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以彭辉导演的纪录片《平衡》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影片叙事中呈现出来的、深刻的人文情怀,从创作者角度探究纪录片是如何重构人文精神的,得出纪录片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是需要建立在创作者的人文情怀之上的。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中越建交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一文中所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和越南故事,让中越友好扎根人民心间、代代薪火相传".作为中国周边主要邻国之一,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历史相系,文化相近,利害相关,是中国周边传播的首要阵地,更是周边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由中越两国合拍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赵婷婷 《西部广播电视》2023,(9):144-146+165
在美食纪录片中,空间场域既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开放的。《去你家吃饭好吗》通过嘉宾邀请友人来故乡或者工作的地方吃饭和体验,为受众带来关于家宴、家人、家乡的故事。本文从美食纪录片空间的角度,探讨其中的自然地理空间、想象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构建,并论述新媒体情境下如何与受众共情以及实现价值传播。  相似文献   

4.
电视传媒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早已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艺术种类.通过电视传媒,艺术以一种更为通俗、常见的方式传达给各阶层的受众.虽然大部分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通俗性,但其中也不乏通俗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节目,电视纪录片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笔者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探究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并在该片的真实性基础上解读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彭静  杨润忠  杨建安 《电视技术》2021,45(12):20-23
现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遗题材纪录片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了丰富的叙事维度与视听构建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路径作用.随着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日渐衰落,继承、传播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通过传播学角度研究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构建艺术,借助视听语言艺术保留、传承非遗文化,成为当前学术领域探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以大型系列纪录片《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影像录》为例,分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概念与发展状况,分别从拍摄角度、视听语言等方面剖析新媒体时代非遗题材纪录片中的视听构建艺术,以期促进国内非遗题材纪录片在创新发展与传承中国文化内涵中体现出相应的发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发展对内容的生产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但是还有书籍》这部首发于哔哩哔哩的网络人文纪录片为例,分析其潜在的人文关怀、价值表达、创作手法和叙事策略,以及该片所蕴含的动态化、人文化、诗意化的表达,目的是通过对该纪录片的剖析,为新媒体时代网络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提供新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策略,并力图从对传统书籍影像化展现的分析唤起大众对纸质书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2017年是文化艺术类节目百花齐放的一年,继年初大火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有着"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之称的《国家宝藏》杀出重围,引爆社交媒体。该节目一经播出,便成为一档现象级节目,原属小众的文博探索,却尤其深受年轻人喜爱,与当代的新新人类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本文拟在参与式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其产生和发展现状,主要制作形式与内核以及其中出现的媒介融合加以分析,试图寻找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8年的优秀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为例,分析了《西南联大》之所以成功的几个原因,首先,叙事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日记、口述片段、历史影像资料的合理使用既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又具有感染力;第二,叙事策略的标新立异,横向叙事与纵向叙事有机结合,宏大叙事与微末叙事的有机结合,使得纪录片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心理特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技术的迭代更新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成为纪录片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依托于各大视频平台的网生纪录片精准定位,转变语态,呈现出多元化与年轻化的样态,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欢迎,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下纪录片行业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文以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为例,结合平台特点,从内容、叙事、制作及传播四个方面,对新媒体背景下网生纪录片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题材纪录片里,历史战争题材纪录片历来是一种重要的类型,且在数置和质量上都有较好的表现.从观众群体而言,因为内容的特殊性,历史战争题材纪录片的观众主要以高学历的男性群体为主.纪录片《冲天》则打破这一局面,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在历史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赢得了女性观众的喜爱,进而扩大了历史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文章主要以纪录片《冲天》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女性主义视角下历史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之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与以往电视纪录片有所不同,《辉煌中国》不再单纯地以传统的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作为衡量自身的“试金石”,而是主动出击,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用实际行动引起关注,通过主流渠道传播中国巨变,塑造中国形象,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本文以电视政论片《辉煌中国》的内容众筹、传播渠道、文化形象的影像构建三大亮点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以此探讨作为小众审美产物的电视纪录片的创新活力与出路。  相似文献   

12.
13.
在短视频的冲击下,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发生了变化.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就是其创作形式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在秉承纪实的基础上借助独特的视角构建诗意化的影像表达,力求在"记录真实"的同时融合多方媒体平台、多方互动寻求观众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国产人文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新媒体环境下的国产人文纪录片也逐渐开始走向大众化。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叙事策略与传播策略,旨在为其他国产人文纪录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联合上海广电纪录片中心,bilibili出品,在全网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这是人文纪录片史上一次重大的创新,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取得巨大成功,这是一部具有温度的纪录片,该片记录平凡故事中最不平凡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独特创新之处,解读该片独特的选题视角。  相似文献   

16.
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美食题材纪录片已成为国内一种重要的纪录片类型。该类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不仅是凝聚民族情感的样本,在对外传播实践上也具有重要价值,成为西方观照中国的切入点之一。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法,对《风味人间》系列纪录片所表征的空间进行考察。在实体空间层面,《风味人间》通过刻画中国城乡空间的融合与对立,表达出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忧思;在想象空间层面,该纪录片通过方言和人物这两大感官要素,为观众塑造了基于地方符号的情感空间;在意义空间层面,基于该纪录片的网生特性,观者与创作者通力打造出弹幕主客互动空间,实现意义的延伸和流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小康江南》纪录片同期录音工作为例,介绍了环绕声录音技术应用和艺术设计,以及工作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主旋律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平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市场娱乐需求成为主旋律纪录片面临的首要问题。《守护解放西》作为一档警务纪实题材的主旋律纪录片,在题材类型、叙事手法、传播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实现了主流价值传播与市场媒介语态的高度融合,收获了较高的播放量和节目评价,为主旋律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范本。基于此,本文以《守护解放西》为例,分析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表达和价值传递。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众多名家争论不绝,一般用“非虚构”(non-fiction)笼统地进行界定.尽管关于纪录片有多重的定义和表述,但在中国,真实性和纪实性一直被视为是电视纪录片的两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俗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独特的镜头语言真实记录民间文化,一方面,可以完整保留人类生存生活的遗迹;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兴盛可以使我国传统文化更有力地抵御外来文化入侵。本文主要以民俗题材纪录片《我要上村晚》为例,从空间的象征性、叙事线索的挖掘、人物的选择、音乐的使用、画面的建构五个维度探讨民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以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