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士顺 《上海包装》2023,(11):70-72
城市导视系统的建立与设计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导识系统未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体现在不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未能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等。从城市导识系统设计中的问题出发,概述了城市导识系统设计的方向、流程和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导识系统的设计和系统的建立寻找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胡珊 《包装工程》2024,45(14):1-5, 25
目的 深入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交互导识设计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升个体对复杂信息环境的判断能力,引导用户在复杂且无序的信息环境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用户提供直观且易操作的工具和模式,以实现更加安全、便利、高效、舒适的用户体验。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梳理导识设计的发展来由,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导识设计概念的理解与辨析,结合现状与信息交互方式和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交互导识设计的概念并对其蕴含的价值与应用范围进行全面论述。结论 交互导识设计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向,实现用户体验的升级、导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其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与知识扩展、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用户体验深入研究、社会文化与伦理考量,以及经济与产业影响五大维度上。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设计学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为相关行业的设计实践提供创新思路与应用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3.
史清源  徐迎庆  于博 《包装工程》2024,45(14):51-58, 96
目的 城市漫步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导识系统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而应用在传统旅游活动中的导识系统并不适用于城市漫步体验,应当针对城市漫步活动的特征,构建适用于城市漫步的导识系统设计策略。方法 基于城市漫步的特点和游客的体验需求,结合普适性的城市导识系统设计策略,从路线、标识、信息、体验四个方面得出适用于城市漫步的导识系统设计策略,并应用在城市漫步活动“悠栽逛中轴”中。结论 基于移动端的城市漫步导识系统的功能不仅限于协助到达目的地,更应当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趣味性体验,让游客充分体验到漫步的乐趣和城市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胡珊  周明煜  熊欢 《包装工程》2019,40(10):12-17
目的以城市导识系统中的视觉导识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实验与质化访谈分析其视觉呈现方式的差异性,并提出研究展望。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提出研究假设,而后运用Unity引擎搭建实验环境,构建多元化视觉呈现方式,通过量化实验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地讨论了被试的性别、空间认知能力对动态视觉交互导识与静态视觉标志导视的影响,以及两种视觉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结论讨论了在城市导识系统中视觉呈现方式研究的差异性,并对后续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视觉导识设计的研究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燕 《包装工程》2018,39(6):266-270
目的导识系统是旅游城市形象的重要评价指标,融入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分析旅游城市导识系统的视觉要素,为合理设置视觉导识指明方向,方便游客游玩,展现城市形象。方法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导识系统的视觉要素,以城市地域特色为基础,了解游客以及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对导识系统中的图形导识、文字导识、色彩导识和形态导识进行设计研究,以实现区域识别、地标识别、方向识别以及社会公共信息的传播。结果旅游城市的导识系统视觉要素设计需遵循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性原则。结论基于此设计的导识系统才能用多种形式去引导游客,实现旅游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城市的亲和力与友好程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形态下的城市导识设计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去寻找城市中艺术与需求的平衡点,是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以分析我国城市导识现状为基点,探讨城市导识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关联,阐明公共艺术形态下城市导识的设计取向。  相似文献   

7.
吴琼  于钊  于汉杰  郭心怡 《包装工程》2024,45(14):17-25
目的 探索智能交通场景下交互导识设计的原则,研究如何灵活应用多模态技术和交互设计方法,提升导识系统的效率和适应性,进而改善用户的出行体验。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交互导识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设计师面临的挑战。结果 研究显示,目前的交互导识出现了多通道应用、多终端融合,以及多样化的模式,这些变化使导识设计超越了传统静态和分散的形式,呈现出由多种维度支持的复合形态,进而要求设计师重新审视这一复杂的设计对象,调整设计原则以适应新的需求。结论 提出了适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下的交互导识设计原则和设计建议,包括建立更系统化的导识信息、打造一致性的用户体验和提供丰富的信息形态。  相似文献   

8.
