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美国肉类协会(AMI)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发酵香肠生产时间和温度进行的限定,设计正交实验,对影响发酵香肠生产的3个主要因素(菌种比例、GDL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进行讨论.并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确定发酵香肠生产最佳配方为发酵剂(5:1),GDL(1.2%),GLC(0.6%).按最佳配方生产的产品亚硝酸盐残留为7.13 mg/L,符合国家对肠制品亚硝酸盐残留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蔬菜腌渍发酵中亚硝酸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腌制贮藏蔬菜具有悠久的历史,亚硝酸盐在蔬菜腌渍过程的形成是影响腌渍菜品质的重要因素。对蔬菜腌渍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形成、消长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3.
以新鲜的豆角为原料,采用自然湿法发酵、自然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纯种干法发酵4种发酵方法制作酸豆角,测定在发酵过程中,酸豆角中的pH值、总酸、还原糖、总糖、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4种不同发酵工艺对酸豆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种湿法发酵对酸豆角品质的效果最佳,对还原糖、总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提高了发酵速度,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为1.44 mg/kg,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为0.011 5 mg/kg,较其他发酵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蔬菜乳酸菌腌渍发酵过程亚硝酸盐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蔬菜腌渍发酵过程中添加乳酸菌纯培养液对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能降低蔬菜腌渍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4组乳酸菌腌渍发酵实验中,接种混合菌种(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1)对蔬菜湿腌发酵时菜料和菜汤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效果最佳,接种植物乳杆菌对蔬菜干腌发酵时菜料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2):100-105
目的:探究发酵香肠益生菌降亚硝酸盐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市面销售的牛肉为原料,以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成的混合菌剂为香肠发酵菌,在香肠发酵过程中添加一定量亚硝酸盐,以亚硝酸盐降解率和香肠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验证性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发酵剂接种量为7%,发酵温度为25℃,发酵时间为24h时,亚硝酸盐降解率比较高,香肠品质最好。结论:发酵温度应在30℃以内。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降解率越高,但温度高,发酵时间长会影响香肠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6.
7.
鱼露的风味及快速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了鱼露及鱼露加工生产的基本情况,从风味以及快速发酵工艺二个方面说明鱼露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对鱼露中所含挥发性成份和非挥性成份风味成份的分析研究情况,指出快速发酵工艺给鱼露风味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艳群 《国际造纸》2004,23(4):33-36
近年来,纸张涂布技术的发展主要局限在改善现有的涂布工艺以及涂料的配方上。不过,像喷雾涂布和幕帘涂布这样的非接触式涂布系统却一直显示着其良好的发展趋势。由于纸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涂布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这种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巨大的。涂布在成本上必须是经济的,同时又能实现纤维配比最  相似文献   

9.
蔬菜腌渍发酵乳酸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筛出了适合生产发酵蔬菜的SⅠ 、LI、M5、M8、M4 五株乳酸菌 ,以不同组合发酵蔬菜 ,确定出最佳的发酵菌剂为 2株乳酸杆菌LⅠ 、M8和 2株乳酸球菌M5、SI 按 1∶1∶1∶1组合。在实验条件下 ,接种该发酵菌剂M5M8SILI( 1∶1∶1∶1 )的蔬菜 ,发酵速度快 ,生产出的酸白菜口感适合 (总酸为 0 83%) ,菜色正常 ,特别是在发酵期间未检测出亚硝酸盐 ,菜中也无亚硝酸盐残留。  相似文献   

