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利用静动态资料,分析了小层沉积微相对注人水运动规律的影响和断层、注采井网、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从储量的水淹状况、剩余油主要分布类型、小层动用状况三方面研究了胡状集油田胡5块剩余油宏观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影响胡状集油田胡5块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地质构造控制,水驱未控制油层型和受控而未见效的差油层型都有一定的潜力,采出程度在5%-20%间的小层是现阶段的主要潜力层.通过实施调整挖潜措施,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好转,注采井数比和水驱控制程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濮53块是一个多油层非均质的油藏,由于层间强烈的非均质性和长井段大渗透率级差多油层合采合注,导致Ⅰ类主力油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Ⅱ、Ⅲ类非主力油层水驱动用低、采出程度低.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精细描述和油藏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依靠多元化的分层配套挖潜技术,在濮53块细分了Ⅰ类层和Ⅱ、Ⅲ类层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了Ⅱ、Ⅲ类层的水驱控制储量和动用储量,从而提高区块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三角洲前缘韵律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调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红兵 《特种油气藏》2006,13(2):58-60,63
注水开发后期胜坨油田三角洲前缘反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复杂。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层组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特征、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受注采、储层沉积特征等因素影响,三角洲前缘储层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坝主体的上部以及坝侧缘、远砂坝沉积的韵律层。在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细分韵律井网调整及配套挖潜措施完善潜力韵律层注采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开发后期三角洲前缘反韵律厚油层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L油田单层厚度大且无明显隔层的特点,在综合分析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从储层非均质性、重力作用、隔夹层分布、注采对应率、注采强度等多个影响因素入手,对厚油层的水淹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油田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及注入水重力作用两大因素影响,注采强度、注采对应率的影响次之,隔夹层分布影响很小;今后对厚油层的开发方式应在细分层系、射孔优化、气水交替驱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以水平井开发研究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精细控水挖潜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喇嘛甸油田萨、葡油层以河流相沉积砂体为主,厚油层发育,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厚油层内既存在严重的无效、低效循环,又存在相对富集的剩余潜力.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考察,确定了厚油层内部4级界面3种基本分布模式,确定了结构单元4种组合类型,揭示了层内结构非均质特征.在深化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实现相控建模与精细数模一体化量化剩余油分布,搞清了注采无效循环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创新层内细分注水与层内精细堵水技术控制无效注采循环,并通过代用井补孔方法不断完善结构单元注采关系挖潜层内剩余油, 有效地改善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集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受断块构造格局制约,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并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开发过程中平面调整难度大,致使王集油田处于低水驱控制程度、低采出程度、低采液速度、低采油速度。为改善开发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剩余油挖潜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L油田目前处于开发早期,剩余油的挖潜是该油田今后持续稳产的重点方向。利用测井、钻井及岩心资料,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其主要表现在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层内非均质性3个方面,结合动态资料,研究发现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总结出L油田3种剩余油的富集模式:层间干扰型、平面差异型和层内富集型,层内富集型又分为单期河道内富集模式和多期河道富集模式。平面差异型主要是受注采方位和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平面展布所控制,河道主流向水淹特征明显,剩余油在河道边部富集;层间干扰型主要是由于Ⅱ、Ⅲ油组储层纵向差异及大段合采所引起的,剩余油主要在Ⅱ油组富集;层内富集型是受单期河道内部构型界面或者多期河道叠置界面所控制,在单期河道内部易形成底部水淹而顶部剩余油富集,在两期河道切割叠置下,注入水会突破两期河道界面,在早期河道水淹,而晚期河道剩余油富集。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富集模式,采取相对应的挖潜治理策略,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水平井技术在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有效的方法。羊二庄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双高”开发后期阶段,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注水冲刷的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水平井技术在羊二庄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XB油田油层平面上水淹面积大、纵向上层间水淹不均匀的状况,基于油层非均质性和井网特点,结合检查井资料,研究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同时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是受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不完善影响,其中物性差型剩余油占整个剩余储量的1/3以上,并依据不同剩余油分布类型,确定了XB油田薄差油层压裂、酸化、层内细分注水、完善注采关系等精细挖潜对策。实践表明,通过分析流体渗流规律,结合剩余油分布情况及目前采油技术工艺水平,强化注采系统和注采结构调整,油田薄差储层动用状况显著改善,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该区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指出了主力油层剩余油储量丰度较高.