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使用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追踪和分析1410号台风"麦德姆"在三明市引发的暴雨过程,探究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对三明市有明显的降雨影响,无大风影响;强降雨出现在台风东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暴雨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结构及整层的正涡度均为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台风云系螺旋特征明显,螺旋云带中有多个中尺度云团活动;台风降雨的雷达回波较均匀,表现为积云混合云回波的特征,垂直高度在6 km以下,无明显的强中心。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三明全市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在暴雨发生期间配置十分有利,水汽条件充足,暖湿气流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层结不稳定,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中尺度雨团活动频繁。武夷山脉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迪 《人民长江》2012,(Z1):87-89,131
为了减少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的各种损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11年"6.18"武汉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结构,物理量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解析了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有关结论可为提高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早晨平远泗水镇的局地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以及深厚的上升运动构成了此次大暴雨的动力条件。低层充足的水汽输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从云图分析来看,强度强、范围小、停滞少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了此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从雷达资料分析,此次暴雨具有明显热带暖云对流特征的降水系统,质心位置较低,中低对流层靠近地面降水效率很高。另外,喇叭口的地形加剧了局地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 1.0゜×1.0゜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15年7月22日连城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南海海面上热带辐合带云系北抬引起的;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和抬升动力条件,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列车效应导致连城县城附近长历时的强降水过程;特大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环流发展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增幅作用非常显著。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比强降水过程提前2-3 h出现,可以对未来强降水发生提供预报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艳芳  胡迪  阎雍 《人民长江》2009,40(13):45-47
为了研究“8503”武汉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低空切变和地面弱冷锋的相互配合而生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暴雨区上空具有同向双圈垂直环流结构特征。MCS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显示出对流风暴云特点,MCS的中高层具有类似于热带气旋一样的暖心结构特征。根据湿位涡守恒和倾斜位涡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不稳定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条件,条件对称不稳定是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0°×1.0°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比分析龙岩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南支槽活跃,低层有东南急流和西南急流向福建输送充沛水汽,且低空急流强度为冬季罕见。两次暴雨落区均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相对应,但水汽辐合垂直伸展高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导致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的不同。暴雨均发生在θse陡立的高能高湿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和强上升运动区域中。两次暴雨过程云团的发展旺盛程度及垂直伸展高度不同是造成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次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均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速度图上低层均有东南急流、中高层有西南急流;降水期间风廓线均表现为低层东南风、中高层西南风,当低层转为东北或偏北风时,降水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21,43(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分钟和小时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20年8月3—4日黄河下游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境场、触发机制和中尺度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和冷空气影响是产生大暴雨的有利环境场;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强降雨的直接原因;强降雨第一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高层,是由云体范围大而孤立的MβCS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低层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东南沿海;第二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低层,径向垂直环流的形成使上升运动持续发展,强降雨是由多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的MβCS造成的,TBB(云顶亮温)梯度大,地面辐合线、风切变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降雨量资料、FNL资料与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9月17~18日丹江口水库流域的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东路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与夏季暴雨明显不同,即暴雨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降雨云系以层状云为主,部分时段出现了弱的对流云系,但较夏季要弱的多;中低空暖湿急流一方面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水汽条件,另一方面与低层冷空气在丹江口水库流域形成了较强的锋区,暴雨发生在锋区中水汽辐合较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1年5月31日发生在特克斯县北部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雷达降水估测分析,估测的降水总量与实际情况仍然存在偏差,但多普勒雷达降水回波强度变化、回波总面积、强回波面积与过程降水量大小的吻合较好,对这次降水过程具有灾后评估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闪电和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0年5月18—19日我省中北部出现的较大范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及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地面冷空气入侵触发了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降温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区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地面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对此次过程有明显的特征反应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了罕见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了解此次极端暴雨的成因,提高极端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河南省气象站降水资料、GPM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F亮温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处在“西低东高”环流背景下,高低空分别受到高压脊、异常偏强的副高与台风“烟花”、低涡、黄淮气旋等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综合影响。“烟花”与副高相互作用增强了东南气流及其水汽输送,在低涡、黄淮气旋和喇叭口地形作用下形成强烈辐合,多个近似圆形、200 km左右的β中尺度系统加强发展与豫南多个γ-β新生对流单体的合并加强是导致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时段对应正压项MPV1和MPV2均为负值中心,湿位涡、相当位温及中低层能量锋汇集区域可对局地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牛立强  周炫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9):46-48,60
文中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2日至4日尼尔基流域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尼尔基流域暴雨过程主要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影响天气系统为东北冷涡和地面蒙古气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700 hPa以下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为850 hPa偏南气流将水汽从渤海和黄海一带源源不断地向尼尔基流域输送.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2016年01号台风"尼伯特"登陆后降水分布特征,从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物理量诊断、触发对流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尼伯特"台风登陆后福建产生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主要以台风本体环流降水为主,非对称特点和强对流性质明显,极端降水显著。环流结构完整对称的台风登陆台湾岛后,台风中心西北侧对流发展显著;登陆福建后,暴雨主要出现在台风环流中心及其西北侧,是由有利的动力、热力、水汽条件共同造成的。地面三支不同性质的气流在福建中部沿海汇合,造成冷暖空气在该区域不断交汇,地面冷空气侵入造成强迫抬升,加强台风内螺旋雨带的强对流,加剧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强降水产生。地面风场分布分析发现,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0年6月18日,受高槽东移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泰宁县出现了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强度和造成的灾害为历史罕见。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强风速辐合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另外,泰宁县特殊的地形、地势也是造成局部特大暴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用映射、解析等矢量化方法创建基于GIS的雷达回波强度图,通过搭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信息的GIS应用平台,完成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回波数据统计、降雨强度估算和地物回波鉴别,实现了雷达回波及其降雨信息的电子地图查询,并从量化角度发布乡镇暴雨预警。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2012年4月11-16日福建省龙岩市连续降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4月中旬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低槽后的西北气流携带冷空气南下,与低层强盛的暖湿气流在华南中北部一带频繁交汇,高低空急流均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连续冰雹过程中,三次降雹分别属混合性对流、短历时强降水和冰雹大风天气过程,既有共性也有特性,T-Td_((700 hPa))≤4℃是混合性对流的参考指标。冰雹云回波具有较高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值和VIL值,雹云径向速度存在逆风区或是中尺度气旋,雷达回波特征在临近预报进一步甄别强对流天气类型上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2年7月19 ̄24日淮河流域发生了一场持续性梅雨锋大暴雨,雨带大致呈东西向。最大暴雨中心在驻马店和徐州市附近,安徽消县朔里乡过程雨量达420mm,24小时最大雨量达362mm,1小时最大雨量达102.6mm。本文对这场暴雨的环流背影、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计算了各种物理量,指出,位势涡度对大暴雨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性。最后作者对高、低空急流与暴雨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台风资料、T213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进行分析,发现登陆后移速缓慢、西南季风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湘东南特殊的山地地形是“碧利斯”在湘东南造成特大暴雨山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闪电与多尺度气象要素的关系,该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天气图以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6年3月8日平远双溪雷击事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03.08"平远双溪雷击事故是1次局地对流小系统,该区域K值很低,正的SI,天气比较稳定,无明显不稳定能量,地面表现为脊后槽前型,700 hPa为槽前型;事故发生地雷达回波强度为45~50 dBZ,是1次正地闪。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此次雷击事故带来的一些思考,以期对未来雷电预警预报服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