10.
葡萄糖氧化酶的发酵生产与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糖氧化酶是酶应用技术领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酶,作为国家允许使用的酶制剂之一,它在食品、医药、饲料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简要介绍了葡萄糖氧化酶及两种菌种的葡萄糖氧化酶的发酵生产,对发酵工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浸泡发酵对米粉体系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动态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手段探讨了浸泡发酵对米粉体系理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泡发酵后的米粉体系凝胶强度和弹性组分增加。由于浸泡发酵使米粉体系可溶性物质减少,浸泡发酵后的米粉凝胶体系回生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从绿豆预加工角度出发,较系统地研究了绿豆浸泡过程。结果表明,与低温浸泡相比,高温浸泡可以加速绿豆吸水速率,但最大吸水率明显更低,因此从最大吸水率角度考虑,绿豆宜采用低温浸泡,即浸泡温度不超过40℃;无论从最大吸水率还是从微量元素流失角度考虑,高温浸泡不可取,热烫工序也没有必要。建立了绿豆在20~40℃时的吸水动力学模型,在实验条件下,对模型吸水进程进行拟合所得的总体样本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豆角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干豆角为原料,添加适量的新鲜红辣椒一同发酵,研究干豆角的含水量及干豆角与辣椒的配比与其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游离氨基酸和VC含量的变化关系,并对不同样品进行动态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干豆角腌制30d以后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含量接近0;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含量在3.4%~4.0%;同时,感官得分高。干豆角的含水量以15%为宜,干豆角与新鲜红辣椒的比例以1∶3最优。  相似文献   

14.
张志伟 《食品科技》2007,(12):118-120
从微生物、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食盐含量、酸价和过氧化值等方面分析了小色拉米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变化,此外还比较了发酵前后产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发现发酵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了94%。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以泡菜母水作引子的蔬菜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并对泡菜质量控制和泡菜中功能性细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采集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的样品,提取基因组,PCR扩增16S r RNA的V3+V4区并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发酵不同时间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以老坛水作引子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启动时魏斯氏菌属可达到74.5%,而之后则在10%左右,取而代之成为优势菌的是乳杆菌属,含量达到80%85%。说明泡菜发酵中启动菌为魏斯氏菌属,发酵的关键菌为乳杆菌属,同时表明四川泡菜是优良的微生物资源,可用于魏斯氏菌属,乳杆菌属,乳球菌属,片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益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相似文献   

16.
芥菜传统腌制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菜腌制发酵后独具辛辣味,食用发酵芥菜有益人体健康,可预防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这些功效均与腌制发酵工艺密切相关。然而传统腌制发酵工艺会导致芥菜的营养成分流失、产品品质降低、有害物质积累,因此,改进和优化传统工艺对于发酵芥菜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介绍了芥菜传统腌制发酵机制、分析了传统腌制发酵工艺存在的缺陷,从发酵方式、食品脆度和亚硝酸盐积累3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芥菜传统腌制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创新发展方向与前景,旨在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设计了豆浆液态无盐发酵制取酱油的新工艺。在实验室的条件下采用摇床和通气的方法进行培养,对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培养时间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浸泡工艺包括温度-时间、微波、酸碱溶液、低浓度乙醇、酶对稻谷吸水率的影响,结合蒸谷米外观品质及米饭质构分析,筛选有效的快速浸泡工艺。结果表明,在稻谷∶水为1∶1(g/mL)、温度60~70℃、浸泡4~5 h时,便达到浸泡工艺要求,吸水率达到30%;能显著提高稻谷吸水率的方法是质量比5%的纤维素酶浸泡4 h,吸水率达30.07%;能显著缩短浸泡时间方法是5 min、700 W微波浸泡,吸水率为31.69%。且2种浸泡工艺对蒸谷米的外观品质和米饭质构无不良影响,有望作为蒸谷米快速浸泡工艺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营养越发的重视。发酵蔬菜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制品,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该文综述了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蔬菜中硝酸盐剩余的问题;分析了常规接种技术发酵蔬菜硝酸盐大量剩余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理想的发酵工艺,以期进一步提高发酵蔬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浸泡工艺对糙米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籼稻为原料,研究了其糙米的浸泡工艺对其发芽率的影响。浸泡工艺因素选取用水量、浸泡温度、浸泡时间以及浸泡液添加剂。结果表明,浸泡时用水量为糙米质量的8倍以上适宜糙米发芽,吸水率在24%~29%;适宜发芽的浸泡温度和时间组合分别为35℃浸泡6h,30℃浸泡8h;浸泡温度与时间组合在30℃浸泡8~10h,此时发芽率最高;在浸泡液中添加赤霉素或Ca2+,当浸泡液中赤霉素浓度为0.1mmol/L时,糙米发芽率最高;当浸泡液中Ca2+浓度为1.0mmol/L时,糙米发芽率最高。同时还测定了糙米和发芽糙米中主要物质还原糖、总糖、蛋白质、γ-氨基丁酸含量,并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