。其中二者的乳化能力和溶解度及起泡能力在加热温度为80℃和加热时间为80 min时达到最好,通过结果分析,牦牛瘤胃在加热温度80℃和加热时间80 min是一个关键点,为牦牛瘤胃原料肉及制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1~6岁牦牛瘤胃平滑肌为试验原料,测定不同年龄下其瘤胃平滑肌含水率、持水力、蒸煮损失、剪切力和质构等指标的变化,并对年龄与各食用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牦牛年龄的增加,其瘤胃平滑肌的含水率、持水力、内聚性、弹性和胶着性显著减小(P0.05);蒸煮损失、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瘤胃平滑肌各指标显著相关(P0.01)。综合来看,随牦牛年龄增加其瘤胃平滑肌的食用品质下降,选择适宜的屠宰年龄可使牦牛平滑肌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压力熟制对牦牛平滑肌质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将牦牛瘤胃平滑肌分别在0.15、0.20、0.24 MPa下熟制10 min 后取出,测定不同压力下牦牛平滑肌蒸煮损失率、热收缩率、剪切力、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压力的升高,牦牛平滑肌的蒸煮损失率、剪切力、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和胶原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弹性明显增加,热收缩率和内聚性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微观结构显示随压力的升高,牦牛平滑肌的肌纤维从完整到破碎,肌束膜从细小到粗大,肌纤维与肌束膜间的间隙由有到无。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热收缩率和内聚性外,压力大小和胶原蛋白含量与牦牛平滑肌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 以上,说明压力和胶原蛋白含量对牦牛平滑肌的品质影响较大。综上,牦牛平滑肌的食用品质和微观结构随压力的升高而下降,在0.20 MPa下牦牛平滑肌的食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饲养方式是影响牦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旨在比较两种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肌肉品质及其风味物质的影响。选择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分别舍饲育肥与放牧条件下饲养的牦牛各8头,屠宰后采集瘤胃液用于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采集背最长肌用于肉品质、脂肪酸、肌纤维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放牧牦牛瘤胃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数目和ACE、Chao 1、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舍饲牦牛(P0.05)。肉品质测定结果中,舍饲牦牛肉的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及熟肉剪切力、肌纤维密度均显著低于放牧牦牛肉(P0.05),同时,其肌内脂肪含量为1.14 g/100 g,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舍饲牦牛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放牧牦牛(P0.05)。在舍饲牦牛与放牧牦牛肌肉中分别检测出27种和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综上所述,舍饲牦牛肉在肉品质方面的表现优于放牧牦牛肉,但可能由于其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方面表现出与放牧牦牛的差异,导致其肌肉脂肪酸组成方面的表现不如放牧牦牛。本研究为牦牛的舍饲育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供生产更丰富的牦牛肉制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比较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金川牦牛与麦洼牦牛肉品质的差异。选取年龄体重相近的金川牦牛与麦洼牦牛各24头,饲养100 d后各选取8头牦牛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分别进行TA-XT Plus质构仪在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模式下质构特性测定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金川牦牛肌肉滴水损失比麦洼牦牛低37%(p<0.05),生肉的剪切力比麦洼牦牛低49%(p<0.05)、弹性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5),煮熟金川牦牛肌肉的弹性显著低于麦洼牦牛(p<0.05),其他质构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金川牦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5),但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麦洼牦牛背最长肌中缬氨酸、组氨酸以及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金川牦牛(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麦洼牦牛相比,金川牦牛肌肉的滴水损失、剪切力更低,而肌内脂肪含量更高,具有更好的肉制品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肉类研究》2015,(6):5-10
