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男作家独特的女性认识和细腻的笔锋,塑造了一群生命力旺盛、热爱生活、追求自由、见解独到、内心纯洁、固执保守的女性,这些人物与前人形象迥异。在这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形象中,女性角色既拥有保守的一面,又能体现出超越时代的开放性。她们思想独特,追求个性解放,但由于社会制度的种种制约,受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约束,最终无法摆脱来自男性的压迫,而局限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踽踽踱步。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能够感受到詹姆斯对女性的诚挚关怀,这种喜爱促使他把女性作为作品的中心,这一个令人尊敬的做法,为后世诸多作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奥斯丁凭着对人性的直觉和有思想的头脑,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真实性首先源于作者理性的女性视角取舍。奥斯丁的女性自我不仅来自于她对女性主体自身的关注,还来源于她对男性的想象、理解和期待,即对于男性参与到作品中的理解与关注。在奥斯丁的男性世界里,女性和男性共同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中。奥斯丁的女性自我意识实现与其对男性的知性理解判断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人物塑造的。她在自己所能驾驭的生活环境里精心编织小说的经纬,塑造出独具形象魅力和艺术特质的男角。她笔下的主人公的性格都是变化的、发展的、成长的。奥斯丁的女性解放意识虽未能像后来的女性作家、女权主义者那样鲜明和激进,但她以文学方式对抗并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通过作品中的男角来反应理想中的男性,表现出作者对新男性的理解与期盼,展示了女性视角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女性是众多作家书写的重要对象。而萧红以敏锐而独特的视点触及乡村女性的生存百态。从乡村女性在悲剧婚姻中的边缘处境、荒诞生存中的自我奴役、苦难世界中的心灵创伤三个方面解读萧红的乡村女性视点叙事;从创作主体的理性记忆、精神家园的积极重建、乡土生存的现代启蒙三个角度探究萧红乡村女性视点叙事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归依体验是一种深层的无意识心理,从这个心理层面来阐释萧红作品中的和谐意蕴,不仅体现在描写家园和生存本能的和谐,还表现在童年题材的抒写与大自然的本源性和谐两个方面,从而达到对萧红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萧红和张爱玲这两位女性作家以她们相似的生存的孤独为背景,织就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一道美丽的人生图画。然而她们又有着许多的不同:萧红作品中充满了无家的悲凉,人物描写也多是表现生的坚强和死的惨烈;而张爱玲笔下则多是有家的苍凉,人物更多的是生的虚无。  相似文献   

7.
《序曲》和《在海湾》是20世纪杰出的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两部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用女性特有的意识和视角,给其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予以特别的关注,展现了父权制价值观念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陷入的无奈和迷惘的精神状态,进而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疏离乃至冲突的不和谐关系,并在小说中对如何形成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序曲》和《在海湾》是20世纪杰出的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两部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用女性特有的意识和视角,给其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予以特别的关注,展现了父权制价值观念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陷入的无奈和迷惘的精神状态,进而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疏离乃至冲突的不和谐关系,并在小说中对如何形成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作品中描摹两性关系,这是女性作家长久以来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张抗抗则借用长篇小说《作女》表达了其创作意图,即有意颠覆传统的男权社会,并通过对女性自我的形象塑造、对男性形象的解构和对两性关系的颠覆三个方面明确展现出男权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有着"明治时期的紫式部"之称的樋口一叶,是日本近代文坛的第一位职业女作家。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世留下了《青梅竹马》、《十三夜》、《浊流》等一系列珠玑之作,在当时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可谓独树一帜,深得大文豪森欧外、幸田露伴等人的赞誉。她的作品多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并描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各式各样的女性人物,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在此将以《十三夜》中的女主人公阿关为研究对象,以其多重身份的碰撞为线索,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萧红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刻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其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中颠覆传统观念而把母亲塑造成为一个扭曲变态的人物,我们通过对这个已成为男性缺失下的父权代言的女性形象分析可以看出一直以强烈女性意识为写作立场的耶利内克已经把女性立场的视角转化为了一种内在的,对自我的不断询问、审视和否定.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美国伟大作家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这一主题,分析了“硬汉”形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明威作品中存在着一个重复出现的人物,而这一人物与海明威本人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2)人物对生活的认识仅限于他早年对战争和暴力的经历;(3)在“硬汉式”英雄身上存在着一套价值模式,而这一价值模式正是主人公所竭力获得的;(4)海明威早期作品中的人物缺乏这一套价值模式,是被动的和被打败的,在后期作品中,人物获得了这一套价值模式,是积极的,未被打败的,富于个性和社会责任感的.  相似文献   

14.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进行剖析,揭示了该剧所具有的浓厚的男性意识.莎士比亚在对剧中人物的排列和介绍上有意消解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在对李尔王的形象设置上体现了父权制特征,在对刚乃绮、瑞干、考地利亚的角色塑造上不可避免地投射了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按照惯有模式将女性简单划分为天使型女性和妖妇型女性.莎士比亚作为一名男性作家,未能摆脱男性本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李尔王》成为了一部充斥了男性话语霸权的父权制文本.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激发了学术界对约翰·斯坦贝克作品中女性形象阐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关注文本的不同、关注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斯坦贝克笔下女性形象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也截然相反,有的认为斯坦贝克是一个男权至上主义作家、他缔造的是一个女性缺场的世界,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具有时代意识的男性作家。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国外斯坦贝克女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能够为未来国内全面深入开展斯坦贝克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历来受到较高的评价。然而,《水浒传》作为 一部在封建男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男性文学文本所体现出的女性价值评判体系的偏颇甚至不 公正却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以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以及作者 构筑的英雄世界为对象,剖析并批判《水浒传》在男权话语模式下的女性价值评判体系,解读在 男性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社会中女性价值的缺失和生存状态的悲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进行剖析,揭示了该剧所具有的浓厚的男性意识。莎士比亚在对剧中人物的排列和介绍上有意消解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在对李尔王的形象设置上体现了父权制特征,在对刚乃绮、瑞干、考地利亚的角色塑造上不可避免地投射了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按照惯有模式将女性简单划分为天使型女性和妖妇型女性。莎士比亚作为一名男性作家,未能摆脱男性本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李尔王》成为了一部充斥了男件话语霸权的父权制文本。  相似文献   

19.
詹姆士·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伊芙琳》,用短小的篇幅讲述了十九岁少女伊芙琳坐在窗边的所思所想。《伊芙琳》引入了众多的男性形象,特别是通过男性过客、伊芙琳的父亲以及伊芙琳的男友形象的介入,生动地勾勒出了伊芙琳这个在无奈的现实生活、美好的昔日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中处于性别边缘、生死边缘和虚实边缘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