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泥质岩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许多地区的泥质岩地层中都发现了工业油流,做为一种非常规的油气藏,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分布在成熟的烃源岩中,为自生自储型;②泥质岩油气藏主要位于超压泥质岩微裂缝带内,该带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区间,平面上可以区域对比;③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受构造活动控制,集中分布在断层带附近。根据有关油气初次运移的模拟试验及相关理论,认为泥质岩油气藏的形成与混相涌流有关,断裂活动是导致油气在生油岩内顺层定向富集的主要诱因。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泥质岩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沾化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通过对沾化凹陷泥岩孔隙和裂缝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分析指出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运移以异常高压为动力,以泥岩孔隙喉道、微裂缝、干酪根网络和断层缝为油气运移通道,并经历了泥岩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受这些特征的控制,油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存在于超压泥质岩微裂隙带和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的泥质岩类油气藏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泥质岩类油气藏是世界范围内又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本文在系统调查济阳坳陷内泥质岩油气显示基础上,剖析了油气藏形条件和分布规律。指出泥质岩类油气藏以自生自储为主,可分裂缝型、孔隙型及复合型3类7种。成藏条件受油源、岩相、构造及成岩等多因素控制,主要分布于盆地内成熟生油岩体中富有机质、富钙质和含砂质条带的泥页岩之中;长期活动的大型断裂、断鼻、断隆构造是泥质岩类油藏主要分布区。文中最后结合油藏特点,  相似文献   

4.
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前国内外发现的绝大多数泥质岩裂缝油气藏都分布在以暗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的生油岩中,常富含有机质、钙质或硅质矿物,其有机碳丰度一般为1.0%~20%,有机质类型多样,镜质体反射率多在0.5%~1.3%。构造裂缝、超压微裂缝和成岩收缩缝是主要裂缝成因类型。盖层主要为裂缝不发育的泥岩、膏岩、盐岩等。圈闭类型主要为背斜圈闭及单斜圈闭。由于大量的油气残留在生油岩中,所以,泥质岩裂缝油气藏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内目前发现的最有潜力的两大凹陷,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十分发育,油气藏的发育大都与断层密切相关。按成因将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分为与断层有关的背斜油气藏、与断层有关的地层油气藏、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气藏、与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4大类共13种油气藏。油气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受优质源岩中心展布,有利岩相带及断层的走向、断距大小等的控制而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主力烃源岩层下白垩统南屯组及其上、下的大磨拐河组、铜钵庙组及兴安岭群和布达特群;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灶周围的苏仁诺尔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带、霍多莫尔构造带和苏德尔特构造带内,油气较为富集在源岩附近、断距在200~300 m之间、北东东走向的断裂附近的粉砂岩和砂砾岩储层中。  相似文献   

6.
付广  周海超 《特种油气藏》2006,13(5):40-43,47
在敖古拉断裂带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特征及断移地层岩性特征,预测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据此对敖古拉断裂带在主要目的层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一、二段内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一、二段内对油气均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通过对敖古拉断裂带与齐家-古龙凹陷源岩及油气藏分布关系的研究认为,敖古拉断裂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对齐家-古龙凹陷西运油气的遮挡作用,使油气在断裂带东侧聚集成藏;对齐家-古龙凹陷西运油气的转向和汇聚作用,使断裂带以西的油气呈线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利用测井资料综合评价泥质岩盖层封闭性的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油气储集层的有效封闭的盖怪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微观封闭能力和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等两个条件。微观封闭能力的强弱主要与盖层的泥质含量和孔渗性有关,空间展布范围的大小与盖层的单最度有关。据此,可以将泥质含量,有效孔隙率,渗透率和单导厚度作为泥质岩类盖支的性的主要评价参数。  相似文献   

