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台成为我国首个“太阳能建筑城” 2008年10月25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将“太阳能建筑城”牌匾授予邢台市,该市由此成为我国首个“太阳能建筑城”。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性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务之急。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是今后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研究、开发太阳能建筑,而我国由于政策、技术、资金等原因,以前在这方面一直是个“盲点”。  相似文献   

3.
马燕  陈华 《新型建筑材料》2012,39(12):33-36
随着常规能源的枯竭,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建筑能耗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将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有机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将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方案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使建筑成为像植物一样沐浴在阳光下的生命体,利用太阳能及其他能源来满足其自身运转,又不对外界环境产生污染。以此为创作出发点,通过对建筑各部分构件及室内外环境的研究与设计,营造一个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多种能源,既节能环保又舒适的绿色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建筑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绿色能源代替常规能源是当前能源利用的开发热点,太阳能利用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技术之一,介绍国内外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并提出加快发展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殷颖迪  任乃鑫 《建筑节能》2007,35(10):42-45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能源.当前太阳能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就是在建筑中的利用.现代城市建筑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技术热点.针对我国目前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可期待的、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而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又是现阶段太阳能应用最具发展潜力的实用领域。 随着世界太阳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严格意义上的太阳能建筑,应能利用太阳能满足房屋居住者舒适水平和使用功能所需的大部分能源供应,即达到太阳能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而现阶段我国只能做到太阳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2007,35(6):53-53
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日前在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7济南太阳能利用大会”上表示,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范化应用。这是我国政府举办的第一次太阳能利用会议,目的在于加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交流,促进太阳能热利用的国际合作,推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3号主席令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加快发展,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推广,已成为国家“十一五”乃至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内容。在提出国家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框架的同时,也要求“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规范”,为该法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2005年12月5日,建设部以第394号公告发布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编号为GB50364—2005),自2006年1月1日实施。《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标;隹。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必将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从建筑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与安装、验收方面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标准的的发布实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促进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高效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召开的世界太阳能大会认为.当代世界太阳能科技发展有两大基本趋势.一是光电与光热结合;二是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是绿色能源和新建筑理念两大革命的交汇点,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都予以了充分重视。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太阳能年辐照总量每平方米超过5000兆焦耳.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若将全国太阳能年辐照总量的1%转化为可利用能源,就能满足我国全部的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11.
林期 《建筑创作》2008,(11):20-20
10月25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将“太阳能建筑城”牌匾授予邢台市。邢台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太阳能建筑城”城市。这标志着邢台市太阳能综合利用步入了新的阶段,并为全国各地推广太阳能在建筑中的综合应用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2.
陈兰武 《门窗》2010,(11):14-23
本文从太阳能改变生活,让建筑和太阳能融合起来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建筑在门窗幕墙业中的应用,建筑门窗幕墙用光伏组件,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的问题与对策以及光伏建筑门窗的日渐平民化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特别是建筑玻璃幕墙光伏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为实现进一步的节能减排,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大趋势。其中,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无疑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惠婷  宋秋 《建筑》2003,(5):58-60
太阳能建筑在我国农村已有几十年的成功应用经验,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极其显著。如何将太阳能建筑应用于城市居民住宅楼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常规能源,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太阳能建筑技术在城市住宅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绿色生态建筑中可应用的太阳能技术(1)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绿色生态建筑中需要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贮量最大的绿色能源之一。因此 ,太阳能的应用在绿色生态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我国太阳能资源及我国太阳能应用技术现状等方面入手 ,着重介绍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建筑中可采用的太阳能技术 ,并对不同的应用形式做了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作为地球上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前太阳能应用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就是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结合金华地区自然气候和地理区位特点,分析了目前金华地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金华地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可期待的、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而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又是现阶段太阳能应用最具发展潜力的实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传统能源人均数量稀少,但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有专家估算,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在楼盘中的利用率平均只有1%,而通过太阳能热水器产生的热水完全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和采暖,因此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太阳能对耗能大户的建筑来讲,无疑是一剂节能的良药。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2006年被列为建设部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城市以来,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建成国内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项目;先后建设54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政府建设项目带头采用可再生能源,十二层以下住宅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市太阳能热水建筑应用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2009年成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计划2012年前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712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筑》2005,(5):91-91
竞赛宗旨:中国是常规能源匮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目益高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开始威胁到国家安全。民用建筑是能耗的大户普及与推广太阳能建筑将有力推动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走上开源节流之路创造舒适、环保的人居环境。本次竞赛将在我国现有太阳能建筑理念及产品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概念产品或设计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太阳能建筑设计方案通过评委会的认真评审将优秀作品转化为建筑或部件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李俊 《住宅产业》2014,(11):123-128
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耗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设领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利用洁净能源是当务之急。我国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的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针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发电的应用,本文就华源集团库尔勒圣地欣城项目光电建筑发电系统在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