谢燕涛  邱国桥  李文杰 《包装工程》2017,38(14):241-245
目的通过城市导识系统区域文化的彰显来激发城市的革新动力,引领城市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诠释城市的历史和传统以传递城市的文化基因。方法通过城市导识系统区域文化分析来帮助人们认知和使用城市空间的信息体系。结论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背景下,区域文化已成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城市导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也已经进入了区域文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导识系统的区域文化就是城市性格的缩影,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城市导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扮演了城市区域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维护者、传播者和革新者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频繁迁移使得空间导识系统的作用日渐突显,它不仅为大众服务,也成为传播地方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设计师的视角从两方向进行分析:作为引导者通过设计指明空间方位,要准确、快捷、清晰易懂,展示人文内涵;对于识别者,设计既要符合人体工程学,使人看着舒服,还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确保信息传达能被完整接收和正确理解。设计师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理念,通过设计尽可能使人、导识设施、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相互协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捷。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中国街道导识系统设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街道导识设计与城市视觉形象的密切关系,结合国内外优秀的街道导识设计案例,论述了具有视觉品质的街道导识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从秩序感、尺度感、材质感、色彩感、艺术感、运动感等6个方面构建视觉品质的街道导识系统设计策略,目的在于为中国的城市规划部门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交互式理念下城市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越 《包装工程》2017,38(16):249-253
目的对城市视觉引导设计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方法以人性的基本诉求为指引,从交互式设计理念着手,运用城市视觉空间描绘与解析的策略,进一步挖掘城市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的内在逻辑。结论通过对城市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的理论解析与案例剖析,推导出了现代城市视觉导视系统设计必须重视体现"交互式思维"与"导视的信息整合"两方面的基本论调,能够看出在城市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研究过程中,要重视交互式体验与人性化诉求,最终实现系统信息有效整合与传递,确保表达其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邓婷尹 《包装工程》2017,38(4):184-187
目的 对基于城市文化意象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导视系统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对自贡恐龙博物馆实地考察和现状分析,对其导视系统设计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论 提出了基于城市文化意象导视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形成了较为详尽的改造方案,以期对国内各大城市的导视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唐雨果  万萱 《包装工程》2019,40(18):101-107
目的 研究纸质旅游指南设计,完善并扩展纸质旅游指南的职能与属性,强化旅游指南设计的趣味性,结合一定感官互动表达,在旅游指南中构建相关的趣味体验,巩固自身设计价值。方法 通过采样与调研,提出目前纸质旅游指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入并构建趣味体验的重要性与意义。以感官互动作为切入点,从版式与图形、材料、结构3个关键部分探索实现趣味体验及其相关因素的构建方式,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与分析。通过相关理性统计方法,分析关键部分及其相关因素与趣味体验的关系及强弱对比。结论 得出强化感官互动层次以及构建趣味体验的方法,并提供相关设计参考,强化旅游指南在旅游衍生品中的价值,使传统纸质旅游指南的设计表现得更加丰富且贴近人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李阳 《包装工程》2022,43(2):172-178, 185
目的促进国内景区微信导览程序设计的发展,在微信小程序有限的界面空间内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功能,提升游客对微信导览程序的用户满意度。方法以游客对微信导览程序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多景区导览程序的使用初选出常用一级功能、二级功能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帕累托方法筛选出游客心中的重要功能需求,再用A-Kano模型分析游客对功能需求的满意度并进行权重评分,量化评估微信导览程序中各功能的需求层次属性。结果获得了隋唐洛阳城景区微信导览程序各功能的需求属性分类及优先级排序,并通过新的功能配置进行了验证。结论微信导览程序功能需求研究方法符合我国游客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游客的用户满意度,为景区微信导览程序,以及其他微信小程序的开发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莫敷建 《包装工程》2024,(10):315-324, 338