8.
虽然很多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是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就有例外,这是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可以控制油气分布。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烃作用,第一期生烃对现今油气藏没有贡献;第二期生成高成熟天然气为主,在深凹带的储层内成藏;而斜坡带源岩为一期生烃作用,生烃时期晚于深凹带源岩的第二期,以原油为主,主要聚集在斜坡带的储层内。因此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时效性不同,并且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运聚,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辽河断陷盆地泥岩裂缝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晓捷 《特种油气藏》2003,10(5):29-31,41
泥岩裂缝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一种,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都有发现。本文利用岩石学、测井、区域地质等资料,对辽河断陷盆地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勘探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异常超压带和大的构造断裂带控制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分布;在异常超压带和大的构造断裂带附近泥岩裂缝油气藏较为发育;泥岩裂缝油气藏的油气以自生自储式为主:泥质岩油气藏作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勘探新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6,自引:26,他引:26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对盖层的研究,在泥质岩盖层演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裂缝和断层对盖层的改造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泥质岩盖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影响。根据埋深与压实程度、裂缝和断裂对泥质岩盖层封闭性的影响,将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泥质岩盖层分为孔隙性盖层、缝改盖层和断改盖层3个大类,7个亚类。不同类型泥质岩盖层封闭性不同,孔隙性盖层整体较好,缝改盖层局部遭受破坏,断改盖层差中有好。通过对泥质岩盖层与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已探明油气藏关系的分析认为,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藏主要位于缝改盖层、断改盖层与缝改盖层转换带、断改盖层与孔隙性盖层转换带、缝改盖层与孔隙性盖层转换带中。济阳坳陷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泥质岩盖层的不同叠置组合类型,储层下方或下倾方向盖层的破坏以及储层上方或上倾方向盖层的相对有效封盖(封闭性应好于储层下方或下倾方向)是控制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庆国.STM低阻凝析油气藏测井解释研究.测井技术,1998,22(3):186~189STM三叠系凝析油气藏为罕见的低阻凝析油气藏。储层岩性复杂,油气层电阻率极低,泥质影响特殊,对测井解释造成极大困难。本文从实际地质资料分析入手,讨论了复杂岩性泥质砂岩测井解释方法、低阻油气层饱和度的确定方法。新方法能有效地识别低阻油气层,保证了油藏描述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西部超覆带,目前已发现并已圈定出控制储量面积的油藏,主要是砂岩上倾尖灭油藏。该类型油藏的砂体,在松辽盆地平缓东倾的西部斜坡上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砂岩条带沿上倾方向相变为泥岩,形成南北向展布的泥质岩条带。泥质岩条带象一道屏障,起到了阻止油气继续向西运移的遮挡作用。在泥质岩分布带的东侧形成了地层圈闭,使油气聚集在砂岩的上倾部位,形成了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在西部超覆带地区应以寻找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为主,同时注意岩性圈闭与微幅度构造圈闭相结合的油气藏则是最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富集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15.
藻干酪根在碳酸盐岩与泥岩中成烃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加水热模拟分析了藻干酪根在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介质下成烃特征的异同。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液态产物族组成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及固体干酪根的特征仅有微弱差异;在泥质岩加水介质中的气体产率明显小于碳酸盐岩,其主要原因在于碳酸盐岩介质中大量CO2的形成;粘土矿物对气态烃的催化作用具体表现为把不饱和的烃类通过加氢催化转化为饱和烃类,对低分子的甲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催化效应;碳酸盐岩则对于不饱和烃和甲烷的催化作用不如粘土岩,但对较重气态烃的生成却比较有利。在大量生油之前碳酸盐岩生油量高于泥质岩,生油高峰时两者总液态产物产率几乎相等,泥质岩生油高峰与碳酸盐岩基本一致或稍晚。   相似文献   

16.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造成油气分布十分复杂,使得冀中坳陷潜山油气勘探难度加 大。该文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勘探实践,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 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系和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中 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系统;古近系泥质岩、石炭系-二叠系煤系 地层和潜山内幕泥质岩隔层构成了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隔)层,并发育2 类、8 套储盖组合;潜山发育的 断层和不整合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油气藏、潜山坡油 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3 种类型。潜山油气近油源分布,具东富西贫、南油北气的特征,并在断裂带附近 的潜山及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揭示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 藏规律,对今后潜山圈闭评价、区带优选等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湖底扇是源内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选取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重力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背景下湖底扇的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地震响应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湖盆古地形恢复表明,英台地区为坡折带背景,坡折带是重力流卸载的重要场所,同沉积断裂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为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触发机制。湖底扇主要由砂质碎屑流、滑动岩和滑塌岩等块体搬运体组成,浊积岩极为少见。湖底扇具有敏感的地震响应特征,剖面上为透镜状,内部振幅和频率变化较大。湖底扇主要分布在四级旋回的基准面上升期,平面上在扇三角洲前缘外侧连片分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8.
周文英  王信 《天然气工业》1999,19(B11):53-57
运用沉积物沉积压实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在川西侏罗系天然气勘探领域进行实践:利用泥质岩的声波速度,电阻率等在纵向上随深度变化的正常与异常反应,建立了压实趋势方程推算地层剥蚀厚度,流体封闭时间,流体压力等,着重研究了欠压实异常的油气藏的关系,认为地层中的欠压实段具有低速度,低密度和高孔隙度的特点,是油气的聚集地;用声波时差值推算的古,今压力对研究异常高压形成原因和建筑油气藏很在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东部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发育潮坪相、局限碳酸盐台地、开阔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鲕粒滩和风暴沉积等沉积相类型;同时发育下寒武统的泥质烃源岩及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类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在纵向演化上受沉积相带变迁的控制,即在不同的沉积相带中烃源岩的发育不同,泥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类烃源岩中的自云岩类烃源岩形成于云坪环境,灰岩类烃源岩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环境。研究区烃源岩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合肥盆地,白云岩类烃源岩的分布则以东濮坳陷和临清坳陷为最好,灰岩类烃源岩的分布以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