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古岷 《工程机械》1989,20(11):11-14
在进行泵送混凝土施工时,首先应考虑混凝土泵的排送压力。本文分析比较了几种泵送压力的计算公式后,提出了一个实用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陆新  胡源  郑颖人 《建筑科学》2013,29(1):58-61
目前各规范中提出的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土压力的计算公式,虽然形式不同,但其实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公式中所采用的系数不同。通过分析比较目前有关规范计算公式的工程适用性和各公式的差别,提出了拟入GB50330规范的地震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试算的方法,对拟入GB50330规范计算公式和目前各规范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论证了拟入GB50330规范计算公式的可信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王小萍  孙玉风 《砖瓦》1996,(1):38-40
本文将实测挤泥机挤压力值与3种不同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实测挤压力值与计算挤压力值的偏差原因.通过正交试验及直观分析法.得出的挤压力相关因子系数,运用于挤压力计算公式中,从而得出了符合实际的挤压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盘式制动器的摩擦片压力和制动力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福祥 《工程机械》1998,29(10):15-17
指出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现有计算公式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分析摩擦片压力分布的规律,提出了制动力臂和力臂系数新参数及其计算公式,建立了制动国矩和摩擦片任意点压力简使实用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烈度法导出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粘性土土压力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对于c=0的无粘性土也是同样适用的,并与现有无粘性土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具有完全一致的结果。为了更好地适应粘性土的特性与工程实用上的要求,还进一步推导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具有地表裂缝与超载时地面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型泵送混凝土三通分流器进行混凝土压力损失试验。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三通分流器的有限元模型,对泵送混凝土的压力损失进行了模拟。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压力损失实用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泵送混凝土通过三通分流器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流速的增大,坍落度的减小,压力损失逐渐增大。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实用计算公式可以有效预测混凝土的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理大气式燃烧器的基本计算公式,得出喷嘴前供气压力的计算公式。利用二甲醚灶具设计参数的推荐值,计算出二甲醚灶具喷嘴前供气压力范围,通过验证试验,确定家用二甲醚灶具的额定压力为2kPa。  相似文献   

8.
土压力的位移和时间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 ,根据基坑开挖工程的特点 ,推导出考虑位移和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以便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其次 ,在弹性地基梁有限元计算程序的基础上 ,采用考虑位移和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对土压力计算程序进行了修改以及对参数反演部分作了相应的修改。最后 ,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实用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位移土压力模型及其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坑开挖工程的特点,提出考虑位移效应的土压力计算公式,以便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在弹性地基梁抗力法的基础上,采用考虑位移效应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对土压力计算模式进行了修改,并通过算例,进行了实用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坡面倾斜的土钉墙主动土压力比同样高度的垂直面上的土压力小,用朗肯方法计算时,需要按墙面倾斜情况对土压力进行修正。通过受力分析,对现行基坑规程中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计算过程进行解析,分析了其假设条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考虑黏聚力影响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计算公式。当黏聚力为0时,公式变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下称现行基坑规程)中的公式,所以考虑黏聚力影响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计算公式具有更广的适用性。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对比了两种计算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的差别。结果表明,采用考虑黏聚力影响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计算公式计算的锚杆造价更节省。  相似文献   

11.
基坑支护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坑倾斜坡面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水平弹簧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桩锚支护结构计算主动土压力应否考虑桩、土间的摩擦力等存在异议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简化计算公式的推导,提出基坑倾斜坡面的主动土压力、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水平弹簧系数和考虑桩、土间的摩擦力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基坑倾斜坡面的主动土压力可以直接采用建立在极限平衡理论基础之上的计算公式计算,而无需采用先计算朗肯主动土压力再进行修正的计算方法。桩锚支护结构中的锚杆头部一般不可能发生竖向位移,可假定锚杆轴向伸长量等同水平伸长量,以此假定计算锚杆水平弹簧系数比较合理。用算例对所推导的计算公式和现行规程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比较,工程现象及算例结果均表明,不管是土钉墙还是桩锚支护结构,现行规程土压力计算公式未考虑墙(桩)、土间的摩擦力,计算的主动土压力偏大;现行规程计算的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水平弹簧系数偏小。因此,设计的支护结构均偏安全,不利于控制工程成本,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优化。  相似文献   