阐明了剩余油主要在断层遮挡、构造高部位或断鼻上倾方向富集;受沉积微相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边缘、侧翼及前缘的Ⅱ类和Ⅲ类储层中;纵向上正韵律层水淹模式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油层注水开发中高渗透层的层间干扰导致相对低渗透层剩余油分布更为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及水驱损失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剩余油滞留.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动用相对较低的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双河油田Ⅴ下层系油藏特征建立非均质模型,得到不同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分析不同地质、开发条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注采井组生产井综合含水率达到95%时,采出程度、剩余油非均质程度与不同因素(提液速度、井距、平面渗透率级差、地层倾角、油层厚度)的关系式。分别应用回归公式和数值模拟对双河油田五点井网的采出程度、剩余油非均质程度进行计算,二者结果误差均小于10%。综合运用回归公式定量描述剩余油及井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今后实际油田注采井组单元后期开发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小集油田为中孔、低渗多层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针对小集油田官979-官975断块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单砂体合理井网密度评价及单砂体产能评价,围绕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及油层动用程度的目的展开综合调整方案研究。油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遮挡、注采井网不完善及油组层间非均质性是小集油田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原因。运用极限井网密度与合理井网密度曲线交汇计算各砂组合理井网密度的方法,可以准确划分可调整产能单元,预测潜力区块。开发实践表明,开展新老井互补、疏密井结合,水淹层复查、暂闭层利用,早期分注、后期封堵等工作有效的提高了研究区水驱控制程度、油层利用程度及油层动用程度,实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有效挖潜。  相似文献   

13.
党胜国  黄保纲  王惠芝  权勃  郑浩 《海洋石油》2015,35(2):66-71,90
锦州9-3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多期砂体叠置,平面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生产矛盾突出,剩余油富集且复杂。通过研究油田小层平面分布特征、夹层分布规律、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层间沉积旋回的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等参数,对油田主力油层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表征。研究认为油田主力油层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造成储层强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为原始沉积环境下沉积旋回差异性和粒度韵律的差异性。结合各小层的水淹程度分析认为剩余油较富集的区域主要在Ⅰ2、Ⅰ4、Ⅱ11、Ⅱ12、Ⅱ2、Ⅲ1、Ⅲ2七个主力小层和油田的西侧、东部裙边带井控程度较低的区域。综合考虑造成剩余油分布差异的储层非均质性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总体调整方案和注采井网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上Z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井资料相对较少的现状,应用时移地震、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数值模拟法分别对L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井间滞留区、封闭断层两侧、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厚油层顶部以及受干扰较小的薄油层,通过定向井井间加密、水平井分层开采等挖潜措施达到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陆上油田而言,海上油田在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增产挖潜研究中,对剩余油描述精度要求更高、面临的难度更大。以海上A油田为例,根据油藏地质与开发特点,通过以Q-Marine地震技术采集的资料为基础,系统地采用时移地震预测剩余油分布技术、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储层构型综合表征油藏非均质性技术等精细刻画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描述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剩余油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向井多靶点多目标以及多底、多分支水平井等油田开发技术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6.
欢17块兴隆台油层经多年注水开发和注采调整,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将多种研究方法组合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水淹规律研究,利用存水率法、物质平衡法、分流方程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定量或半定量地确定了欢17块兴隆台油层剩余油丰度、剩余可采储量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注采系统完善程度、构造特征是影响水驱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建议对欢17块兴隆台油层剩余油富集区微构造高点实施侧钻挖潜,对物性较差动用程度低的小层利用水平井开发以提高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H26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WH油田H2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海上油田开采成本高,一般采取少井高产的开发策略。而河流相油田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等特征,随着注水开发的开展,合采定向井层间干扰日益突出。实施分层注水和调配,只能暂时缓解层间矛盾,需要寻找一条适合增产的新方法。以渤海海域M油田4井区为例,通过目前区块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行了开发层系划分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层系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1.8%,累增油12.7×103 t。对M17井进行了分层系开发矿场试验,并对主力层进行了压裂充填完井,日增油达50 m3,达到预期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HWH油田H2 6断块东二段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后认为 ,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 ,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沉积相带、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以及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和注采强度等因素有关 ,按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等指标评价 ,可将剩余油的分布展现在平面上 ,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可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