为研究补饲和放养牦牛肉品质及肌肉微观结构的差异,选取青海省海北州天然放养的12头牦牛,随机分为补饲组和放养组,屠宰后分别取2组牦牛的冈上肌、背阔肌和半腱肌,并对其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及肌肉微观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补饲牦牛背阔肌和半腱肌的亮度(L*值)分别较放养牦牛高1.09和2.99,3个部位肉的p H值、持水力和剪切力均低于放养牦牛,每个部位肉的脂肪含量较放养牦牛高42%以上,且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直径、肌纤维膜厚度、Ⅰ带和A带均极显著低于放养牦牛(P<0.01),但肌纤维密度极显著高于放养牦牛?(P<0.01)。提示,补饲牦牛肉的肉色较好,肌纤维较细,嫩度好,但是持水力较差,脂肪含量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年龄的阿拉善双峰驼宰后不同部位肌肉中的水分含量和剪切力值差异,并与牛、羊肉进行了对比。主要采用直接干燥法和质构仪直接测定方法,分别对3岁、5岁、8岁、11岁和13岁的阿拉善双峰驼的前腿肌肉、后腿肌肉和背最长肌中的水分含量和剪切力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双峰驼宰后不同部位肌肉的剪切力值介于5.53~12.84 kg之间,不同年龄双峰驼肌肉的剪切力值除11岁与13岁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年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且肌肉剪切力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3个部位之间的剪切力值差异显著(P0.05),且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显著低于前腿和后腿。肌肉中水分含量介于68.24%~78.62%之间,表现出双峰驼年龄越大肌肉中水分含量越低的趋势,且3个部位之间的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后腿肉水分含量高于前腿肉,前腿肉高于背最长肌。以3岁、5岁和8岁龄的阿拉善双峰驼分别与当地24月龄牛与12月龄羊比较分析可知,3岁骆驼肉的水分含量高于牛羊肉,其剪切力值也较低,而从5岁以后肌肉剪切力值比牛羊肉高,肌肉的水分含量与剪切力值较牛羊肉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地方类群牦牛的肉质特性差异以及性别对其肉质的影响,以年龄4岁的12头甘南牦牛(6公,6母)和12头青海牦牛(6公,6母)为研究对象,对其肉样的色度、p H、失水率、剪切力、蒸煮损失和质构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进行了系统的实验比较。结果表明:甘南牦牛的剪切力、失水率、蒸煮损失、a*值、b*值、C*值及h值均极显著高于青海牦牛(p0.01),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青海牦牛(p0.05),说明甘南牦牛较之青海牦牛,肉色较深,肉质较韧,且加工过程中损失较多,加工成本相对较高。甘南公牦牛的b*值极显著低于母牦牛(p0.01),C*值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回复性显著低于母牦牛(p0.05),硬度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1),说明甘南公牦牛较之母牦牛色浅且肉质较硬。青海公牦牛的剪切力、a*值及C*值均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说明青海公牦牛较之母牦牛,肉质较韧,肉色更鲜亮。同时,剪切力、失水率、b*值、C*值、咀嚼性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a*值、b*值、C*值、h值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内聚性与失水率、蒸煮损失、a*值、b*值、C*值、咀嚼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甘南牦牛与青海牦牛肉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性别对其肉质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宋洁  余群力  金现龙  杨勤 《食品科学》2016,37(17):52-56
以6 头3~5 岁甘南牦牛肩肉、外脊、黄瓜条、霖肉和米龙为材料,研究不同部位甘南牦牛肉肉质特性与食用品质间的相关性,为评价甘南牦牛肉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霖肉pH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肩肉b*值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外脊剪切力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不同部位甘南牦牛肉L*、蒸煮质量损失率与失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与嫩度(r =-0.634,P<0.05)、总体可接受性(r =-0.685,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剪切力与嫩度(r =-0.734,P<0.05)呈显著负相关。