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2.
固态发酵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价为指标,研究了光照、温度、金属离子、螯合剂及抗氧化剂对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利于保持红曲样品的色价的光照条件顺序为,避光条件>紫外线>漫射光>日光;在综合因素作用下,常温、0.02%的Mg2+及0.02%的螯合剂EDTA有利于红曲色素色价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4.
5.
6.
探索了以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可行性。从5种不同原料中筛选出豆渣为产红曲色素的最适固态发酵基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法得出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基质初始含水量50%、甘油6%、NaNO_30. 04%、KH_2PO_40. 3%、MgSO_40. 2%、抗坏血酸2. 2%,最佳培养条件为湿度60%~65%、接种量8%、30℃培养12 d,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含量为(6. 03±0. 11) mg/g。研究认为,以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可行,可实现豆渣的高值化发酵再利用。 相似文献
7.
流加糖培养提高红曲色素发酵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流加糖发酵红曲色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总糖浓度为5%时,以3%初糖开始发酵至48小时、60小时时,分别流加1%的糖。流加发酵组的色素浓度比非流加发酵组的色素浓度增加23.5%。 相似文献
8.
红曲色素高产菌株发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MF107菌株在其合适发酵产色培养基中的发酵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可明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耗糖及菌体生长期,此阶段pH值从5.5降为4.6,产色量占总色素产量的15.6%,第二阶段为稳定产包期,产色均匀而稳定,最终摇瓶色价可达410.04U/ml,pH值从4.6上升至8.4,但菌体生长及耗糖都及其缓慢。第三阶段,色素产量、菌体干重、pH值都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以红曲菌固态发酵大米产高色价红曲米的3个关键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水分含量、培养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自变量,以红曲米色价和桔霉素含量为响应值,对上述3个关键培养条件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了探讨与优化.通过对红曲色素的色价曲面方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水分含量、培养温度、发酵时间分别为37.33%、27.62℃和13.89 d时,红曲菌IFFI05032产红曲米色价的最大预测值为3577.37 U/g.为得到在色价较高时桔霉素相对含量最低,通过对色价拟合方程和桔霉素拟合方程的联合求解获得了色价和桔霉素含量分别为2945.32 U/g、15.60 μg/g的预测值,此时初始水分含量、培养温度和发酵时间分别为38.36%、29.03 ℃和12.40 d.上述预测值不仅被统计学方法所验证,也被验证实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小米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小米为原料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及相关工艺参数的选择。结果表明,优化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小米粉11.0%、麦芽粉2.0%、谷氨酸钠0.4%及少量无机盐;摇瓶发酵工艺条件为:装液量75mL/500mL三角瓶或45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7%~8%,发酵液起始pH5.0,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80h,成熟醪液红曲色价127个单位。 相似文献
11.
为获取能稳定高产莫纳可林K(MK)或红曲色素(MPs)的红曲菌株,以不产桔霉素的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 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氯化锂化学诱变及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分别得到红曲菌11株、2株和3株,对16株诱变菌进行复筛和遗传稳 定性试验研究,得到4株产MPs或MK能力提高且遗传稳定性较好的诱变菌株。 其中诱变菌株ZWS5产MPs总色价为1 476.25 U/g,与出 发菌株MS-1相比产MPs能力提高了23.36%;诱变菌株ZWN2、LHL1和FH2的MK产量分别为7.34 mg/g、7.03 mg/g、和7.16 mg/g,比出发 菌株MS-1产MK能力分别提高了27.65%、22.26%和24.52%。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色素产生菌紫色红曲菌M5(Monascus purpureus)为出发菌株,运用N+离子束注入对其进行诱变选育,当诱变的能量为10keV,剂量为1.56×1015ions/cm2时,致死率为71.2%,经平板分离纯化和摇瓶筛选,获得一株突菌株M532,其液态发酵摇瓶的红色素达336U/mL,黄色素达321U/mL,相比于原菌株提高了121%,经多次传代稳定性试验证明其发酵传代稳定性良好;在5L的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实验,红色素的产量为238U/mL,黄色素为224U/mL.以大米作培养基,其固态发酵的红色素产量达到7620U/g,黄色素达6590U/g.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提高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FM-4000的红色素色价,采用优化种龄和接种量的方法,探索了分批补料发酵基质对红色素色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种龄为6 h二级种子液,接种量10%(V/V),在发酵48 h时补加20 g/L黄豆粉,在发酵84 h时补加0.5 mol/L氨水,在发酵96 h时补加60 g/L米粉。在此工艺条件下,摇瓶发酵红曲菌FM-4000的红色素色价达到135.61 U/mL,相对初始摇瓶红曲菌FM-4000的红色素色价提高了37.25%;在5 L发酵罐中对红曲菌FM-4000进行分批补料发酵培养,红色素色价可达145 U/mL。 相似文献
17.
该实验旨在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红曲黄色素的产量。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了1株产黄色素的菌株sjs-6,以此为试验菌株,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Mg2+添加量、初始pH、培养温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液质联用、核磁共振检测该红曲黄色素中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当麦芽糖80 g/L,(NH4)2SO410 g/L,MgSO41. 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 0,30℃下恒温培养时黄色素的色价最高,可达508. 61 U/mL,是未优化前的1. 52倍。经分析鉴定,该红曲黄色素中的主要成分为红曲素Monascin,纯度为97%。该研究为天然红曲黄色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以高产诱变株紫红曲霉M144为出发菌株,以红色价和色调为指标,对液态发酵生产红曲红色素的培养基进行响应面法优化。首先采用析因实验设计确定液态发酵生产红曲红色素的红色价和色调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粉和豆粕粉是红色价的主要影响因子,玉米粉和MgSO4·7H2O是色调的主要影响因子,最优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4.52%,豆粕粉2.32%,MESO4·7H201.55%,K2HPO4·3H2O0.10%。在此条件下,红曲红色素的红色价为280.27U/mL,色调为1.09,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64.86%和10.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