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为例.阐述了城市有机更新应从场所策划、建筑甄别、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综合介入和发挥效用,指出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恢复和激发街区的活力。同时文章介绍了历史保护建筑和一般既有建筑在更新利用中的不同处理方式.有机更新应维持建筑的多样性和空间历史特色。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7,(3)
历史文脉,既是空间环境形成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时间上的连续性背景,又是指导、影响建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性依据。在宁波老外滩北段的更新实践过程中,在梳理地段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类型"的形态研究方法,识别街巷、组团、建筑三个层次的空间肌理,通过延续街巷肌理、修复单元肌理、重构立面肌理,实现历史地段的有机更新,避免文脉的错接与断裂。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古镇作为我国传统聚落,因受到快速城镇化的影响,肌理与文脉发生断裂,空间趋于同质化,目前人们对其的保护与更新仍停留于孤点断线,缺乏系统性的策略与方法。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系统理论,以厦门沧江海丝古镇为实践案例,探究古镇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出古镇空间活化更新三大环节,即时空并置、时空叠合、时空迭代,构建古镇社会-空间统一体网络化活化更新路径,挖掘历史空间节点,提取传统模式语言,耦合古镇时空体系,关联历史空间脉络,再塑包容文化网络,复兴智慧活力共生体,以期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模式开始显现出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问题。城市的历史区段能够反映城市的空间肌理以及文化脉络,文章通过调研分析目前该区段存在的城市问题,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及理论,从置换业态功能、增设公共空间、提升环境质量、保护历史文脉四个方面对该区段进行改造,以期为该区段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我国城市经济运营模式、城乡关系、城市形态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逐步从快速发展模式向精明收缩调整模式转型。老城区或历史城区作为完整展现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空间载体,成为旧城有机更新的重点区域。本文探讨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认识老城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明确历史城区的保护定位,框定开发总量,探寻容量限度,优化更新存量,提高生活品质,构建具有特色、活力及服务均等的历史城区。本文将根据历史城区发展规律与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建立历史城区容量评价技术路线,用以指导历史城区保护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该文基于活动满意度与社群空间需求调查,将类型学方法运用在萧山朝晖地块旧城更新中,分析城市生命体建筑、交通、景观、文化脉络的识别提取、还原修补与植入重塑策略。结论为:旧城更新不应仅改善物质面貌,更有必要遵循城市生命体的脉络特征,通过"还原复合有机的建筑脉络、连接高效便捷的交通脉络、营造疏密有致的景观脉络、延续新旧共生的文化脉络"等手段,实现保留社会网络、还原集体记忆、满足社群需求、激发城市活力等更新目标。  相似文献   

7.
开发项目的文化重塑,是城市滨水历史地段文化重塑的重要方法,文章以襄阳贾家洲水环境治理与综合开发规划方案为例,诠释了在该项目规划设计中,采用的城市滨水历史地段的文化重塑的3种方法:以多元文化为媒,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融合,串联众多开发模块的思路转型;塑造历史文化脉络,融合城市肌理与文化内涵,剖析空间要素的界定与应用。理水营城的保护开发模式,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注重养生的建城思路。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其活态遗产的特殊性面临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近期与长远的多重矛盾,亟需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新模式和方法.针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中面临的问题,引入微更新理念,探讨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微更新”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应关注三个视角,即脉络修复、触媒带动和内生动力激活.并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系统化的微更新方法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保护拥有浓厚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探析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结合山西省寿阳县胡家堙村落的规划设计,分析了特定地域非物质文化对村落保护的意义,即将文化脉络保护与村落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空间节点的活化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呼应的历史氛围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融入传统村落的延续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的关注点越来越注重工业遗产的利用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文章以某工业厂区改造升级项目为例,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产业服务内容、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进行分析,使得工业遗存转型升级下的规划设计更为合理,进而指导城市有机更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姚海容 《规划师》2011,27(Z1):60-67
上海龙华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及城市设计通过现状调查、优劣势分析、调整背景、城市设计引导等方法,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出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合理开发和适度发展、梳理交通和发挥区域优势、营造场所精神空间等规划理念,并对历史街区规划设计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传统历史街区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永胜  张定青 《华中建筑》2010,28(4):132-135
通过西安市三学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案例,探讨了对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要想挖掘传统文化及建筑空间的内涵,就必须在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历史街区空间格局与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提升现代居住生活品质,为城市增添活力,从而使历史街区在传统回归中具有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轴线是北京旧城规划设计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中轴线上具有文化内涵的场所有些已不能满足现代需求,且历史感日渐退化。以传统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广场为例,从遵循北京旧城整体布局的中轴空间营造、中轴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展示、历史场所氛围的塑造、多种功能需求的满足4个方面进行解读,探讨了城市中轴线场所有机更新在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地块的具体应用,指出渐进式"微更新"是旧城环境改造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目前中国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方法及实施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运用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在深入分析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大皮院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从保护与延续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与形态、保护与传承人文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分区的保护方法,以期达到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与更新,维系发展人文活力和机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历史空间环境作为承载人文与记忆的载体,伴随城市的发展,正面临着物质环境的破败和精神环境的衰落,空间环境缺乏人气,经济发展滞后,逐渐退居为城市的边缘化空间。新时期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就城市中历史空间(文保单位或历史风貌留存区)的更新发展进行探索,能够传承历史文脉和实现环境与功能的再生,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本文以南岳中正图书馆及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城市空间环境的更新及新功能的激活,创造新的空间环境的同时,结合旅游实现功能与产业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建筑空间场景化表达是建筑空间视觉的图像展示,建筑施工是将场景进行落实并且建造出来的实践过程,即建筑空间场景先是利用三维技术呈现场景化的规划设计,再以这一规划设计指导实际的施工建造,让实际建造的成果更加接近设计中的预期效果.因此,从建筑场景设计到建筑施工是一个联系的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名气的增大和旅游业的发展,各历史文化名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章借鉴“文脉修补”法,以桂林大圩古镇为例,通过对其价值确认、文化脉络、修补式规划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有意义的保护与更新手段,以期实现两者在彼此的博弈中得以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不能简单地将其保护和发展视为仅是对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不应只有针对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措施,还应有针对社会事物方面的管理措施。研究以温州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现状问题的分析,探讨有机更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更新人口、梳理产权、改善空间和完善管理体制四大应对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兴起,老旧工业区凭借独特的工业景观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想空间场所。以广州市旧工厂文创园为例,对工业用地更新类文化创意产业园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工业用地更新类文化创意产业园提质增效提供对策建议。在传统区位论基础上,引入场景理论构建了工业用地更新类文化创意产业园满意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文化活动场景特征与区位条件共同成为旧工厂文创园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便利服务与设施、人才、文化价值观等其他文化场景特征亦对旧工厂文创园成功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为促使旧工厂文创园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应紧跟文创产业发展潮流,提升场景营造水平,塑造个性化文创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园区配套设施;完善产业政策与规划设计,扶持文创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工业建筑》2017,(11):56-60
通过辨析工业遗产景观概念,梳理白塔地块的历史沿革,对白塔公园工业遗产景观设计内的城市生长年轮进行分析,总结多种类型和尺度的空间利用模式,以及多维度下景观塑造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指出当代创新景观设计需多维度文化附加和手法表达。白塔公园通过串联场地历代文化遗产演变脉络,物化场地历史,推动了城市有机更新与区域经济增加,更营造出新的特色城市活力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