12.
《Soils and Foundations》2006,46(2):135-146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are widely used in Japan because of their simplicity of structure and ease of construction. In design procedure,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method is widely employed, in which the earth pressure and inertia force are calculated by converting the seismic force into a static load. Earth pressure is usually calculated by the Mononobe-Okabe formula, which applies Coulomb's earth pressure computed from the equilibrium of forces in the static state. However, the Hyogoken-Nambu Earthquake of 1995 prompted the need to reexamine seismic design methods for various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Gravity retaining wall is one of such structures whose seismic design has to be reexamined and rationalized. At this moment there is no clear empirical basis for converting the seismic force into a static load. The design method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behavior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during earthquakes. At the Public Works Research Institute, model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using a centrifuge. The acceler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a retaining wall and its backfill as well as the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the wall were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together with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wall and its backfill, using a high-precision high-speed camera. The data show that the hypothetical conditions of the Mononobe-Okabe formula do not appropriately express the real behavior of backfill and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duri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3.
 经典土压力理论仅能计算平移模式挡墙的极限状态土压力。采用以主应力差表示的应力圆,根据应力路径三轴试验中得到的径向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非极限状态下受位移影响的土体内摩擦角、墙土间摩擦角发挥值随位移的变化关系,并提出有效位移面积比方法将该关系量化至转动变位模式挡墙。在此基础上,应用水平层分析法和改进的库仑公式,推导出考虑挡墙变位影响的非极限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位置、土压力分布计算式。研究表明:按有效位移面积比方法进行量化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所提出的公式较好地反映了土压力随位移的变化规律,能够分析不同变位模式下的非极限土压力,可作为库仑理论公式的有效推广。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堆石混合坝是一种新型坝体结构。混凝土墙后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墙甚至整个坝体的稳定性,而目前针对其研究较少。基于此,开展混凝土–堆石混合坝模型试验,研究填筑和蓄水期混凝土墙的变位模式和墙后土压力分布,同时根据加卸荷三轴试验结果建立非极限状态下堆石内摩擦角发挥值、墙土摩擦角发挥值随位移的变化关系,提出初始位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推导出考虑墙体水平位移的准极限状态土压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混凝土墙的变位模式以平动为主,墙后土压力随混墙体水平位移变化较大,蓄水结束时刻墙后土压力为填筑结束时刻墙后土压力的2倍左右;所提公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压力随墙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可作为库仑土压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鉴于悬臂式挡土墙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多呈现为挡土墙平移和绕墙底转动的组合位移(RBT)变形模式,且墙背填料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经典土压力理论不能合理反映其实际受力状态。为了揭示土体潮湿状态及RBT模式下悬臂式挡土墙墙后土压力分布规律,设计制作了基于RBT模式的悬臂式挡土墙模型试验装置,并开展了不同RBT转动位移量下的模型试验,得到了RBT模式下悬臂式挡土墙墙后土压力分布规律,并与现有理论对比,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依据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公式验证。结果表明:对悬臂式挡土墙施加向外转动位移时,由于潮湿砂土存在较为明显的假性黏聚力,墙背土压力随墙体转动位移的增大而呈现较为明显的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转角增大,水平土压力减小,且下部土体减小趋势较缓,墙体中部位置水平土压力计算值大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半无限土体假定上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伦土压力理论,在挡土墙后填土有限的情况下不再适用。针对墙后无黏性填土,采用离散元方法分别对光滑、粗糙墙面平动模式下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破坏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挡土墙运动过程中滑裂带发展、土体位移规律以及墙后水平土压力分布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墙体光滑情况下,滑裂带呈直线,墙后填土宽高比较小时,可以观察到滑裂带的反射,墙后土体呈多折线破坏模式,滑裂带倾角基本与库伦理论滑裂带倾角相等,且与土体宽高比无关,水平土压力合力受土体宽高比影响亦不大。墙体粗糙情况下,滑裂带呈曲线,反射现象随墙体粗糙程度增加而减弱,滑裂带倾角随土体宽高比增大而减小,最终落于库伦理论滑裂带内侧。此时,存在一临界宽高比,当墙后土体宽高比小于此值时,主动土压力随宽高比增大而增大,大于此值时,主动土压力不受宽高比影响。而无论墙体粗糙与否,墙后土体宽高比越小,达到极限状态所需墙体位移均越小。  相似文献   

17.
对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直径90 m、深29 m东锚碇工程进行了监测,实测得到开挖过程中地连墙墙后土压力、墙体径向位移、竖向弯矩等。同时,设计并实施了地连墙槽段接缝的单元体试验,探讨了圆形地连墙环向刚度折减系数的取值方法,并结合轴对称弹性地基梁法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与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圆形地连墙支护体系墙体最大位移值为开挖深度的0.018%,远小于工程预警值,说明其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施工过程中土体开挖及内衬施工对地连墙应力影响最大,是相应深度地连墙应力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其影响范围为上下两倍当层开挖深度;圆形地连墙墙后土体具有空间效应,实测土压力值小于主动土压力理论计算值;由计算对比可知,考虑环向效应及环向刚度折减的弹性地基梁法可较好地反映圆形地连墙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8.
各向异性砂土主动土压力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新研制的土压力离心模型试验设备,通过土压力盒测量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分布,利用非接触图像测量系统(GIPS)测量土体位移,对各向异性的南京云母砂分别进行沉积面铅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土压力离心模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得到的土压力分布与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各向同性砂土土压力分布,以及两种沉积方向的砂土的滑裂面位置,对各向异性砂土的土压力及土体变形破坏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挡土墙向远离墙后填土方向运动的位移不断增大,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逐渐减小,墙后填土中各点的位移不断增大,在墙后土体中逐渐形成滑裂面。当挡土墙的位移量达到10-3H(H为试样模型高度)时,墙后填土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片状云母颗粒排列方向的影响,沉积面铅直的土体滑裂面比沉积面水平的滑裂面略显平缓。  相似文献   

19.
台阶格栅加筋土墙土压力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多级台阶式格栅加筋墙的工作机制和力学特性,在室内修建一个长8.0 m,宽3.0 m,高4.5 m的模型槽。在模型槽中对3.0 m×1.5 m的3级台阶格栅加筋土挡墙和2种格栅网格尺寸进行系列模型试验。测试格栅加筋土挡墙面板后的土压力、加筋体后土压力、加筋土各分层土压力及地基应力等。试验发现加筋体内各点的土压力与传统的土压力理论计算值不一致,土压力分布与基础条件及加筋体高度密切相关;加筋体基础的位移对加筋体的力学特性影响较大,它会引起加筋土体内应力的重分配,即当位移较大时挡墙地基应力呈现V型分布,较小时按斜线分布;面板后侧竖向和侧向土压力沿墙高均呈现顶部和底部小中间大的外凸型分布,加筋体后土压力亦有同样的趋势,只是外凸程度较小;加筋体内力学特性变化与格栅网格尺寸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0.
按照经典土压力理论进行基坑支护设计,非饱和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实测位移通常远小于设计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按非饱和土特性计算土压力.针对山西盂县某基坑工程实例,根据勘察报告与Van Genuchten模型确定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关系曲线.严格证明了总黏聚力法和卢宁吸应力法两种方法在计算非饱和土土压力时完全等效.应用非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