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干旱灾害是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但是,当前抗旱减灾工作仍存在着基础薄弱,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较弱,抗旱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抗旱工作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面对严峻的干旱情势,提高地区综合抗旱减灾能力,减轻干旱灾害的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干旱灾害往往是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而造成。三门峡市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区域性干旱灾害十分严重。站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科学防御干旱灾害,最大程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维护三门峡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做好三门峡地区水利工作,尤其是补齐先天严重缺水和后天供水不足的短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综合应对中国干旱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中国水利》2010,(8):4-4,6
<正>我国干旱特征及发展新情势根据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气象灾害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61%,而旱灾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5%,干旱已成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干旱不仅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波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严重时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危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干旱应  相似文献   

4.
干旱一直是导致粮食减产和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因素,受特定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干旱灾害最为频繁且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文章简要介绍了旱灾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分析了黑龙江省2021年干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从6个方面介绍了黑龙江省干旱灾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气象灾害系统成灾分析及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变化异常,热带风暴、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呈多发趋势。另一方面,生态退化反映出经济社会面临气象灾害的脆弱性日益明显.小灾很快变成大灾;同时经济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次生和衍生灾害呈现放大效应,成灾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气象灾害损失在全国自然灾害损失中一直占较大比例,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正>(2010年8月18日)2010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降水多、气温高,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太行山、燕山环抱河北平原,对全省降水影响显著,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河北省是一个干旱灾害严重而频发的省份,历史上有"十年九旱"之说,春旱几乎年年发生,给城乡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重点城市、生态脆弱区和工农业用水需求,对全省干旱灾害发生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因我省气候变暖造成的矿日持久的干旱灾害,对农牧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损失。在严重的旱情灾情面前,我省采取了强有力的抗旱措施,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为了全省的经济发展,解决水资源危机,提高了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多发和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干旱呈现出频发重发的态势,如何有效地应对干旱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借鉴和分享国际社会干旱灾害管理经验,重点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干旱灾害管理理念、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建立我国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抗旱减灾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只有当降水减少和水工程蓄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时,干旱才成为灾害.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尽管受季风影响,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降水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容易出现干旱天气,但一般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1.
去冬今春,陕西发生了严重的冬春连早,受旱范围广、程度重、灾害损失大.面对严重干旱,首次启动了全省Ⅱ级防抗干旱预案响应,最大限度减轻了干旱造成的影响,抗旱减灾成效显著.本文总结分析了前期旱情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抗旱工作和提高抗旱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多发重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超前部署、科学调度,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组织、有效应对,广大军民顽强奋战、团结抗灾,成功战胜了罕见的江河洪水和严重干旱,有效应对了频繁的台风、山洪和地震等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显著。一、水旱灾害损失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综合治理水患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客观分析防洪减灾形势,增强治理水思的紧迫感特殊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复杂的江湖关系和不断恶化的水情以及十分脆弱的抗灾能力,使湖南仍然是一个洪旱灾害多发省份。据统计,洞庭湖区平均3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湘中南丘陵区平均1.6年发生一次较重旱灾。连年的洪涝干旱灾害已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治理水患已刻不容缓。从客观上分析,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在于:门)地理气候特殊,容易造成灾害省内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各地都具有产生不同类型洪水和洪水灾害的自然条件,这一致灾因子是人力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一个洪涝台旱灾害频发的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连续遭受极端性气候影响,台风、干旱、暴雨洪水交替发生,灾害严重.2003年至2004上半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严重干旱: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下半年,多次遭受强台风袭击,尤其是2004年的第14号台风"云娜",风力强、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浙江省上下根据国家防总"两个转变"的防汛抗旱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了大中城市和绝大部分县城的正常供水,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对1949—2008年县区以上的旱情旱灾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近60年来旱情旱灾情现状及变化情势从特大干旱、农村饮水、农业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环境和旱灾损失等不同的角度,对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发生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生产以及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未来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永德 《中国水利》2014,(15):43-44
<正>一、近年云南省干旱情况及特征干旱灾害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1.发生的频次高、时间长2009年云南省发生了冬旱、局部夏旱和秋冬旱,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到特高,省内30个站连续100~136天无有效降水,造成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干旱灾害尤为突出,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人们在与干旱灾害长期斗争中认识到牧区干旱灾害具有频发性、复杂性、严重性的特点,防治干旱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者结合本地牧区干旱灾害情况,阐明干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基本规律及防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常义  高洪 《吉林水利》2010,(12):46-48,52
近年来,我省随着气候变暖,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损失严重,目前的抗旱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抵御大旱的需要。本文对我省旱情特点、供水工程状况进行了分析,对现状抗旱能力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气候变化将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然而全球变暖条件下的干旱风险并未明确量化。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欧洲干旱灾害损失将显著增加,并造成干旱影响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如果不针对气候变暖采取应对措施(即2100年气温上升4℃且不采取应对措施),欧盟和英国的干旱损失将从每年90亿欧元增加至每年650亿欧元,经济损失增加在2倍以上。欧洲西部和南部的干旱损失增加最为显著,当气温上升  相似文献   

20.
杨光  高俊 《人民珠江》2012,33(4):73-75
近年来,云南省干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抗旱工作形势日趋严峻,抗旱减灾任务也愈加艰巨.简要介绍了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干旱规律等基本情况,以2010年云南大旱为例,分析了旱情发展过程、旱情主要特点以及旱灾影响和损失情况,探讨了当前抗旱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抗旱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