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弹性城市理论演化述评:概念、脉络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性城市正成为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其研究的不断发展及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使其理论核心"弹性"的概念纷繁芜杂,给理解带来困扰。运用文献法对弹性概念演化进行系统研究,依据其在研究范围、核心属性、关键指标等内涵特征上的差异,发现其经历工程弹性、生态弹性、社会-生态弹性等三个发展阶段,基于不同阶段的概念内涵形成相应发展脉络,由此形成以概念内涵演化线索为树干、以基于概念形成的研究脉络为树枝的"树"状弹性城市理论体系。指出该理论之树未来发展趋势将以文脉弹性概念为核心,立足于城市文脉系统,强调整体的可变性属性,以适宜创新性为关键指标,来深化理论体系、促进弹性城市理论走向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2.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中的形态区域概念,对广州市华林玉器市场地区的街道系统、地块划分及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划分出不同形态区域,探讨各个形态区域的形态特征及动力因素,并总结该地区在城市层面及地区层面的形态特点。研究表明,城市形态与地区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商业业态及当时的社会状况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通过对物质空间形态的研读,结合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才能更好地解读城市形态演变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弹性”正在国际范围内深远地影响着区域空间的发展、重构与规划.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国内外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首先,概括了弹性及区域弹性的概念与空间构成,并从属性、过程和能力三要素的角度,分别简要分析了弹性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特征;其次,对目前区域弹性主流的工程、经济、生态和社会四领域在定义、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指标及意义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然后,对应属性、过程和能力要素三方面,归纳了目前弹性评估的主要方法与技术;接着,从区域弹性的空间研究、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区域弹性的空间实践展开讨论;最后,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阐明城乡规划编制中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修武县为例,从区域生态格局分析、城市空间准入机制的制定、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基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平衡理念的城乡规划编制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为例,在对城市用地、人口、经济等扩张规模特征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空间扩张与新区形成时机的耦合分析,进而对设立城市新区时机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城市空间突变式扩张时机(空间结构转型)与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和人口—城市扩张弹性指数之间具有强相关性,与经济—城市扩张弹性指数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当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和人口—城市扩张弹性指数处于上升增长状态时,就有必要通过设立城市新区来缓解压力(降低城市空间扩张速率或者减小人口—城市扩张弹性指数),并且每次压力反弹的时间不断缩短,强度不断增强,表现为"反波浪"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困境,同时还要应对变化莫测的全球化挑战,因此新常态下的中国城市发展需要弹性新思维。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城市和研究机构都开始关注弹性研究,并开展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践。在阐述国外弹性城市与规划研究脉络的前提下,分析了国内研究的进程和不足,指出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弹性城市和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规范体系。文章以安徽省皖北六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经济实力、社会实力、文化实力以及生态实力等因素,构建评价指标并进行权重计算,得出其综合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城市定位,同时提出了改进建议,为皖北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水问题频发,对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城市水系统领域引入弹性的概念对城市水问题的缓解带来了希望.从生态和社会学领域梳理了弹性概念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内涵的演变,同时进行了与脆弱性以及适应性的相关概念的比较和辨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城市水系统领域弹性的概念发展及应用.还系统评述了水系统弹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弹性策略,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前瞻了弹性水系统研究的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上海建材》2016,(4):33-35
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属于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体现。1海绵城市的内涵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低碳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并就建筑、交通、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CO2减排量提出控制要求。结合厦门市空间形态、气候特征、人口分布等特点,就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不同区域的规划策略。从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低碳交通、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规划领域中较为成熟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在提炼生态城市规划和灾害威胁下建设用地规划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长春为例,从多层筛选的视角探索基于敏感性和适宜度分析的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方法。以TOPMODEL模型为核心进行水文敏感性的指数化计算,划定水文敏感区和水文低敏感区;通过综述国内外雨洪管理体系内涵与目标的发展历程,选定人口密度、空间整合度和城市蓝绿系统3个适宜度评价影响因子,并基于GIS的多因子加权分析法进行海绵型场地适宜度评价,将建设区域分为最适宜、较适宜等5类用地;最后将敏感性与适宜度分析进行叠加,选取具有最高敏感性和最高、较高适宜度的区域为海绵型场地选址区。以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价值提升为目标构建可视化的海绵型场地选址研究方法,为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层面的实现提供了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从上海当前所处的发展背景和形势出发,分析判断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面临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框架,认为上海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与国家要求、时代趋势以及城市今后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并按照"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路径和方法,建立基于"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交通引导、文化引领、社会包容、空间协同"等六6个维度的上海城市睿智发展新模式。最后,详细阐述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这6个维度方面进行的城市转型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应对渐变事件的能力已变得日益强大,但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却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脆弱。因此,如何在构建强大城市体系的同时,确保城市的应急系统并保持城市自身的发展活力,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弹性城市理念的提出正是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目前有关弹性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生态弹性、经济弹性、社会弹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研究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极为重要。以南昌市为例,应用SWOT分析和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在分析南昌市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弱势、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低碳经济城市指标层次体系,并进行相关系统反馈基模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发展低碳城市由社会、生态环境、低碳技术等多种影响因素组成,因此在评价发展低碳城市的影响因素中,尽可能选择多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的频发,弹性城市为城市发展建设开启新的方向,城市景观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避难场所等功能对于城市科学规划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城市弹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基于弹性城市理念,使得城市景观发展建设与经济、防灾、生态等协调综合均衡发展,结合城市公园广场、街道、水系等景观的弹性规划设计,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弹性"对国际范围内区域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起着深远的影响。但国内对区域弹性的研究与实践尚少。在理解区域弹性和雨洪弹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作为"软性区位因子"的区域雨洪弹性是提升区域弹性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聚焦宏观区域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以增强区域雨洪弹性,并由此提出三点策略——"大海绵"规划与区域规划对接、通过情景规划实现海绵城市弹性、跨尺度海绵措施弹性组合优化,以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提升区域雨洪弹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舒适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地区纷纷提出建设森林城市、城市公园的纪念,于是,在城市规划中,人们渐渐引进了生态的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出生态城市的理念成为建筑设计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论述生态城市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城市规划引进"生态城市"理念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生态城市"理念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办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目前的环境、空气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为了弥补造成的损失,我们又引进了"生态"的概念。目前,各个城市都在加快脚步建设生态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早就走在了生态的前列,就像仇保兴所说的"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没有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但是生态城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生态城市发展的道路到底该怎样走呢?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生态城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生态城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从而实现其整体愿景,即成为响誉世界的"以人为本、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气候中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20.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景观格局、自然要素、人类社会要素3个方面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优化浅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不均衡,其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识别了10个生态源地,构建了10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组成点、线、面交织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了浅山区域景观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对于北京浅山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