牦牛肉外脊的食用品质优于肩肉、黄瓜条、霖肉和米龙,pH值、剪切力可作为评价牦牛肉食用品质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性别对舍饲育肥牦牛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5岁健康麦洼公牦牛和母牦牛各6头,舍饲育肥194 d后全部屠宰,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肉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公牦牛组肌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而肉色和pH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公牦牛组肌肉的剪切力、总胶原蛋白含量、胶原蛋白热溶解度、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而肌纤维密度、直径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对肌肉中抗氧化性指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公牦牛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母牦牛(P<0.05),粗灰分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公牦牛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the ratio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to total amino acids,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the ratio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to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EAA/NEAA)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而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the ratio of umami amino acids to total amino acids,FAA/TAA)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公牦牛组胱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其它氨基酸差异不显著(P>0.05)。山嵛酸、11,14-二十碳烯酸和γ-亚麻酸仅在母牦牛组肌肉中检出,母牦牛组肌肉中顺-10-十七碳烯酸显著高于公牦牛组(P<0.05),其余脂肪酸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公牦牛相比,母牦牛肌肉的剪切力更低,而粗蛋白和肌内脂肪含量更高,且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高于公牦牛,具有作为优质牦牛肉生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西餐红肉煎制重组牛排食用品质的影响,采集中国西门塔尔公牛和甘南牦牛的后腿部位肉,研究粘合肉块直径大小、切片厚度及熟制终点温度对煎制牛排剪切力(warner-bratzler shear force,WBSF)、质构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合肉块直径的大小显著影响牛排的食用品质特性(p0.05);牛排剪切力随切片厚度增加而增加(p0.05);牛排的剪切力、蒸煮损失和硬度随熟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0.05)。根据熟肉率、剪切力、硬度的结果,选择煎制重组牛排的较佳粘合肉块大小直径为5 cm左右、切片厚度为8 mm和熟制温度为60℃。按此工艺生产的重组牛排具有较好的质构特性,熟肉率高,嫩度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腌制方式对鸭肉腌制速率及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真空度和压力值对鸭肉腌制速率和肉质的影响,以常压腌制为对照,分别探讨了脉动真空、脉动加压、真空加压三种腌制方式对鸭肉腌制速率、pH值、蒸煮损失、剪切力和腌制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腌制6 h后常压、脉动真空、脉动加压、真空加压的盐分含量分别为2.61%、3.01%、2.91%、3.21%。四种腌制方式下鸭肉pH值有所降低,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脉动真空、真空加压腌制比常压腌制的蒸煮损失低,而脉动加压的蒸煮损失却高于常压腌制。在腌制4 h后,常压、脉动真空、脉动加压、真空加压腌制后的鸭肉的剪切力是分别是1076 g、938 g、1093 g、908 g,其中脉动真空、真空加压腌制与常压腌制的剪切力差异显著(p0.05),脉动加压腌制与常压腌制的剪切力不显著(p0.05)。三种腌制方式的腌制液中的蛋白含量均高于常压腌制(p0.05)。综合比较真空加压腌制在腌制速度和对肉质改善方面优于脉动真空和脉动加压腌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新疆褐牛不同部位牛肉肌纤维类型组成及品质差异,测定了冈上肌、冈下肌、臂三头肌、腰大肌、背最长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特性和品质特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牛肉品质和肌纤维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腰大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分别具有最高的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比例,八个部位肉的肌纤维直径为ⅡB型>ⅡA型>Ⅰ型,且腰大肌三种肌纤维类型直径均小于其他部位。冈上肌具有较低的b*值,冈下肌具有较低的剪切力、蒸煮损失率;臂三头肌具有较高的剪切力,腰大肌具有较低的剪切力、硬度、胶着性和pH,较高的粘聚性和压力失水率;背最长肌具有较低的咀嚼性、回复性和弹性;半腱肌具有较低的压力失水率、粘聚性和回复性,较高的L*值;半膜肌具有较低的L*值和咀嚼性,股二头肌具有较高的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Ⅰ型、ⅡA型和ⅡB型纤维面积、直径与剪切力、硬度和蒸煮损失显著正相关(p<0.05),与压力失水率显著负相关(p<0.01);Ⅰ型肌纤维比例与硬度、剪切力显著负相关(p<0.05),ⅡB型肌纤维比例与剪切力正相关。结果表明,肌肉部位显著影响牛肉品质,特别是嫩度,增加Ⅰ型肌纤维比例、减少ⅡB型肌纤维比例均有利于提高牛肉嫩度。  相似文献   

14.
