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子良 《散装水泥》2022,(6):188-190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理念不断更新,但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仍然很大。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必须不断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以保证现代建筑设计在追求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现代建筑的先进设计理念和应用更有价值。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于生活氛围和生活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特色文化和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成为当今时代备受关注的主题。通过建筑的变化我们也能够看到文化历史和人类审美的变化,映射着我们人类的社会发展变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是我们人类和自然沟通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地区适合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设计。同样的,不同地区文化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会存在一定的设计差别。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学会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入进原有的创新方式中,在传统思维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和建筑材料,将地方技术和传统材料相结合,创设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满足地域文化需求的建筑思路。  相似文献   

3.
政府BIM实施政策的出台,行业BIM标准的发布对于BIM技术的推广与落地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力,是建筑产业技术升级的信号。对于商业建筑的而言,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建筑的发展需求。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缓解了我国现阶段建筑设计发展的瓶颈,也促进了建筑国际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针对BIM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明确了相关的理念、工作模式等内容,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建筑色彩的价值和应用要点,阐述了建筑色彩的影响因素及设计方案程序。设计者应充分对建筑色彩的价值认知,了解色彩对于建筑的具体作用,达到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运用色彩,在更好实现主体表达和美化环境的同时,充分展现出建筑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实现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建筑设计是建筑艺术的生命绽放和设计主体情感的凝结,是地域文化的汇聚。传统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艺术既是传统习俗的典范存在又是传统习俗的具体的反映。纵观当前传统习俗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利用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特色习俗构筑建筑设计的地方化、区域化,使建筑设计外在于深刻的审美观内在于丰富的社会内涵[1]。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不断的发展,现今的时代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今时代对其的要求了。低碳概念是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这种建筑设计理念是为了满足现今的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当前的建筑设计行业应当要意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方式,从而设计出契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探究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建筑的根本是空间,地域文化肯定反应在建筑空间之中,了解分析建筑空间的结构与文化特征,就能够在建筑设计当中捉住地域文化中的精华。用新颖的方式来演绎原有的建筑空间,再用创造出来的新空间来表明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域文化的运用增强了建筑设计的灵感,同时让建筑与城市人文历史相符合,使建筑更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这种模式也许可以成为将来我国建筑行业向世界发展的一条渠道。  相似文献   

8.
建筑色彩在建筑中占有重要的成分,了解并有效地运用建筑色彩可以提高建筑的艺术表达力,增加建筑的文化感染力,对于优化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知建筑色彩的作用,对建筑色彩的作用展开研讨,形成在建筑主体表达、环境景观美化时色彩的充分利用,在达到建筑设计目标的同时,展现出色彩对于美观、艺术、文化、意识等各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色彩的各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事业来说也是如此,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理念,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庙宇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和修缮庙宇建筑、传承庙宇建筑文化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对庙宇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和精确修复,并通过虚拟漫游、虚拟交互等方式展示和复原庙宇建筑,使人们能更加生动真实地感受庙宇建筑的艺术魅力。本文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对庙宇建筑文化传承的意义,并列举了一些虚拟现实技术在庙宇建筑中的应用实例来说明,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庙宇复原的流程。  相似文献   

12.
罗太兵 《四川水泥》2023,(8):111-113
污水厂建筑设计中,既要满足水处理工艺需求,同时又要巧妙融合地域建筑元素,促使污水厂建筑融合在地方环境中,科学运用地方材料,弘扬地方文化,提高污水厂建筑设计科学性。地域建筑元素在污水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满足适应性、美观性原则。以林芝市巴宜区河西新区污水处理厂为例,从优选地域建筑材料、结合区域建筑元素加强污水厂的细节设计,以地域建筑元素丰富污水厂建筑设计内涵,分析地域建筑元素在污水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愈发迫切,公共文化建筑也成为了当今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这一类公共文化建筑在使用人群,流线以及空间设计上有着不同于居住、办公、商业等建筑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的两个建筑,分别从建筑概况,建筑设计特点,,疏散的不利因素,解决方案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说明。以此为基础对公共文化建筑的防火疏散设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做一个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相关综述调研,以苏州博物馆为建筑实例,探讨其样式、文化内涵和空间组成,介绍其整体设计、屋顶造型、庭院设计等,说明这些现代新建筑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希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其艺术性与审美价值,就必须要适当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据此,本文分析了建筑规划设计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色彩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色彩来提升建筑设计的效果和环境效果。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不仅能更好的展现建筑的设计美感,更能增加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感。通过研究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尽量达到色彩和建筑文化的艺术统一,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赣南围屋不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更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研究赣南围屋文化对于传承、发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以陶瓷艺术作为切入点,围绕赣南围屋的发展现状、文化内涵、建筑特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阐述两种知识体系的融合意义,进一步提出对赣南围屋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旨在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增强人们对其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很多领域都开始向节能发展。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中,其以节能作为基础要求,在满足质量标准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材料的使用以及使用中的能源消耗。然而,在节能需求下进行建筑设计,其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设计者的理念有着较大的冲击,与传统建筑理念差异极大。这就使得当前建筑设计理念中节能的运用存在一定的缺失。本文针对建筑中节能的含义进行解读,且就当前建筑设计理念中的一些能源浪费现象加以明确,从而提出面向节能需求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具体内涵。希望能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环保措施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也是区域建筑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结果,从一些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区域气候特征。随着我国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提高建筑的综合属性、突出地域特色已经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其技能建筑的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节能建筑设计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断提高了建筑设计的理念,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为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所以,针对这样状况,节能建筑设计不断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节能建筑设计的必要性、现今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以及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为建筑行业的节能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