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饮料的香气是构成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茶饮料的香和味。实验利用绿茶、鱼腥草和金银花研制了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金银花-鱼腥草复合绿茶饮料,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了自制复合绿茶饮料与冰绿茶、一号绿茶、二号绿茶、茉莉茶和凉茶5种市售茶饮料的香气。经气质联用分析,冰绿茶共检测出91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8.41%;一号绿茶共检测出78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8.85%;二号绿茶检出46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8.41%;凉茶共检出45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57%;茉莉茶共检出82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9.28%;自制金银花-鱼腥草复合绿茶饮料共检出53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7.76%。自制复合绿茶饮料与5种市售茶饮料在香气成分上既有相同的组分又有各自特有的组分,导致了它们在气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销量正赶超碳酸饮料茶饮料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饮料之一。它迎合了亚洲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既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又含有天然茶多酚,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茶饮料分为茶汤饮料、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和其他茶饮料。茶汤饮料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保持原茶应有的风味;果汁茶饮料是在茶汤中加入水、原果汁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国外茶饮料发展概况1 1 美国的茶饮料发展概况大约 2 0年前 ,茶饮料出现在美国 ,随后产销量迅猛增长 ,发展最快的是近 10年。据美国《Beverage Industry》杂志统计 ,1997年 ,包装茶饮料已达 30 0万吨 ,约占饮料市场的 2 2 % ,占世界茶饮料产量的 30 % (1997年世界茶饮料产量达10 0 0万吨 )。目前 ,美国市场以调味茶———冰茶为主要形式 ,主要原料是红茶、绿茶或乌龙茶 ,配以柠檬、桃子、草莓、复盆子等以调整风味。因为这类饮料一方面可满足消费者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其口感适中 ,有清新感 ,故颇受消费者…  相似文献   

4.
<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各国食品或饮料生产商除要不断研制新配方、新产品,以保持市场竞争力,还要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发展趋势。 日本饮料市场 绿茶——日本的普遍饮料 1999年,茶饮料中最畅销的产品为绿茶和12种、16种或更多种的混合品茶饮料,目前,绿茶约占碳酸饮料市场份额80%。绿茶年销售量约1.75亿箱,位居茶饮料之首,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5.
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一直是制约高品质绿茶饮料货架期的技术瓶颈。为了提高绿茶饮料的风味稳定性,分析比较了绿茶加工过程中不同蔗糖添加量(0,1%,2%,4%和8%)对绿茶饮料灭菌(135℃,15 s)、贮藏(4,25,38℃;0~60 d)过程中感官品质以及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加蔗糖处理)相比,添加蔗糖使绿茶饮料滋味更鲜爽甜醇,香气浓度增加;灭菌后,添加蔗糖使得绿茶饮料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提高,总儿茶素和表型儿茶素含量增加,非表型儿茶素下降;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相比对照,添加蔗糖后的绿茶饮料风味品质有明显改善,包括汤色亮度增加,香气和滋味增强,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在贮藏42 d内添加蔗糖对绿茶饮料风味品质稳定性的提高更为明显,且2%和4%蔗糖添加量对绿茶饮料的风味品质有更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绿茶加工过程中添加蔗糖可以较好地改善绿茶饮料的风味品质并保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货架期风味品质稳定性差是制约高品质纯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了促进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纯茶饮料风味品质的稳定性,分析不同茶类纯茶饮料灭菌(135℃,20 s)及高温贮藏(38℃)过程中风味品质及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和乌龙茶纯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风味品质下降,茶多酚含量下降,黄酮化合物含量略有上升,咖啡碱含量基本不变;儿茶素总量(93.0%和98.0%)、酯型儿茶素含量(39.9%和48.3%)显著下降,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过氧化氢(H_2O_2)产生量(62.6~193.2μmol/L)较高;红茶和普洱茶纯茶饮料在灭菌贮藏期间风味品质较稳定,特别是普洱茶饮料一直保持着较好的风味品质。抗坏血酸钠(VcNa)在灭菌贮藏过程中对纯茶饮料的风味品质及生化成分有明显的保护效果,茶饮料中儿茶素含量越高,其保护效果越好。添加VcNa后,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H_2O_2产生量(1.3~22.7μmol/L)显著降低,H_2O_2抑制率最高达97.9%。VcNa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温贮藏的12周内。本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降解是导致纯茶饮料风味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时间内VcNa通过对儿茶素的保护较好地保持纯茶饮料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7.
日本茶饮料近十年市场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2009年世界茶饮料最大生产和消费国日本的茶饮料销售量、销售额及二者所占嗜好饮料百分比数据调查和分析表明日本茶饮料销售呈逐年上升;绿茶、红茶和乌龙茶饮料占据茶饮料市场前三甲;保健茶饮料等功能性茶饮料逐渐打开市场,茶饮料产品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通过与传统茶叶销售额对比,茶饮料销售占日本茶叶经济60%以上,成为主导消费方式。这对中国茶饮料产业发展和振兴国茶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福建轻纺》1999,(5):20-20
日本绿茶增长加快茶饮料自80年代初在日本开发生产以来,已成为国际饮料市场上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饮料产品。1996年,日本茶饮料销量已超过碳酸饮料,达356.2万吨,市场占有率居首位,其中乌龙茶118.9万吨、红茶82.4万吨、绿茶52.5万吨、其他茶饮料102.4万吨;人均年消费茶饮料约22公斤。主要生产公司有伊藤园、三得利、朝日、POKKA等。近年来,日本绿茶饮料的增长速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台湾省茶饮料盛行台湾省茶饮料经过10多年的发展,至1994年其市场占有率也荣登榜首,1997年销售额已达107.4亿元台币,其中乌龙茶占2…  相似文献   

