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玉涛 《山西水利》2008,24(2):35-37
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以及国内外现有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对未来水文模型作了展望,指出了基于RS和GIS的耦舍水文模型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冰雪和冻土的水文物理特性,及其对径流形成过程的作用,是寒区流域产汇流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文章根据北方寒冷地区水文物理及冰雪水文的有关理论,参照国内外非寒区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水箱模型、萨克拉门托模型)的结构,研究建立具有物理基础的概念性寒区流域水文模型。  相似文献   

3.
水文系统模型在大流域汇流演进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流域汇流水语言演进计算当中应用系统模型(TLR、CLS、LPM等)较之概念性模型具有使用资料少,求解简便,可用严格的数字方法优化出多个输入的脉冲响应,其输入可为流域内的降雨,上游流量过程,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安康流域汇流演进计算采用(CLS,LPM,TLR)系统模型对洪水及径流进行了模拟,较好地处理了分散入流及响应函数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比较客观地描述实际水文过程,但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这一特点为地理信息系统(G IS)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可能,反过来又推动水文模型的发展。目前,基于G IS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已成为水文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优越性,综述了G IS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中的应用及二者集成方式研究与应用的进展,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上两式中 Q(t)为地下水出流量,[L]~3[T]~(-1);L为流域宽度,[L];q为单位度宽上对地下水瞬时补给的强度,[L]~2[T]~(-1);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K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L][T]~(-1);h为含水层的平均水深,[L];π=3.14159…;t为时间。参数J显然也具有时间因次。  相似文献   

6.
流域水文模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产汇流理论及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思路及优点.对现有模型在模型结构、资料需求及水文时空尺度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流域水文模型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将成为水文模型发展的新趋势,在模型建立的物理基础、资料获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会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论流域水文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流域水文模型结构和参数的水文学基础、物理上的耦合关系,以及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本质区别,讨论了2种模型解算方法的特点,以及在参数率定中产生异参同效的原因和减少异参同效影响的措施;提出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模型验证和相互比较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流域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京  马金锋  马梅 《人民黄河》2022,(7):30-36+43
流域水文模型不确定性显著影响模拟结果的精度,科学分析流域水文模型的不确定性是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流域水污染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确定性的分类,着重对近年来流域水文模型在输入数据、参数以及结构方面的不确定性研究进行总结,概述每种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影响,并从降低流域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的角度展望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1)空间输入数据具有尺度效应,应权衡好模型尺度与计算量、精度的矛盾;(2)优化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高降水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度;(3)探究参数动态变化和空间异质性对参数组合的影响;(4)推动并行和集群等高算力手段在多模型耦合模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的水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焦点 ,而流域水文模型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总结了黄河流域产汇流及水文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展望黄河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继续探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径流形成的物理机制 ,另一方面研制建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构造数字黄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亚流域划分对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持,选择黄河下游支流洛河卢氏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在不同的亚流域划分数量条件下进行流域产流和产沙模拟,进而分析亚流域划分对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流量随亚流域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变化幅度较小;产沙量随亚流域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变化幅度较大;(2)存在一个亚流域划分水平,当超过此水平时亚流域数量的变化对产流量和产沙量几乎没有影响。根据计算流域产沙量的MUSLE方程,分析了由于亚流域划分数量变化对流域产沙的影响,发现在研究区内其主要原因为MUSLE中径流项对亚流域划分数量变化的响应,其次是土壤可蚀性因子、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和地形因子参数值的统计变化。  相似文献   

12.
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胡和平  田富强 《水利学报》2007,38(5):511-517
在计算机、空间观测等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下,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目前己成为流域水文模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一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促进了物理性水文模型的研究,同时也使它成为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活跃领域。传统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以数值求解控制水流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组为基本手段,存在模型应用尺度和方程适用尺度不匹配的尺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同时也构成了当代水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目前在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结为3个代表性的发展方向:在物理性和计算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的准物理性水文模型、基于不规则网格的物理性水文模型以及直接在宏观尺度建立数学物理方程的尺度协调的物理性水文模型。  相似文献   

13.
简要分析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方法;在面向对象的GIS水文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水文时空数据模型的时间域表达概念和方式;应用水文时空数据模型显示降雨数据的时空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沂沭河临沂以上流域属于高山区,植被很少,土层较薄,有部分陡峭的山区,很容易发生超渗产流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并在临沂流域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针对大官庄以上流域山丘区和邳苍平原流域对新安江模型进行了率定并对2000年洪水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型产汇流机理,分析对比水文模型适用性,建立考虑气候特征、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流域水文模型识别的指标体系,并以辽宁东部各中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气候特征,将新安江模型、大伙房模型和TOPMODEL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流域面积/主河道长度、河道比降、森林覆盖率、地形指数和气候类型作为流域水文模型识别的输入指标,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识别适用于各研究流域洪水模拟的水文模型。洪水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流域水文模型识别指标体系有代表性,所识别的水文模型可很好地反映流域的产汇流特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泥沙模型为研究流域产流产沙及在河道中的汇流、输移过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针对岷江上游镇江关流域土壤易受降雨侵蚀的问题,采用水沙耦合的流域分布式水文综合模型,对该流域1990年后典型年的径流及泥沙侵蚀输移过程进了数值模拟,并结合镇江关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成果令人满意.分析表明,近年来岷江上游地区的年径流和输沙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后者下降速率更快,说明泥沙侵蚀输移与径流相比对流域环境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应注重坡面治理.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北山水库流域地表水资源,选用SWAT软件构建了该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基于2016-2018年实测水文数据以及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数据,完成了对北山水库流域的SWAT模型构建,利用SWATCUP软件对参数进行率定及敏感性分析,选取决定系数(R~2)、纳什效率系数(NSE)、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RE)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模型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北山水库月蓄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均达到0.89,NSE分别达到0.88与0.85,MARE分别为5.04%与4.23%,RMSE分别为1.15×10~6 m~3与0.90×10~6 m~3,由此表明该模型能近似反映研究区的径流变化特征,展示了SWAT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此外,基于验证的水文模型对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该区径流模拟最为显著的两个参数是浅层地下水回归流阈值和径流曲线数。  相似文献   

18.
凭借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降雨空间分布和下垫面空间变异性的优势,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考虑降雨空间分布和下垫面空间变异性对流域产汇流影响的计算方法,即单元嵌套网格剖分流域的方法。通过引入网格水滴的概念揭示了流域瞬时单位线的物理本质,对由RodriguezIturbe和Valdes所提出R-V地貌瞬时单位线理论进行补充,分析了等流时线法和单位线法的局限性,提出的单元嵌套网格产汇理论既克服了等流时线法和单位线法的缺点,也吸取了它们的优点,为在大数据支撑下统一等流时线和单位线法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