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d金属胶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以甲醇为还原剂,甲醇和水为混合溶剂,制备了一系列高分子稳定的Pd金属胶体(PVP-Pd),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甲醇用量的增大,制得的PVP-Pd胶体颗粒粒径增大,胶体粒径4.1 nm~7.0 nm,粒径分布0.81 nm~1.64 nm;V(醇)∶V(水)=1∶1时的胶体粒径小、分散度好、颗粒分布比较均匀;而V(醇∶)∶V(水)为3∶7、7∶3、9∶1时的胶体粒径大小不均、分布较差,出现了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2.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甲醇为还原剂,V(醇)∶V(水)=1∶1的混合溶液为溶剂,制备了铂、钯单金属胶体和钯/铂双金属胶体,并用透射电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钯胶体和铂胶体颗粒粒径分别为(3.11±0.83)nm和(3.41±0.46)nm。钯/铂双金属胶体平均粒径大小在2.5~3.5 nm之间,其粒径的标准偏差为0.6~0.9 nm。双金属胶体会形成以铂原子在中心聚集,而钯原子在表面富集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胶体铜为催化剂,丙烯腈水合制丙烯酰胺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吸附、表面反应、解析,在反应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属子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若以吸附在铜颗粒表面的丙烯腈与液相中的水之间的反应为控制步骤,导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实验结果较好的一致,在实验温度40℃~90℃范围内,求得活化能Eo=13.14KJ·mol-1。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 Co( naph) 2 - Al( i- Bu) 2 Cl催化体系的相态。通过 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渡实验 ,证明了 Co( naph) - Al( i- Bu) 2 Cl催化体系在溶有丁二烯的苯溶剂中以小颗粒分散 ,粒径在 1~ 1 0 0 nm之间 ,为胶体催化剂 ,属于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 ,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形的。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催化剂颗粒较小、分布均匀 ,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活性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 Fe Cl3- Al( i- Bu) 3- phen胶体催化剂各组分的配比、加入顺序、陈化等制备方式影响催化活性的原因。在加氢汽油介质中 ,较佳 [Al]/[Fe]比值 ,能将 Fe Cl3颗粒表面的 Fe3+ 还原成 Fe2 + ,又与 Al( i- Bu) 3形成双电层使胶粒稳定。较佳的 [phen]/[Fe]比值保证有充分的 phen与 Fe2 +生成稳定的配合物 ,阻止 Al( i- Bu) 3将 Fe2 +还原成低价态 ( Fe+ ,Fe0 ) ,同时较佳配比制得的胶体催化剂颗粒小而均匀。因为生成活性位的反应是快速反应 ,只有 phen、Fe Cl3先于 Al( i- Bu) 3加入 ,才能有效阻止深度还原。所以最好的加料顺序是 phen+ Fe Cl3+ Al( i- Bu) 3;由于本体系是较稳定的胶体体系 ,在陈化时间为 4h、陈化温度在 - 1 5℃~ 2 0℃范围内几乎不影响催化剂活性。因为丁二烯聚合物能增加胶粒的稳定性 ,所以加丁二烯陈化优于不加丁二烯陈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各组分的配比、加入顺序、陈化等制备方式影响催化活性的原因.在加氢汽油介质中,较佳[Al]/[Fe]比值,能将FeCl3颗粒表面的Fe3+还原成Fe2+,又与Al(i-Bu)3形成双电层使胶粒稳定.较佳的[phen]/[Fe]比值保证有充分的phen与Fe2+生成稳定的配合物,阻止Al(i-Bu)3将Fe2+还原成低价态(Fe+,Fe0),同时较佳配比制得的胶体催化剂颗粒小而均匀.因为生成活性位的反应是快速反应,只有phen、FeCl3先于Al(i-Bu)3加入,才能有效阻止深度还原.所以最好的加料顺序是phen+FeCl3+Al(i-Bu)3;由于本体系是较稳定的胶体体系,在陈化时间为4h、陈化温度在-15℃~20℃范围内几乎不影响催化剂活性.因为丁二烯聚合物能增加胶粒的稳定性,所以加丁二烯陈化优于不加丁二烯陈化.  相似文献   

