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4,(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是是现代城市亟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就是要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即农民工市民化。找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条件有利于市民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
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比较低,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关系,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对建筑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结果,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可能影响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各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并对通过卡方检验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属性中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建筑业工作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属性中的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职业化程度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特征表现为发展速度快、质量差,2011年的实质城镇化率只有35%。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强化城市群承载能力、均衡发展城镇化、强化社会管理以及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摆脱城镇化发展困境、农民工市民化不合理制度集障碍以及市民化资本和资金障碍等现存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5.
目前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迅速展开,这是适应城市化、促进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如此,而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最大的消极影响是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抑制了劳动生产力的优化组合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农民工难以市民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严峻的问题,而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元的劳动力市场,我们将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角度分析农民工难市民化的问题,并且论证国家已出台的政策的利弊,最后提出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Planning》2014,(20)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迎来破冰之旅,户籍改革相关的多项制度改革将顺势推进,而配套改革的推进力度将直接影响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人口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借助户籍制度改革的契机,将极大的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及其他城镇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困难的问题,有效改变农民"城市工作、乡村生活"的现象。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要点,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对建筑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结果,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可能影响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各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并对通过卡方检验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属性中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建筑业工作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属性中的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职业化程度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备受关注。城乡之间存在种种因素促进或制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考,在查阅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农民工流动现状进行调查,深入剖析城市和乡村推拉力及农民工自身影响因子,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转移的合理途径,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规划应对——大潮过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效军 《城市规划》2002,26(6):35-39
城市户口限制放开对城市经济、社会将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 ?对城市规划会带来哪些新问题 ?通过对湖州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调查和实证分析 ,就户籍制度改革对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影响进行评价 ,提出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蔡昉  王美艳 《规划师》2002,18(10):5-7
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推进劳动力迁移而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各种正面宏观效应,包括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保持比较优势的效应、改善城市年龄结构的效应、填补岗位空白的效应和促进城市建设的效应。户籍制度改革是开启城市经济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忆邵 《规划师》2002,18(10):18-20
在对我国现行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析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层次约束条件,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5)
农民工和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冰火两重天的待遇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悖论。将现有解释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悖论的文献按照解释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外部环境说、教育质量说以及自身素质说等三大类型,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与说明,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分工体系理论框架试图将各种不同的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等教育质量、大学生能力素质等理论解释纳入其中,并进一步利用该框架指出进入分工体系的难度、与分工体系的匹配程度、在分工体系中的活动幅度、在分工体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是导致就业悖论的根本原因,并根据研究结论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生产力,近些年来也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强化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是当前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缓。通过分析项目施工中农民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特点,针对当前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3)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性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正确处理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之间的润滑剂和粘聚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的相互尊重是一个互利互助的共赢行为。  相似文献   

17.
<正>Zhang Gaoli,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Vice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attended a teleconference o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and made a speech on Jul 7,2017.Zhang said tha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so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
运用进城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调查(2013)数据,从横向职业地位的静态比较和纵向职业流动的动态发展两个维度,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职业地位、职业流动和职业升迁度三个基础模型。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去体力化"机制,首次对农民工职业流动中"去体力化"这一上行流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农民工中精英群体通过努力,边干边学,进入中高端职位上行流动的可能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的上行流动,是他们通过获得和运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前者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个体背景特征各因素,对于农民工职业"去体力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应该更多地从流动农民打工经历中人力资本能力的形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顺利转换、农民工家庭迁移水平的提高三个维度进行政策设计,促使农民工实现职业"去体力化"上行流动。  相似文献   

19.
李国彦  吴保平 《建筑》2009,(15):17-20,25
金融危机对建筑业而言,实乃“危”中有“机”。在“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这一工作主题下,地方建筑业主管部门将如何引导各市场主体切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期,走进鲁班故里——山东,一些共性或个性的话题,如,怎样有效开展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应对金融危机有哪些新招?建筑之乡如何做大做强?怎样把更多的建筑劳务送出家门?或许我们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民工的住房消费特征,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测算农民工的住房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不确定性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分析农民工住房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提出改善农民工住房供给状况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农民工的住房消费较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更趋保守和谨慎,且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民工住房消费的影响较大,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对住房消费增长的刺激作用远小于对其他消费的刺激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农民工住房供给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民工的消费特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联合社会力量,多层面、多方位地实现农民工住房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