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平潜流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示范工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吐哈油田某采油区生活点污水水量小、水质不稳定且当地具有大面积可用地的特点,选择了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为核心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工程示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西北采油区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求,对SS、COD、BOD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75%、75%和95%,出水BOD5的平均浓度能够保持在10 mg/L以下,出水水质完全满足绿化用水要求。通过合理设计,该处理系统能够达到出水及污泥的双重绿化回用,实现污染零排放,且系统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示范工程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化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处理北方小区生活污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沈阳浑南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的运行效果,为北方寒冷地区应用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证.当进水COD为182~423 mg/L、NH3-N为42.0~69.45 mg/L、TP为4.11~8.0 mg/L时,对上述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5%、98.38%、89.68%,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冬季增加保温措施后,垂直流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安全越冬,利用水流的进入和排出还可有效地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缓解床体内氧气的不足,大大提高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与其他季节相近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生物除磷效果,采用PDS转鼓式一体化装置+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昆山锦溪地区实施了多个示范工程,并对工艺运行出水COD、氨氮、TP浓度及去除率进行了长期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甚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出水COD为28 mg/L,NH3-N为3.8 mg/L,TP为0.28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5%、86%及88%,运行稳定。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后增加人工湿地强化处理设施可明显提高污水除磷效果,特别适合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巴公河受污染的河水,详细地介绍了工艺流程和设计参数,并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连续6个月的试运行结果表明,整个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对COD、NH_3-N、TP去除率均达到60%~70%,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标准;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处理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存在明显差异,但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表面流湿地对COD、NH_3-N、TP去除率分别为35%~40%、20%~30%、20%~25%;垂直流湿地对COD、NH_3-N、TP去除率分别为45%~50%、60%~65%、55%~60%。  相似文献   

5.
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工艺处理农村分散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农村分散式污水的生态组合处理实用技术及其示范工程的运行效果。该生态组合处理技术主要由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等主要污水处理功能单元组成。示范工程一年期水样监测结果表明,对污水中NH+4-N、TN、TP、COD等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97%、97%、88%;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该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具有污水处理效果好、运行管理简单、建设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厌氧池/人工湿地/生物塘系统处理奶牛养殖场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生物塘的组合工艺对某奶牛养殖场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处理效果良好,SS和COD主要在厌氧池和人工湿地中被去除,NH 4-N、TN和TP主要在人工湿地和生物塘中被去除,整个系统对SS、COD、NH 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74%、72%、62%和85%,出水水质可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的要求.该系统的成本低廉且易于运行维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湿地就是创建城市的和谐之美.国内许多开发商在小区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污水治理的投资,利用各种水处理方法对小区污水进行治理.在众多水处理技术中--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利用最为普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正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某房地产公司深圳总部绿色建筑工程中,采用水解酸化/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优质杂排水,采用接触氧化/反硝化沉淀/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对实际设计参数、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总体去除率较高,出水水质完全能满足回用要求.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完全可满足绿色建筑对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啸楚  文屹  吴梅生 《山西建筑》2010,36(19):165-166
讨论了常用的中水回用深度处理工艺对低密度住宅小区的实用性,并结合一个实际工程,描述了人工湿地应用于低密度住宅小区生活污水的三级处理的实际情况,表明该工程的出水水质达到小区内浇灌和冲洗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采用生物膜法A/O2工艺处理济南某居民小区生活污水并回用的工程设计和运行情况。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的去除率达93%,脱氮率达60%。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并全部回用于小区绿化和道路喷洒降尘,实现了小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减轻了环境负荷。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厦门的中水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市是个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城市,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中水回用相当于是开辟新的水源,但在厦门刚刚起步,我们应采取措施,促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丽英  张迎春 《山西建筑》2007,33(19):348-349
通过了解国内、国外污水资源化的利用现状情况,阐述了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及解决对策,指出全民应重视污水资源化问题,将节水与治污相结合,以使污水再生利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构建完善的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水回用技术介绍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嘉昕 《山西建筑》2007,33(1):186-187
针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介绍了中水回用技术在中国几个大城市的应用,讨论了中水回用的水质的基本要求,分析了中水回用系统分类的基本工艺。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水回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范永亮 《山西建筑》2006,32(18):179-180
分析了对国内及山西省中水回用的使用情况,介绍了城市中水回用的有关措施,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采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建文 《山西建筑》2009,35(21):187-188
通过对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现象的概述,从几方面分析了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的原因,探讨了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操作方法,以确保锅炉设备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邹怡 《山西建筑》2008,34(1):195-196
对深圳市远期需水量预测进行了探讨,指出需水量预测应限定在一个较合理的预测范围,同时结合城市特点,对主要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推测城市未来用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城市各个分区的现状和规划,确定了各分区的用水模数,从而使预测结果精准。  相似文献   

17.
蒋菁莉 《山西建筑》2007,33(26):223-223
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建筑污水处理回用、节水器具的合理配置等角度,研究探讨了建筑节水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以获得最大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朱子朋 《山西建筑》2010,36(2):196-197
通过超声波测流仪对广州市露空管进行测量,这些测量数据结合广州市分布的遥测点、加压站、水厂的流量和压力数据,绘制广州市管网流量流速流向分布图,以了解水在市政管网中的流速、流向,查找容易出现水质问题的流速较慢管段和滞留管段,然后再解决问题,从而改善水质和优化调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质综合评分法、富营养化状态评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及背景值评价方法,对浙江中部山区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农村面源污染为主的山区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人为污染明显,氨氮和总磷为主要污染因子,农村密集分布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根据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提出了山区型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对策,以确...  相似文献   

20.
陈有亮  吴俊华 《山西建筑》2010,36(8):304-306
以上海青草沙过江输水隧道工程为背景,在已有惯用修正法的基础上,分别对输水隧道在外水位处于管片断面上和在检修排水过程中内水位处于管片断面上时的管片内力解析解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运用推导的结果对青草沙输水隧道中典型的几个管片断面进行内力计算,确定了在正常运营和检修过程中结构的最不利位置及工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