7.
铜锰氧化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一步研究了铜锰氧化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考察了氧化程度、助剂加入量以及助剂之间的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锰氧化物有一最佳氧化态,在该状态下催化的活性,热稳定均达到最值值,并且制备方法简单、易洗涤。同时,澄清了不同研究者对铜锰氧化物晶相结构的不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8.
糠醛气相加氢铜铬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已知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本工作应用FT-IR谱结合Tyndal效应、电导率、UV-Vis、ESR谱对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Ni(naph)2被Al(i-Bu)3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0;被Al(i-Bu)2OiBu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naph。Ni0聚结成胶粒(Ni0)n,胶粒表面的Ni0或吸附的Ni+是活性中心组分,与(i-Bu)2AlBF4形成配合物,给出了活性中心模型。丁二烯具有稳定胶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含锌铜废催化剂的回收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了含锌,铜的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对可能采取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地比较了确定了最佳工艺流程与反应条件,采用碳酸氢铵沉淀法,并用锌灰置换分离铜,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锌盐和铜盐有较高的回收率与国理想的纯度,锌盐回收率94%左右,纯度约98%;铜盐回收率84%,左右,纯度约93%。  相似文献   

11.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超细Cu-ZnO/TiO2-SiO2催化剂。考察了在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中,还原温度、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体积空速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确定了该体系催化剂的适宜反应工艺条件,并对催化剂组成与催化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酸性黑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多相催化氧化处理工艺中的铜系催化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载体中以活性炭、α—Al2O3、γ—Al2O3为载体制得铜催化剂的活性较高;负载量越大,COD及色度去除率越大;在酸性黑染料废水降解初期会引起COD和色度急剧增大。增大的多少及达到极值点的时间与所用催化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PAN-6S作络合滴定指示剂连续测定铜和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PAN-6S试剂作络合滴定指示剂连续测定铜和镍进行研究.在pH为2.3的氨基乙酸一盐酸溶液中,以PAN-6S作指示剂,以EDTA为滴定剂连续滴定测定镍和铜,其终点颜色变化敏锐,准确度高,铜、镍比例在1:20~20:1范围之间相互无影响.方法用于合金中铜、镍的连续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法以CuO粉末和V2O5粉末为原料制备α-CuV2O6粉末,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热分析(DTA)和粒度分析方法对铜钒氧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作为热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制备的α-CuV2O6电极单体电池具有较高的放电电压和较大的放电比容量。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以醇为还原剂,制备了PVP-Pt纳米粒子,用透射电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铂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大小在2.6~4.4nm之间,其粒径的标准偏差为0.35~0.93 nm。对同一种醇,铂纳米粒子粒径和标准偏差随着所用醇含量的升高而减小;另一方面,在醇水比一定时,铂纳米粒子粒径和标准偏差随着所用醇沸点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高砷铜精矿浸出液中因含砷较高存在砷害问题,砷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针对某高砷硫化铜精矿除杂后的浸出液,探讨了以砷酸铜形式综合利用砷的热力学及工艺参数。绘制了Cu-As-H2O系电位-pH图,进行了砷酸铜制备工艺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对净化后的某高砷硫化铜精矿浸出液,以氨水为中和剂,当pH=5.0~8.0,温度80~90℃时,制得了CuAs2O4、C4H6As6Cu4O16、Cu5As2O10.5H2O、Cu5As4O15.9H2O、Cu2AsO4OH.3H2O及Cu2AsO4OH 6种不同结构的砷酸铜,沉砷后溶液中砷含量为9.11~35.82 mg/L。  相似文献   

17.
以1-辛基-2,3-二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简写式[OMMIm]Cl)作为添加剂进行铜的电解精炼,对所得阴极铜进行扫描电镜和粗糙度测试.结果表明,在铜电解液中添加5~20 mg/L的[OMMIm]Cl作为添加剂能使阴极铜晶粒细化、板面光滑致密;对含有上述添加剂的电解液进行循环伏安和塔菲尔测试,发现该添加剂对铜离子在阴极的放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工艺和电化学两方面对[OMMIm]Cl在62℃的铜电解液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知该离子液体在62℃的铜电解液中保温48 h也不影响其对阴极铜细化晶粒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显色剂2-[2-(5-甲基苯并噻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5-Me-BTAEB)与Cu2+的显色反应。试剂与Cu2+在pH为3.0~5.5的醇-水溶液中形成蓝色稳定的1:1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50 u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33 × 10~4L·mol-1·cm-1。Cu2+的浓度在50~800 μg/L时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