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群体面对出示健康码、移动电子支付等状况时,通常很难得心应手的应用.这体现出老年人在新媒体视域下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本文针对新媒体媒体视阈下,老年群体使用新媒体时的面临的衰老和认知障碍、新媒体使用技能缺失及缺乏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动力和过于注重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从子代数字反哺、朋辈影响支持、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2.
3.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严酷的方式体现出来,马太效应更为明显。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存在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人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互联网的负面问题也随着发展日益凸显,由于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的信息解码能力的差异等,造成了信息接受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形成“数字鸿沟”。与此同时,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数字鸿沟日益显现,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老年数字鸿沟。在以人为本的数字包容时代下,国家、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应共同发力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社会红利的共享。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与视野狭窄,信息能力弱且分布不均,信息道德水平普遍偏低等造成他们的信息素养低下,影响其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竞争力。高校应从树立正确学习观与教育观,优化课题设置,改进教育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好教育这座能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作用,促进数字鸿沟的缩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化服务的浪潮席卷而来,给大多数年轻人开便利之门的同时也给远离网络生活的老年人关上了一扇窗,导致他们成为了数字科技时代的难民.而年轻人作为信息社会的原住民,首当其冲的考验就是如何面对沉默的银发群体.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数字化撞上老龄化产生巨大的数...  相似文献   

7.
范昕  姚春华 《现代电信科技》2009,39(6):25-28,54
文章在简要介绍了普遍服务理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近年来中国在农村通信建设上的成果以及经验。并提出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会带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促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本文从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入手,重点探究数字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提出科学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旨在促进数字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如何应对数字鸿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进一步拉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不发达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距,这必然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是一个与全球经济同样快速发展着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全球信息革命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了。因此,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艰巨任务。一、触目惊心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时代,拥有工具的人以及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它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网络技…  相似文献   

10.
电视科普栏目是我国公民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国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越来越多信息化手段在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为电视科普提供了较多优势条件。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电视科普栏目却表现出媒介融合度低、节目形态与信息化关联弱和受众定位缺乏细分化等不足,深深制约着我国电视科普栏目的发展。本文采用实地调研、访谈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度剖析国内外优秀电视科普栏目的创新发展模式,期待能够为我国电视科普栏目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日新月异,但数字鸿沟问题带来新的贫富差距。当我们随意地享受网络方便快捷的同时,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在数字鸿沟中不能自拔。教育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我国的高校分布较广、拥有众多的信息技术优秀人才,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愈发体现出他们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交融发展增加了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难度,我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成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过程中的鸿沟。如何弥合老年数字鸿沟,让更多农村老年群体享受到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是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双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数字鸿沟理论分析农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弥合农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特征的互联网+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出现了数字鸿沟并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数字鸿沟的出现导致了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成为制约我国新型电子政府发展的巨大障碍。那么如何缩小数字鸿沟,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的在线服务,实现信息公平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在数字鸿沟视域下,为建设新型的电子政府、创新电子政府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沈林兴  刘英 《科普研究》2011,(Z1):66-70
电脑等数字化物件及其网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其深远的影响力源于将现实世界蕴涵的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以数字0和1的组合来表示信息),并经过快速广泛的传播,形成虚拟世界。正是由于数字化以及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导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种种特征。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比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模拟化的抽象世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促使现实世界发生更深刻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求真欲,对科普有更高的要求。数字科普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必将成为科普的主流。传统科普也将与数字科普相配合而呈现崭新的面貌,在许多场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林兴  刘英 《科普研究》2011,6(7):66-70
电脑等数字化物件及其网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其深远的影响力源于将现实世界蕴涵的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以数字0和1的组合来表示信息),并经过快速广泛的传播,形成虚拟世界。正是由于数字化以及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导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种种特征。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比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模拟化的抽象世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促使现实世界发生更深刻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求真欲,对科普有更高的要求。数字科普由于其突出的优势,必将成为科普的主流。传统科普也将与数字科普相配合而呈现崭新的面貌,在许多场合发挥不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息化问题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研究如今倍受关注,而农村信息化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程度,如何认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的信息现状、信息化的程度以及城乡之间的信息差异,并提出了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勤 《科普研究》2011,6(4):32-38
深刻分析探讨了中国数字科普作品中存在的一系列共性问题,如内容缺乏创新、呈现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媒体应用不得体”、内链不足、外链不广、知识体系不完整:等等。“明确指出,转变数字科普观念是目前出版格局下数字。出版产业需要解决的重j菹问题之一。同时从标准化闼题、一配图问题选题问题等多角度出发,给出了切实转变观念的诸多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贫富分化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伴随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加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差距在信息时代的客观反映,数字鸿沟日益引起全球关注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9.
张彬  陈双  马雯 《中国通信》2010,7(1):124-130
通过对已有关于数字鸿沟综合指标体系、测度模型和结构模型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归纳和演绎,本文确定了适合测度我国区域数字鸿沟涵盖技术、经济、政府、教育、社会5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评分,计算判断矩阵,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赋予了权重。在采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2-2007年共6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值化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既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处理又保留其变异程度信息,根据计算出的各年数字鸿沟指数值和排名,对我国区域数字鸿沟进行了静态分析。进一步结合平均差分析法分析数字鸿沟历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动态测度。论文创新性地解决了难以量化的数字鸿沟综合指标随时间变化所呈现的差距变化真实水平的量化问题。论文最后还分析了数字鸿沟的分布情况和成因,提出了缩小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资产是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开展的物质基础,基于数字校园背景,开展高校资产的信息管理,能实现资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在阐述数字校园内涵及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并从数字校园建设角度出发,指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测量,期望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