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针对污染严重的地表水,采用BAF-微絮凝工艺处理,研究了气水比、运行周期、加药比、加药量等运行条件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BAF气水体积比为3、运行周期为15 d,微絮凝PAC与PAM加药质量比为8、投加量分别为80和10 mg/L时,该工艺对CODCr、氨氮、浊度和悬浮颗粒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94%、99%、99%;处理后水质符合印染及造纸行业的水质要求,且成本仅为0.35元/t;该处理工艺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PAC-MBR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PAC—MBR)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处理,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膜过滤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浊度和氨氮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6%—57%和31%—42%,PAC投加量在500mg/L到3000mg/L的试验范围内,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试验还表明,PAC—MBR组合工艺几乎能完全去除分子量<1000的有机物。PAC投加量对膜过德性能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湖水源水微污染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水源受到污染,自来水出现异味。投加高锰酸钾、折点加氯未能消除。经臭氧氧化、颗粒活性炭吸附处理,可有效去除异味,同时降低COD、UV254吸光值。经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处理,每吨水的制水成本增加0.24元。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考察了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对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絮凝度测定仪(PDA)在线监测絮凝过程,分析了不同pH、不同搅拌条件下的FI指数、分形维数的絮凝特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AC与PDMDAAC的最佳质量比为5∶1,PAC-PDMDAAC最佳投加量为30 mg/L,最佳pH为5.0。当快搅强度为100 r/min时,FI曲线的平衡值最大,絮凝效果最佳;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快搅时间分别增加至2 min和3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10.
11.
10-12采用沸石-陶粒曝气生物滤池,对以有机物和氨氮为主要污染物的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沸石-陶粒曝气生物滤池对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60min,气水体积比为1,水温为17~26℃时,CODMn,NH3-N,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25%,92.57%,9.73%。气水比、进水有机物负荷对沸石-陶粒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臭氧-生物沸石处理微污染湘江水源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湘江水源水的特点,采用臭氧-生物沸石的除污染组合工艺进行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形成前,系统对原水中的CODMn和NH3-N最高去除率可达43.1%和93.4%,生物膜成熟后在投加臭氧质量浓度为2.2mg/L,氧化接触时间为15min,水力负荷为2.3m/h时,工艺对CODMn、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6%和86.1%。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采用不同生物填料研究了生物预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具有显著的水质改善作用,实验期间阿科蔓填料区和组合填料区对COD、NH+4-N、TN、TP等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87%、67%、42%和35%、60%、44%、28%;阿科蔓填料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组合填料区,是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9.
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的健康和传统净水工艺都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文中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主要技术及新型处理技术,并给出了各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