目的 改善村寨导视系统的用户体验,探寻用户评价导视系统满意度的标准体系,提供客观、以用户为导向的设计流程。方法 使用文本挖掘技术对用户评价原始数据进行采集,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结果进行降维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5个成分,将其设置为潜在变量,并将相关指标作为观测变量,再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层次结构,并对其结果进行拟合度分析,最后将结果用于导视系统设计实践。结果 根据结构模型结果,分析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的影响权重,得出并验证了“明确的指向性”是影响用户满意度最重要的指标,其次分别为“民族造型美感”“文化功能性”“场景交互合理”,并通过具体的观测变量因子载荷数值排序来指导设计实践。结论 导视系统在实现指向性功能的情况下,还应提升民族文化附加值,通过文化符号来扩大民族影响力,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村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昕 《包装工程》2022,43(2):221-228
目的探究视觉信息系统作为城市形象可视化的重要构成,如何对城市品牌形象产生作用和影响。方法以深圳地铁导视系统为视觉信息系统的调研主体,通过实地考察、用户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基于产品功能层级对深圳地铁导视系统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得出稳定而积极的城市品牌形象来自视觉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规范功能,而视觉信息系统的兴趣功能则是形成城市品牌形象策略的关键依据,认为视觉信息系统关系着城市品牌价值的实现。由此,分别从城市服务品质、城市文化自信、城市人文关怀和城市创新风貌的角度提出城市品牌形象策略:(1)强化视觉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2)传递视觉信息系统的美学价值;(3)完善无障碍向导设施;(4)研发智能化向导设备。  相似文献   

17.
马文娟  郭丽 《包装工程》2020,41(16):105-110
目的针对交互设计师在构建交互产品设计时的系统性思维,以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理念上的交互产品设计模型为研究对象,创造和优化交互产品设计模式。方法以博物馆交互产品设计为实验样本,基于系统设计思维理念,将交互产品设计置于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理念、情景设计理念分析中,阐释基于系统思维的交互产品情感化特征,包括用户情感需求和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以及心智模型与概念模型的关系和视觉系统呈现,阐释产品交互界面的数据动态可视化、虚拟现实的游戏化、服务式设计等方式。结论探索了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理念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目标—建模—行为—体验"的综合层级的系统模式,有利于满足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开展交互产品设计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交互产品的优化设计,在系统设计思维理论下,优化了交互产品设计感知行为、情感体验行为,实现了引导转换和系统改良,提升了设计策略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体验模型指导下的云办公软件社会化分享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漫琪  肖狄虎 《包装工程》2017,38(2):146-150
目的探究在体验经济时代下,Saa S模式的云办公软件中的社会化分享设计。方法明确云办公软件的发展趋势及技术应用,用体验模型指导云办公软件的社会化分享设计。结论通过体验模型中五个层面的社会化分享设计,使云办公软件中的社会化分享服务更高效、更具人性化,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郭昕鸣  谭征宇 《包装工程》2020,41(16):210-217
目的探索情境感知理论在O2O小程序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基于情境感知理论与KANO-AHP模型的O2O小程序设计流程,旨在定性、定量地分析用户需求,为O2O小程序的设计提供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指导建议。方法以情境感知理论为基础,从用户情境、产品情境、环境情境三方面分析用户对O2O小程序功能和设计上的需求,并结合专家用户访谈对需求进行修正,得出用户需求集合;随后运用KANO模型对各项需求进行筛选与分类,构建O2O小程序的用户需求层次结构;再通过AHP法确定各项用户需求权重及重要性排序,进而提出设计策略。结论通过运用情境感知理论和KANO-AHP模型,全面、准确地分析了二十二项O2O小程序用户需求,并对综合权重位列前十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分别从产品架构、内容展示、便捷服务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和建议,为O2O小程序的设计提供重点,提高O2O小程序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用户体验体系的产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牟峰  褚俊洁 《包装工程》2008,29(3):142-144
以施密特的消费者体验体系为基础,通过对用户体验的细化研究,和对各类用户体验进行设计应用分析,力求体验设计可以更加具有目的性,可以预料和更加精确,获得了融体验于设计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