9.
绿茶饮料的加工技术中仍存在保色、保香和防沉淀等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沉淀现象是目前制约绿茶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冷后浑的形成,茶汤性状不稳定,不能保持清澈透明的饮料特征,或在储藏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沉淀;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需采用各种方法去除冷后浑或阻止冷后浑的形成,以保障产品的澄清透彻。本文从参与绿茶饮料沉淀的主要生化因子(茶多酚、蛋白质、咖啡碱、金属离子)出发,深入探讨了茶多酚与蛋白质、茶多酚与咖啡碱、茶多酚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络合机制;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个方面综合概述了绿茶饮料当前主要采用的澄清技术,并根据沉淀机制对绿茶饮料可行的澄清技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1种市售茶饮料分别进行感官评定、茶多酚含量测定,同时考察开盖时间对茶饮料中茶多酚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检21种茶饮料感官方面基本都能体现原茶风味,总体品质良好;各类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差异明显,除2种调味茶饮料外,其它样品茶多酚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一款乌龙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高达2097.90 mg/kg,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在530.35-936.77 mg/kg之间,普遍高于红茶饮料茶多酚含量136.99-639.92 mg/kg,花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开盖后茶多酚损失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且在前40min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各个工艺的茶叶香气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香气的变化情况,并利用香气指数分析了香气变化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ready-to-drink (RTD) tea beverag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owing to the health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tea polyphenols, but instability due to development of haze and formation of tea cream is a common problem encountered in the product. Membrane technology provides a scope to produce natural, additive-free RTD teas while overcoming the major disadvantage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decreaming methods. Approaches employing membranes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extracts from black and green tea have been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ir relativ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The article also outlines the concerns to be addressed in the future attempts employing membran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3.
王姗姗  王燕  傅豪 《饮料工业》2008,11(9):16-18
速溶茶是在传统茶加工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新型固体饮料。以余甘子、绿茶为主要原料,采用均匀设计实验确定绿茶最佳提取条件(超声波二次浸提、浸提比1∶8、浸提时间25min、浸提温度60℃、添加6%的β-环糊精作为提取剂),经过复配,研制出了一种风味独特、具有保健功能的速溶茶饮料。  相似文献   

14.
姜汁茶生产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俊晨 《饮料工业》2002,5(5):15-18
采用微孔滤膜技术,以姜和绿茶为主原料,研制出一种保健姜汁茶。探讨了姜汁与绿茶混合口味及色泽的最佳比例,以及解决瓶装姜汁茶饮料沉淀的最佳工艺条件,如:pH值、杀菌温度、抗氧化剂、精滤工艺等。  相似文献   

15.
云南磨锅绿茶是在传统炒青绿茶制作工艺基础上,依据大叶群体种鲜叶特性经生产总结定型生产的一种绿茶,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形成了云南磨锅绿茶特有的干茶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茶条附有茶霜、带板栗香及汤色绿亮、滋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通过对云南磨锅绿茶从鲜叶采摘要求、加工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的浅述,阐明其工艺技术要点,提高云南磨锅绿茶品质,促进云南磨锅绿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市售不同产地无糖绿茶饮料滋味品质及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明确无糖绿茶饮料中的主要滋味物质,探究不同产地绿茶饮料间滋味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绿茶饮料的滋味因子和色差差异不明显,其中日本绿茶饮料的整体滋味品质较优。日本和中国台湾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可溶性糖质量浓度和儿茶素总量、黄酮苷总量、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中国大陆绿茶饮料。有13 种化学组分与感官评分相关性较高,其中茶多酚(0.910)、黄酮(0.917)、Mn2+(0.912)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碱(0.830)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苦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0.862)、Al3+(0.811)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滋味贡献度(dove-over-threshold,Dot)分析发现黄酮及其苷元对无糖绿茶饮料涩味起主要贡献,包括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Vit-rha,其中Que-rut的Dot值最高;咖啡碱对无糖绿茶饮料苦味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以膜浓缩茶汁为原料制备了纯茶饮料 ,并就其风味、澄清性及过滤方面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 ,得出膜浓缩茶汁将是生产茶饮料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枣、茶复合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复合枣、茶饮料的制作工艺进行探讨,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该饮料风味浓郁,口感柔和,具有保健、清凉、止渴之功效。  相似文献   

19.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