研究自然解冻、静水解冻、流水解冻、微波解冻、低温解冻和超声波解冻6种解冻方式对羊肉臊子品质特性的影响,分析羊肉臊子解冻过程中基本食用品质、TPA质构特性、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羊肉臊子的质构特性、食用品质、TBARS值和TVB-N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解冻方式对羊肉臊子品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解冻后解冻损失率、剪切力、a*值、b*值、TVB-N值、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与自然解冻出现明显的差异(P0.05),pH值、L*值、系水力、TBARS值与自然解冻组差异不显著(P0.05)。6种解冻方式中,流水解冻能较好地保持羊肉臊子的嫩度和色泽,且羊肉臊子的解冻损失率、剪切力和TBARS值较低。微波解冻的解冻损失率较高,质构特性较差。与其他几种解冻方式相比,流水解冻能够较好地保持羊肉臊子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牦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差异,测定了牦牛17个部位肉的L*值、a*值、b*值、失水率、蒸煮损失和剪切力6项品质指标,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牦牛部位肉6项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PC1(35.11%)、PC2(25.13%)、PC3(16.63%),可明显区分里脊、辣椒条、前腱、牛蹍、眼肉与其它肉块;聚类分析将17个部位肉分为前部胴体和后部胴体2大类,各类别间的差异与牦牛部位肉的持水能力和剪切力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牦牛不同部位肉品质差异显著,且牦牛后部胴体肉在品质上优于前部胴体。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159-165
为探究氨基酸(L-赖氨酸和L-组氨酸)部分替代Na Cl对鸭肉食用品质的影响,以Na Cl腌制组和KCl腌制组为对照,设置了4组氨基酸替代组:67%Na Cl+30%KCl+3%氨基酸(L-lys∶L-his=1∶1,下同)、64%Na Cl+30%KCl+6%氨基酸、61%Na Cl+30%KCl+9%氨基酸、58%Na Cl+30%KCl+12%氨基酸,对腌制后鸭肉的Na+、K+含量、p H值、含水量、色泽、质构、剪切力及蒸煮损失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氨基酸替代组可显著降低鸭肉的Na~+含量(P 0. 05),同时显著提高了鸭肉的p H值(P 0. 05);当氨基酸替代比为6%时,鸭肉的含水量、色泽以及质构等特性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 05),且此时鸭肉的剪切力和蒸煮损失率最小,鸭肉的整体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选取(30±2) 月龄云岭去势公牛6头,屠宰后经7d低温(0~5 ℃)排酸,精细分割后各取500 g西冷和针扒2 个部位原料肉进行肉质分析。采用腌制、烤干工艺将原料肉加工成牛干巴,测定原料肉和牛干巴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失水率、蒸煮损失率、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剪切力、肉色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西冷和针扒2 个部位原料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剪切力和黄度值(b*)差异显著(P<0.05),水分含量、失水率、蒸煮损失率和亮度值(L*)、红度值(a*)差异不显著;加工成牛干巴后,2 个部位水分含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剪切力和L*存在显著差异(P<0.05),灰分含量、b*和a*差异不显著,pH值、TVB-N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合理范围内;牛干巴氨基酸含量高于原料肉,原料肉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TAA)、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NEA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牛干巴TAA、EAA、NEAA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原料肉西冷的剪切力、肌间脂肪指标均优于针扒,经相同工艺制成牛干巴后,嫩度、脂肪含量受原料肉品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马肉不同部位嫩度变化的影响。将宰后马肉的臀肌、肩肌和背最长肌在15、4、-18℃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贮藏24h后,分析测定其水分、脂肪、胶原蛋白和剪切力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臀肌和肩肌的剪切力值均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臀肌的剪切力值与胶原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肩肌剪切力值与总胶原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不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呈负相关。背最长肌剪切力值与总胶原蛋白含量呈负相关,与不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15、4、-18℃下,3个部位的剪切力值与蒸煮损失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系水力呈正相关。肩肌和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值与pH呈负相关,而臀肌相反。15、4、-18℃下马肉3个部位肌肉的各项指标不能统一达到相对最佳点。  相似文献   

19.
以肉鸭胸肉和腿肉为研究对象,研究宰前电击晕对肉鸭屠宰品质的影响,以p H值(30 min和24 h)、肉色、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电击处理对肉鸭的胸肉影响较大,使胸肉的p H值降低(p0.05),L*值增大(p0.05),加压失水率(p0.05)和蒸煮损失率(p0.05)减小,剪切力值增加(p0.05);电击处理使腿肉的p H值降低(p0.05),对腿肉肉色、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值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紫马铃薯全粉添加对马芬蛋糕烘焙损失率、色差、质构性能及感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混合粉的水溶性及持水性有显著差异(p0.05),马芬蛋糕的烘焙损失率在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小于70%时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当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90%时,烘焙损失率差异显著(p0.05)。马芬蛋糕的亮度随着紫马铃薯全粉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马芬蛋糕的硬度随着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在紫马铃薯全粉含量在10%~30%时,其他质构指标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10%和30%获得最高分。综上分析,适宜的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